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锋

何小锋

中文名 何小锋
出生地 广东省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目录导航

何小锋

  

  何 小 锋

  投资银行专家

  早在10多年前,何小锋教授就投入 投资银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由此在他的周围汇集了一大批热忱于投行事业的北大学子、业内人士。秉承创新、团结、实践的理念,在迈向培养 中国投资银行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我们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个人资料

  男,1955年生于广东省。现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七七级)。先后获北大 经济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4年毕业后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

  1986年至1989年,赴香港新华社东南 经济信息中心做研究工作,并继续在北京大学的教学工作。

  1992年至1998年,在香港进行投资银行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实践。

  1998年重返北京大学任教,开设 投资银行学、 资本市场研讨、投资学、中国 证券市场等课程。

  1997年,在国内较早开设投资银行的专业课程,被北大学生公认为“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1999年9月,在何小锋教授的提议与资助下成立国内第一家投资银行学术网站-投资银行大师。

  2000年8月,何小锋工作室成立。

  2001年6月,任山河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会主席。

  2001年11月,成立了北京大学青年投资银行学会,任理事长。

  ■主要业绩

  --1997年何小锋教授在国内较早开设投资银行的专业课程,受到北大同学的 热烈欢迎。在教学中,何小锋老师及其研究小组采取了多种 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投行 专题研究、网上课堂、国内外知名投行人士专题讲座……。在 课堂内外,通过同学的积极参与,投资银行理论与实践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教授方式,何小锋教授被公认为"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1999年9月,在何小锋教授的提议与资助下成立国内第一家投资银行学术网站-投资银行大师。以网站为阵地,我们传播投资银行理论与 专业知识,追踪投资银行学的最新发展,借鉴国外业内经验,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2000年8月,何小锋工作室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何小锋教授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及一些投行业内人士。

  --2001年6月,山河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 创业板上市。何小锋任董事会主席,多名工作室成员担任公司的 高级管理人员。在上市前,何小锋工作室的成员深入研究了香港及大陆证券市场,为上市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山河控股的上市成功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我们一改以往国内投资银行 人才培养要么缺乏理论知识或者限于 纸上谈兵的片面方式,开创了学以致用、双向学习的新型方式。同时在长达一年多的上市准备中,何小锋工作室的人员经受了资本市场的考验,初步成为投行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起教育界、投行业的关注。

  --2001年9月,何小锋工作室组织、参与奥运 金融工程项目,现已产生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目受到北京大学及北京市奥委会的支持,并引起港澳地区金融界的关注。

  --2001年11月,在何小锋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青年投资银行学会,何小锋教授任理事长、 黄嵩为会长,并出版了会刊-《投资银行学研究》,吸引了又一批硕士生、博士生成员。

  --2002年1月,针对中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及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去年投资银行学会提出在国内应该有 合伙制银行的新观点,现已展开调研与相关实践。

  ■主要研究经历

  第一,早期研究"劳务 价值论",从外延扩大了 劳动价值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论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第二,八十年代研究" 国际价值论",建立并论证了在 马克思 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比较 价值原理",在 国际贸易理论上独树一帜,为我国的 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关著作曾获北大首届社科成果奖。

  第三,研究"投资价值评估论",为 利用外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所编教材和开设课程适应了教学的需要,有关论文曾获北京大学首届优秀论文奖。

  第四,研究" 国际投资理论",在北大首开" 国际投资?quot;课程,特别是在 投资基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在九十年代初期引人注目,此外对香港金融的研究论文获北京大学第三届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第五,研究"投资银行学",在投资银行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很多首创性的工作。1991年作为惟一的外聘专家参与了中国第一家基金--淄博基金的筹备工作,是淄博基金的章程和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起草人。1992年作为《中国证券市场(1991)、(1992)》的常务编委,推动了中国第一本证券 年鉴的产生。1993年,作为发行总顾问代表,参加了"三亚地产投资券"的策划、发行和上市工作,这是中国第一个地产 投资证券品种。1994年,作为责任人,成功完成国内 银行不良资产在香港" 借壳上市"的项目,为国内首次成功的案例。1995年,作为 主要负责人,成功为新乡电厂的TOT项目的海外投资方组织 银团贷款5亿元。

  最近,发表了大量关于投资银行学和"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论文,并主持编写了 《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全书》。此外还写出一批投资专题研究报告,在国内有显著影响。

  ■主要著述

  《我国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模式》(合著,中国经济 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利用外资 项目评估》(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证券市场(1991)》、《中国证券市场(1992年)》(常务编委和主要执笔人,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1992年版)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策略》(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 金融企业文化概论》(合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的改革与工商经营》(合著,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全书》(副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论文(1990年后)

  《 投资环境的评估方法与实践》(《经济文献信息》,1990、4)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隐忧》( 《中国金融》,1990、2)

  《国外信托投资基金与中国的借鉴》(《 世界经济》1991、1)

  《论证券投资计划》(《 学术研究》1991、4)

  《借鉴 国际惯例,发展中国特色的投资基金》( 《经济科学》,1992、6)

  《论"鸟笼证券"现象》(《经济科学》,1998、8)

  《资产证券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学术研究》,1999、2)

  《资产证券化:中国的一个早期案例》( 《资本市场》,1999、3)

  《 担保贷款支撑债券:优化银行 资产管理的新型工具》(《经济科学》,1999、4)

  《我国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选择》(《经济科学》,1999、6)

  《买壳上市的 成本效益分析》(《经济科学》,2000、4)

  《金融循环工程探析--商业银行资金运行阻滞的综合运作对策》(《学术研究》,2000、6)

  《中国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探索》( 《世界经济》2000、6)

  《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看中国突破模式的选择》 (《 学习与探索》2002、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