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于2003年在 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以后每年召开一次,由各校轮流承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和各大学校长带队出席。九所成员大学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的顶尖大学、常春藤盟校。
研讨会的九所成员大学是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 985工程、 211工程的大学。在全国高校中,它们的数量占1%,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超过60%,重点实验室约占近50%,年科研经费约占1/3,在校硕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九校中前七所为教育部直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国防科工委,同时后七所为与所在省市共建高校。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书记马德秀、校长谢绳武,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江苏省副省长王湛
北京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张一华,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校长朱清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 南京大学副校长程崇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2009年10月9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经过充分研讨,友好协商,一致同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签订 《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共同培养拔尖人才,这标志着人才培养战略发展中的强强联合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根据协议书,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中文简称9校,英文简称 C9)将不断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10月1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负责人,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上海市委副书记 殷一璀出席欢迎晚宴并致辞。副市长沈晓明出席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 郭新立,作题为 《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报告,还邀请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部分一流大学的校长参加。研讨会后,国内九所大学和澳大利亚八所高水平大学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8月12日,由北京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1”在深圳举行。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司长贾德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郭新立,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以及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出席了本次会议。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主席、昆士兰大学校长保罗·格林菲尔德(Paul Greenfield)也应邀出席会议。
10月8日上午,以“面向2020的协同创新道路”为主题的“2012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开幕。来自C9和Go8、AAU、LERU等中外大学联盟的高校领导相聚浙大,共同交流、探讨协同创新之路和中外大学联盟的发展与合作。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主持开幕式。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3”今天在合肥举行。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主持开幕式,他对参加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各级领导和兄弟院校一直以来对中国科大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期间,中国首批九所“985”大学(C9)校长或校长代表,与美国大学联盟(AAU)、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旨在阐释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与使命的《合肥宣言》。
《合肥宣言》从全面追求卓越、开展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重大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输出值得尊敬的毕业生、坚持科研诚信和相关道德准则的最高标准、有责任地行使学术自由、支持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国际健康发展做出贡献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十项特质。
通过共同签署本宣言,四个大学组织机构承诺:共同推进和维护这些研究型大学特质;与自身组织内的成员大学合作,以确保这些特性的实现;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推进这些特性的核心价值。
10月9日,“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4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9所首批获得“985工程”支持的高校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学校负责人,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流大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先后致辞。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作了特邀报告。
陈旭在致辞中说,从2003年开始,首批得到“985工程”支持的9所大学轮流主办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围绕着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发挥集聚效应,启迪领导智慧,已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交流平台,也对凝聚社会共识、争取各方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如何既承担好社会责任、又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如何确立研究型大学定位、创新发展模式和深化综合改革等,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大家充分贡献思考和智慧,凝聚改革发展共识,更好地引领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
瞿振元表示,十八大以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成为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首批得到“985工程”支持的9所大学是高等学校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在学科建设、人才资源等多方面都具备显著优势,在高等教育面临深刻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新使命和新任务,希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上继续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好一流大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高等教育学会将一如既往的支持9所大学开展各项工作,做好相应服务保障工作。
张杰回顾了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发展历程,表达了对为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奋斗与创新的中国大学校长们的敬意。他表示,大学校长联谊会成立至今,为高校校长分享经验、发展友谊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会取得更大成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将取得长足发展。
特邀报告中,林蕙青表示,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们在这一特定国情和发展阶段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必须深入研究、探索、创造出自己的道路模式。林蕙青围绕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考虑、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机制部署,国家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对一流大学提出的任务,以及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设、鼓励创新创业文化作了重点阐述。
与会的高校负责人围绕“大学的分类管理与研究型大学定位”、“新高考方案下的社会公平与大学责任”和“创新驱动发展与大学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3个分主题作了专题发言。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题为“大众化阶段的一流大学建设”的发言中指出,我国是第一个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注重公平、提高普及率,又要促进竞争、提高质量,这给建设一流大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转变政府投入模式和大学建设模式,发挥一流大学的领跑作用,带动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围绕大学的分类管理与研究型大学定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香港大学副校长谭广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分别作了“深化分类发展改革,构建一流师资队伍”、“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协同与开放时代的研究型大学”的专题报告。大家表示,在新形势在推进一流大学建设,需要重新思考大学分类的重要性,深化分类发展改革,不断提升研究型大学的竞争力。同时,研究型大学应更加深入地思考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坚守核心价值,以开放的意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创新模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在办学过程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和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分别阐述了所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校长们指出,创新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激情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和基本价值取向的综合活动;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应及时转变以往单纯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发展创新创业教。同时,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结合复旦大学的思考与实践,作了题为“新高考方案下的社会公平与大学责任”的专题报告,围绕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做了阐述。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6
创新是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福祉的关键,大学汇聚了最具创新活力的人才,储备了最具创新价值的成果,积淀了最具创新精神的文化,作为创新思想的源泉,全世界都对创新型大学充满期待。4月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世界名校校长齐聚一堂,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出席论坛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做主题报告。中国首批九所“985”大学(C9)与英国罗素大学集团(TheRussell Group)、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代表,国内外30多所一流大学校长共同参会,围绕“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研讨。
姜斯宪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致欢迎辞,对前来参加2016年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今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主办“2016年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内外著名大学交流治校经验,形成发展共识的重要机遇。姜斯宪在发言中指出,开放是一流大学的特质,也是创新发展的特征。在全球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大创新已经不可能是单打独斗的结果,高等学校不仅要走出象牙塔,主动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还要突破国境线,大力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
同时姜斯宪还指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一流大学作为社会领域特殊的学术共同体,有责任大力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热爱和平、乐于分享、追求共赢的年轻一代。世界一流大学虽然各具特色,各有追求,但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应当成为共同的责任。上海交通大学愿与各兄弟院校携手共进,为推动世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在致辞中表示,一流大学是教育事业的皇冠明珠,它养护文明、驱动创新、作育英才,肩负着促进人类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神圣使命。目前,上海正按照国家的要求,大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一流大学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为切实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上海市正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为不同特色的高校争创一流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制定符合其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同时引导高校以一流学科驱动创建一流大学,以一流大学集聚培育一流人才。
翁铁慧指出,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关键,高校发展要在学科建设上下工夫,努力形成学科高原上的高峰。为推进学科发展,上海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通过深入评估分析,编制了上海高校学科发展规划:重点遴选出一批高峰高原学科,力求使上海市高校现有优势学科强的更强,并针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补缺做强较弱的学科;并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对每一个学科给予个性化投入和资源配置,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同时,着力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要求一流师资投入教学,构建一流本科教育标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结构布局等方面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差距。自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经过20年重点建设,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一批重点建设高校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成功探索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模式,也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5年10月,中国政府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部将按照服务发展、改革驱动、开放竞争、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实施原则,组织启动好这项重大战略工程。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高水平大学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带动全国高校,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更加有力地支撑引领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张杰做了题为“挑战与变革——创新型大学的责任和担当”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从19世纪开始,人类社会的进步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研究型大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长为世界创新舞台上的璀璨明星。步入21世纪,知识创新日新月异、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社会发展速度和前进方式远超人们的预期。尽管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效利用、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与冲突,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的挑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和民众的期盼,把研究型大学不断推向新的高度。面对人与自然两个巨大的挑战,研究型大学要肩负起更大的历史责任,积极建设具有更大加速度的创新型大学。
创新型大学应致力于“创新增值”,具备对优质资源的整合力,能够有效地发挥创新增值的作用;同时,创新型大学还应致力于“创造卓越”,不断完善自身,努力打造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卓越的社会服务创新体系和卓越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张杰指出,研究型大学应该联合全球所有创新主体,构建一个能够有力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全球创新网络。创新型大学要确保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就必须为创新网络的缔结形成和功能发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需要以创新型大学为关键节点,构建更有效的创新网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主体之间穿针引线,共同解决全球问题。创新型大学有能力串联起不同利益取向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实现共赢,将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升到新的境界,进而对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持续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为人类共同目标而努力创新。这也是创新型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
平行论坛聚焦“高校在国家战略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国际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等主题,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校长及校长代表重点探讨了人类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创新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如何通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未来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等主题。
为推动国际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发挥大学在全球创新网络构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本次论坛期间,中国C9高校加香港三所高校(H3)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联合签署了《上海宣言》意向书,呼吁全球创新型大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长远的利益出发,共同致力于更加创新的研究,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思维、联结创新网络,推动国际创新型大学用更开放的态度打造更密切、务实的合作关系,为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人类社会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
春发夏长、栽树成林。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在由绿化植被组成的世界地图之上,30余位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与这些学校在交大学习生活的留学生一同种下代表各自学校的文化的树,寓意共同培育“世界一流大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