张老相公嫁女儿路过金山时,家里人因为忘记了他的嘱咐,烤肉的时候被闻到香气前来的鼋怪弄翻了船,妻子女儿都死了。他悲痛的访问金山寺僧人,想要除掉它,他不顾他人反对,请来铁工,烧红了大铁块,依据鼋怪的习性,最终杀死了它。
张老相公者,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爆膻腥。盖江中有鼋怪,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
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询鼋之异,将以仇鼋。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冶赤铁,重百余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箝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张老相公,山西人。正要嫁出女儿,带领着家人到了江南,亲自购买嫁妆。船到金山,张老相公先渡江上岸,嘱咐家人在船上不要煎炒带膻腥味的食物。原来江里有只癞头鼋兴妖作怪,闻到香气就出来,毁坏船只吞食行人,祸害人们(已经)很久了。张老相公离开后,家人忘了,就在船里烤肉。忽然大浪翻船,妻子女儿都被淹没。张老相公乘船回来,悲伤愤恨得要死。于是登金山,见寺里的僧人,询问鼋的怪异情况,将要向鼋复仇。僧人听了,惊怕地说:“我们这些人每天跟它接近,惧怕它制造灾祸,只能像对神明那样侍奉它,祈求它别发怒;常常杀牲献祭,投出畜体之半,鼋怪就跃起吞食而去。谁又能向它复仇呢!”张老相公听说,立刻想出了办法。就招来铁匠,在山腰上建起熔炉,冶炼赤铁,重达一百多斤。察知巨鼋经常潜伏的地方,使两三个健壮男子,用大钳把炽热的铁举起来抛过去。鼋跳出水面,急速吞下去了。工夫不大,波浪高涌如山。一会儿波浪平息,原来癞头鼋浮在水面上死了。行路的人庙里的和尚都为此感到痛快,就建起张老相公祠堂,祠堂里塑了他的像,把他奉为水神,有求必应。
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段潮灾频繁。为祈求江流安宁,不再“坍江”,人们曾塑造过众多的潮神,其中最受崇拜的是地方神祇张老相公。据史料,沙地的长山、新林周、坎山、赭山、义盛、靖江、甘露、党湾、长河,乃至外围附近的螺山、闻堰潭头等地,都曾建有其庙殿,名称有“老相公庙”、“张神殿”、“镇海殿”、“靖江殿”、“靖海殿”、“丁新庙”等,大多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今尚存的有坎山、赭山、党湾、义盛、甘露等处。庙殿之中,居中塑像都是张老相公,有的是红脸,有的是黑脸;左右的两尊女性塑像,据称是他的“大太太”和“二太太”。梁柱之间都挂有一只木质江船,以表明他的身份。庙殿门口,一般张挂“靖安绥佑公”或“绥佑大帝”的匾额。
民间相传,张老相公是一位撑江船的船老大。有的说,他虽撑江船,却一生屎尿不落江,于是修得了“指潮回潮”的神法。潮水为害时,他只要指点潮头,潮头即退。那年,“小康皇帝”(宋高宗赵构)被“金乌龟”(金兵)追击,仓惶渡钱塘江逃命,乘坐的正是张老相公的船只。船至江中,海龙王前来接驾,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大帮倒忙,致使张老相公的神法失灵,他只得跳入江中,用自己的性命换得海龙王退潮。小康皇帝感激其救命之恩,便封他为“海潮王”。有的说,张老相公所救的不是小康皇帝,而是乾隆皇帝,事迹经过则相同;跳江之后,尸体从江北漂到江南,脸色也由白转红,再转黑,所以其塑像脸面有红有黑……
其实,张老相公并非船老大,而是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任上因“河决覆舟”而遇难。其之所以被奉为潮神,是因为他治理过萧山和钱塘两县的海塘,功绩卓著,民众感念其德,朝廷颇多嘉奖。据史载:张老相公,名夏,赭山坞里人,在兄弟中排行十一。因俗呼“十一”为“六五”,呼“官”为“相公”,人们便称之为“张六五老相公”或“张老相公”。其父亲为吴越王时的刑部尚书,后归命于宋朝,子袭父荫,被授予工部郎中,称“张十一郎官”。张夏在安徽泗州任员外郎时,即以治水闻名。出任两浙转运使后,因钱塘江两岸堤塘多为柴薪土塘,潮灾频仍,他便被任命为护堤使者,统领捍江之职,沿江布兵士守护海塘,并设五名指挥官,专门指挥采石修塘之事,随损随治,“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既成,人感德不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5),立庙于堤上。”(民国《萧山县志稿》)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1640~1715)。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三部、杂著5种。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蒙古族;汉族;女真族说。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说均已被学术界排除。
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圈养家猪,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後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另外蒲松龄的先祖在元代担任过般阳路总管,当时朝廷对路总管人选的任用有明确的规定──《元史·世祖纪三》载:“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
蒲松龄在自撰《族谱序》也提到“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所谓“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罢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国时期。因为在此时期,蒙廷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委付汉人世侯直接统治,汉人总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继或祖孙相传。由此补证了蒲松龄先祖为元代汉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