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波

胡海波

中文名 胡海波
出生日期 1956年12月2日
目录导航

个人情况

998年起被学校聘为核心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讲教师,2004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1992年师从著名哲学家 高清海先生于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哲学观念变革,市场经济、人与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与价值等问题。 深受高清海先生“哲学的奥秘在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为人为学其道一也”、“中华民族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等重要哲学思想的影响,奠定了博士论文(《当代人类发展的正义追求》)以及为人治学的思想精神与理论基础。

作为哲学与社会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相继组织并成功申报伦理学硕士点(1997年)、社会学硕士点(1999年)、中国哲学硕士点(2003年)以及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

2005年,作为哲学学科带头人组织申报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1月批准)。2006年1月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方向带头人参与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批准)。

2001年1月—2001年5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访问与研究,参与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会董事会、香港浸会大学与大陆高校学术研究合作计划,并主持完成了“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哲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学术项目。

主讲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专题系列讲座。

2003年10月—2004年1月,教育部派赴俄罗斯莫斯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合作研究,完成了“中俄传统哲学比较问题”的学术项目。

先后主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等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哲学与人性的观念》等5部学术著作,在CSSCI刊物发表“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的历程与观念”等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6项学术成果获得奖励。

1996年任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1998年任政法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2000年起任政法学院教授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在任期间先后领导、组织、实施了创办哲学、社会学、行政学本科专业,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申报博士点与硕士点,组织申报科研项目,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学院软环境建设等项工作。

现任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委员会委员。

学习工作简历

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本科,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4年至1987年于东北师范大学马列部攻读哲学硕士学位,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2年至1996年于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访问与研究。

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教育部派赴俄罗斯莫斯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合作研究。

1975年至1979年,在吉林省洮儿河农场下乡知青。

1983年至1984年,吉林省浑江市第二中学教师。

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教师,助教。

1989年晋升为讲师。

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5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6年任政治系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

1997年晋升为教授。

1998年至2004年任政法学院副院长,主管学科建设工作。

1999年— 任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2000年— 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0年至2003年任政法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

2001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1年至2004年兼任政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

2001年5月至2001年6月,被中山大学“和田讲座教授计划”聘为讲座教授。

2003年至2006年继任政法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

2003年—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4年— 继任政法学院副院长,主管学科建设工作。

2004年兼任政法学院哲学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

2005.12 — 教育部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6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6.4—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9—,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委员会委员;

2008.10—,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2008.10—,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委员会委员;

社会学术兼职

兼任教育部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 吉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 吉林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会哲学组评审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重大宣传课题策划写作组成员;吉林大学、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长春税务学院、 哈尔滨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教学工作

1987年以来,一直从事哲学、社会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先后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哲学人类学、哲学通论、社会学原理等课程。1998年被学校聘为核心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讲教师,2004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1995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相继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约培养硕士生50余人。十多年来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与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哲学通论、中国哲学专题、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中外哲学思想史专题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当代哲学研究前沿问题、哲学研究方法、人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2001年起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7年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指导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自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相继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核心范畴及其思想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意识形态、精神家园与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

科研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将哲学视为个性化的学问,认为哲学只有是个性化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哲学只有是有“我”的,才能是人类性的(参见《哲学导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由此对中西马哲学的思想特质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中国哲学的“心性观点”、西方哲学的“理性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 ,并各具人类性价值(参见“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3年);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精神实质是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变革,认为“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社会历史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主张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应找回自己失落的个性化传统与哲学思想之自我,既防止“复古”,亦避免“西化”,应以“类思维”融通“中、西、马”三大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上探索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路径,创想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形态(参见《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文本阐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思想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核心范畴与思想逻辑,系统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经济学思想的内在关系,分析市场经济对于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形上意义(参见《哲学与人性的观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认为正义的本质就是人对人的自身本质的确认,人类生活实践的冲突与平衡、权利与权力、自由与平等、公平与差别、合作与竞争、交往与独立、创造与利益的和谐关系是当代正义原则的主要内容(参见《正义的追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提出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从‘革命型’到‘建设型’再到‘和谐型’两次历史转型,认为应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统一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参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第6期)。

◆社会学基础理论

提出应立足于人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认为社会学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属性;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应综合中西马三大社会思想资源,特别是要避免西化,重视对中国社会思想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研究;并在社会学的意境中研究了当代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生活方式、文化发展等社会问题(参见 从“和合”文化传统到“和谐”社会理想,《社会科学战线》,2005、5)。

◆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与价值理念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研究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与价值理念,提出中华文化以“领悟直觉”为思维模式,以“道”为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指出精神家园的失落与追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性和人类性的精神问题,应以“生命观点”的思维方式悟觉精神家园的生命意蕴,在人的生命的意义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生成融贯中西、通古达今的生命精神,建设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引导中华民族坚定从容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参见“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

主要科研项目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9.0 万,2008-2011年,主持。

2.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50.0万,2008-2011年,主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0万,2008-2011年,主持。

4.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3-2005 年,主持。

5.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7.0万,2003-2005 年,主持。

6.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哲学与社会学研究,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会董事会、香港浸会大学与大陆高校学术研究合作计划,2001年2月-2001年6月,主持。

7.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观转变的比较研究,教育部与俄罗斯合作学术研究,2002年7月-

2003年12月,主持。

8.社会文化震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教育部,系与我校教育科学院张向葵教授合作的跨学科研究重大课题,2003- 2005年,参加。

9.中国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转变的比较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6万,2003-2005年,主持。

10.当代中国研究生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3-2006年,主持。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东北师范大学校级优秀课程建设基金,2004-2006年,2.5万,主持。

12.《哲学基础理论教程》基础课教材规划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基金,2.0万,2005-2008年,主持。

13.《哲学概论》网络课程项目,东北师范大学,2.0万,2002年-2004年,主持。

1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1.5万,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团队建设子项目,2007-2011年,主持。

主要科研成果

论 文

1.胡海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⑶。

2.胡海波、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由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兴起

引发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⑹;《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9.

⑴转载。

3.胡海波、曲波,中华民族生成“思想自我”的西方哲学向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8⑴。

4.胡海波,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 高清海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

国立场与方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⑹。

5.胡海波,哲学就是哲学——“价值哲学”的哲学观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 2003⑼;《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哲学动态》论点摘编,《高校文

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6.胡海波、孙璟涛,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 2002⑷;《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3⑶。

7.胡海波,尊重教育的人性真谛,《光明日报》,2001(1-1)。

8.胡海波、魏书胜,从“和合”文化传统到“和谐”社会理想,《社会科学战线》,2005

⑸。

9.胡海波,哲学的生命与生命的哲学,《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⑸。

10.庞立生、胡海波,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个性化问题的前提反思,《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⑷,《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11.庞立生、胡海波,哲学的个性与当代哲学发展的个性化问题,《社会科学战线》,

2004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2.李树铭、胡海波,觉解西方“类”哲学理念的中国方式——从费尔巴哈的“类”概念

谈起,《理论探讨》,2008⑸。

13.赵德江、胡海波,意识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对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长白学刊》,2008⑵。

14.赵德江、胡海波,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社会科学战线》,2006⑷。

15.丁立卿、胡海波,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革命——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一种研究,《新视野》,2007⑶。

16.丁立卿、胡海波,论人的“本质交换”——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一种视角,《理论探讨》,2008⑴。

17.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正义,《贵州社会科学》,2007⑵。

18.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交换正义的人本内涵,《社会科学论坛》,2008⑾。

19.常江、胡海波,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理论探讨》,

2007⑴。

20.常江、胡海波,论“文化自觉”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学习与探索》,

2006⑸。

21.胡海波、魏书胜,反思“非典”疫病的“生命问题”,《长春社会科学》,

2003⑷。

22.胡海波,当代人类的生命问题,《吉林日报》,2003(5-1)。

23.胡海波、魏书胜,人类教育理念的当代转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2⑴。

24.胡海波、魏书胜,破除小农意识的束缚,《吉林日报》,2002(2-1)。

25.胡海波,中国市场经济与中国人的自由个性,《长白学刊》,2002⑷;《人大

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2⑷。

26.胡海波,《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序,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3-1。

27.胡海波,市场经济的人性本质与形上价值,《长白学刊》, 2001⑵;《人大报

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001⑷。

28.胡海波,追求人类本性的“类哲学”,《吉林大学学报》,1998⑵。

29.胡海波,正义、正义观与正义理论,《求是学刊》,1998⑶。

著 作

1. 高清海、胡海波、 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 1998年,学术专著。

2.胡海波,《正义的追寻》,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学术专著。

3.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哲学与人性的观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学术专著。

教 材

1.胡海波、庞立生、魏书胜,《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胡海波、魏书胜、庞立生,《哲学导论》,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鉴定成果

1.胡海波,学术专著《正义的追寻》(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于2000年12月通过教育部规划办公室鉴定。

2. 高清海,胡海波, 贺来,学术专著《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作为与吉林大学高清海教授合作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重点项目,于2000年12月通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

3.胡海波,学术论文“从人的‘类生命’看生命伦理学的人性根据”作为“访问学人计划”研究成果,于2001年5月通过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会董事会、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鉴定。

获奖信息

1.胡海波,第九批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人民政府,2006年。

2.胡海波、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由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兴起

引发的思考,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

3.胡海波、庞立生、魏书胜,《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

秀著作,一等奖,2005年。

4.胡海波,魏书胜,庞立生《哲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

奖,2005年。

5.胡海波、孙璟涛,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论文),第六次吉林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4年。

6.胡海波、庞立生、魏书胜、涂良川,哲学概论(网络课程),吉林省高校教育技术成果

评比二等奖(网络资源类),2004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