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格陵兰岛亚种

白尾海雕格陵兰岛亚种

拉丁学名 Haliaeetusalbicillagroenlandicus
动物界
白尾海雕
中文学名 白尾海雕格陵兰岛亚种
鹰科
命名者及时间 Brehm,CL,1831
海雕属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白尾海雕格陵兰岛亚种

【中文别名】格陵兰岛白尾海雕,格陵兰白尾鹰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时间】Brehm,CL,1831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雕亚科、海雕属、白尾海雕

外形特征

白尾海雕格陵兰岛亚种是白尾海雕的亚种之一,全长约92厘米。头、颈、上胸淡茶黄褐色,并杂以乌白色。上体余部暗褐色,肩羽具白缘。尾羽白色(有的在基部有些褐色)。翼上覆羽褐色,飞羽黑褐具褐白色羽干纹,羽缘淡黄褐色。喉淡黄褐色,胸、腹褐色。

该亚种体型较指名亚种大很多,专家们通过遗传的线粒体DNA的研究,认为格陵兰白尾鹰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在进化的时间尺度上,相对种群数量尚未积累很多独特的遗传特性,所以仍未定论。然而,数量出现的统计学隔离,值得特别保护。[1]

生活习性

栖于沿海、山地草原。以鱼和小型动物为食。食物除鱼外,还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们还偶尔捕食狗和猫,甚至能以尸体腐肉和渔场附近的垃圾为食。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们也很耐饥饿,它们可以45天不吃东西而安然无恙。[1]

分布范围

分布于格陵兰岛和冰岛西部的西南端。[1]

繁殖方式

在四,五岁性成熟。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比较固定,一般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可使用很多年,在欧洲甚至有使用长达26年和30年的,但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通常初建的巢直径不过1米左右,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结构也越来越庞大,直径达2米以上。巢多置于树木顶端枝汊上或粗大的侧枝上,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25米。偶尔也有营巢于悬崖岩石上的。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树枝构成,里面放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为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换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35~4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70天,即可飞翔和离巢。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