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国定古迹(原一级古迹)
创建年代:清雍正4年(1726年)
地址:彰化市永福里孔门路30号
● 清雍正元年(1723)彰化设县,雍正4年(1726)知县张镐倡建县儒学,建学立师,以彰雅化,当时的县儒学即今彰化孔庙。清乾隆16年(1751)士绅施士龄等人倡议重修,各方捐资响应,知县程运青具情以报,准予重修,后因故中辍,至乾隆18年(1753)由知县王鸮主持重修工事,但由于资金缺乏,重修范围仅止于大成门。
● 清乾隆23年(1758)孔庙倾颓,知县张世珍再倡议重修,以砖砌甬道,移礼门、义路于大成门左右,并在门外设置泮池与照墙,于泮池题石曰:“芹泉”,取“泮水采芹”之意。明伦堂依原址一并重修,地基增高二尺,规模宏敞。明伦堂之后新建训导署,训导署左方建教谕署,孔庙的规模俱全。此次重修工程自乾隆24年(1759)10月兴工,乾隆25年(1760)5月完工。
● 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彰化县城遭兵燹之灾,明伦堂与学署毁于战乱。清嘉庆2年(1797)贡生郑士模倡议重修孔庙,工程因故并未完成。直至嘉庆16年(1811)知县杨桂森倡议重修,增建大成殿前露台石栏杆,自东、西两庑至大成门,增建短垣,于泮池上新建“登瀛桥”,毁于战乱的明伦堂则改建至孔庙的左侧。知县杨桂森并置礼乐器,招佾舞生,于春秋二季举行祀典。嘉庆17年(1812)职员王松修泮池,嘉庆21年(1816)吴性诚在明伦堂旧址兴建文昌祠并重修白沙书院。
● 清道光5年(1825)教谕蔡克全刻卧碑石,置明伦堂的左侧,又建福德祠于明伦堂大门内侧。道光10年(1830)知县李廷壁倡议重修夫子庙,编修县志,并由接任知县托克通阿力劝地方士绅,商贾踊跃捐资,募得资金一万余元。
● 清道光11年(1831)李廷壁知县回任,乃于明伦堂后方开辟静室,鸠工庀材,重修夫子庙。此次重修,将基地垫高二尺二寸,殿前改用龙柱二支及石柱二十支,露台亦增高二尺二寸,崇圣祠旁增设名宦祠与乡贤祠及礼器库、乐器库,道光11年的重修,历时二年七月,奠定今日孔庙的规模与格局。
● 清光绪4年(1878)知县傅端铨见圣庙倾颓,乃捐廉养银倡义重修,并得到士绅张春华等人,急公好义,相继捐资,孔庙建筑得以焕然一新,至光绪5年(1879)完成孔庙的修护。
● 明治30年(1897)日人将鹿港国语传习所迁移至彰化,当时于孔庙做为上课的场所,至明治31年(1898)10月1日废止,国语传习所改设立“彰化公学校”,直至大正4年(1915)才搬离孔庙。日治时期因市区改正,拆照墙并将泮池填平,拓宽东门大通(今孔门路),做为通往彰化神社的道路。
● 昭和8年(1933)孔庙戟门及大成门受风雨侵袭而颓圮,幸经市民李程慷慨捐资一千圆,并倡议募款修护,总计募得一千九百六十五圆,不足费用由孔庙存款支应,孔庙管理人李崇礼鸠工庀材,负责修护工程,恢复大成门与戟门旧貌。
● 民国41年士绅吴上花等人请彰化县长陈锡卿向省政府商请补助,重修孔庙。民国60年代彰化县政府有意将孔庙拆除,迁建至八卦山上,经地方人士异议而作罢,民国67年重修,民国72年12月28日指定为第一级古迹。
彰化孔庙为四进三院的建筑格局,分别是大成门、戟门、大成殿与崇圣祠。目前孔庙的建筑型制仍保存清道光10年(1830)重修时的规模。孔庙正门称为大成门或棂星门,有“取士、得士”之意。正门入口两旁有一对石雕精致的石鼓,石鼓的基座与门柱后方的门臼为同一块石材,为巩固门柱的功能。石鼓上方雕刻有螺纹图案,为仿效龙生九子之“椒图”,其性好闭,所以立于门口。
大成门
上方置有六个筒状的通天筒,象征孔子其德配天地,道贯古今。道光版《彰化县志》圣庙木刻图显示,当时孔庙已有此六根通天筒,代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大成门两旁墙垣分别是“下马碑”与“万仞宫墙”碑,龙边墙垣是满、汉文的“下马碑”,其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为对孔子至高尊敬的表征。虎边墙垣是“万仞宫墙”碑,清乾隆24年(1759)重修彰化县儒学时,于泮池前建照墙,即是“万仞宫墙”。“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依周制一仞为八尺,万仞之意为象征孔子学问深厚。
彰化孔庙第二进为戟门,是台湾孔庙建筑的首例。“戟”乃古代武器,昔时士宦的门户设有戟门,为访客拜访时,卸下随身兵器的门厅。戟门屋脊上方有一对“龙头鱼尾”造型的动物,称为“螭吻”,为龙生九子之一,其性好吐水,置于屋顶上,有避火灾的意涵。
戟门左右两侧挂有钟、鼓,为祭孔时制礼乐器之用,镛钟为清嘉庆16年(1811)彰化知县杨桂森及生员吴琼华、增生王云鼎、训导叶文载、教谕陈鲤青、典史徐延俊、生员郑维谦等所敬献。
位于龙边墙垣的“卧碑”,为孔庙特有的碑文,由于石碑是横置,所以称为“卧碑”。清顺治9年(1652)礼部奉题于明伦堂左侧置立卧碑,卧碑内有八条教规,告诫生员上当报效国家,下立人品。彰化孔庙的卧碑为清道光5年(1825)教谕蔡克全敬立,原碑置于彰化孔庙明伦堂,因明伦堂已毁损,目前此卧碑置于戟门内。
无回廊与戟门或大成殿相连接,是彰化孔庙的特色。两庑分别奉祀孔子的弟子及历代贤明的学者,东庑祀先贤40位、先儒33位,西庑祀先贤38位、先儒37位,共148位。
大成殿
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人。四配则为复圣颜子(颜回),宗圣曾子(曾参),亚圣孟子(孟轲),述圣子思子(孔子之孙,孔伋)。十二哲人为先贤闵子损(子骞)、冉子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子由(子路)、卜子商(子夏)、有子若(子有)、冉子耕(伯牛)、宰子予(子我)、冉子求(子有)、言子偃(子游)、颛孙师(子张)及宋代朱子(朱熹)。十二哲人中,除宋代朱子,其余皆为孔子弟子。
大成殿前有一平台,称为月台,为祭孔时神圣的空间。正殿面宽五开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造型,四面设有走马廊道。月台前有一斜面花岗石,其上刻有云龙,称为“御路”。昔时祭孔时,文武官员从御路旁石阶,登上大成殿祭孔。两旁栏杆,以泉州白石雕刻狮子,立于柱头。
大成殿前有一座月台,为祭孔时舞六俏舞的空间
大成殿的龙柱为清道光10年(1830)重修孔庙时的作品,龙柱采花岗岩石材,单龙盘柱,其特色为左龙柱张口,右龙柱闭口,4爪握珠,柱身装饰云纹及岩石,少许镂空雕。
大成殿内珍藏历代皇帝所颁赠的古匾,分别有雍正“生民未有”,乾隆“与天地参”,嘉庆“圣集大成”,咸丰“德齐帱载”,同治“圣神天纵”等匾额。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的后方,奉祀孔子五代祖先,分别是五代祖父木金父公为“肇圣王”、高祖父祈父公“裕圣王”、曾祖父防叔公“诒圣王”、祖父伯夏公“昌圣王”、父叔梁纥公“启圣王”之牌位。
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
两旁则为四配之父,分别为先贤颜无繇(颜回之父)、先贤孔鲤(孔子之子、子思子之父)、先贤曾点(曾子之父)、先贤孟激(孟子之父)。另从祀先儒周辅成、蔡元定、张迪及朱松(朱熹之父)等。
重檐歇山式屋顶: 庙宇的屋顶四面皆有屋瓦的斜坡,而左右两侧的屋瓦,于山墙的一半处,铺设屋瓦,此种屋顶称为“歇山式”,若为两重屋檐,称为“重檐歇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