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蓬竹

小蓬竹

植物界
中文学名 小蓬竹
竹亚科
双子叶植物纲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小蓬竹(D.luodianense(Yi et R.S.Wang)Keng f.)

  命名来源:[Journ. Bamb. Res. 4(2): 3.f.1. 1985]

  中国植物志:9(1):376

  族中文名:香竹族

  族拉丁名:Chusqueeae (Munro) E.G.Camu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小蓬竹小蓬竹(2)竿下部直立,近实心,上部垂悬呈藤本状,高或长可达10米;节间圆筒形,长8-20厘米,粗4-10毫米,幼时微被白粉,尤以在节的下方较明显,老则成黑垢而余处光滑无毛;箨环具有箨鞘基部残留物,在新竿上此残留物呈浅盘状并于外面具微毛;竿每节具3芽团,居中者较大,扁桃形,通常可发展为主枝,位于两侧的芽团较小,形偏斜,内含多芽,以后能发生多条侧枝;主枝极发达,竿中下部者可长达5米,侧枝纤细,其粗不及1毫米,但节处膨大,而使枝条呈“之”字曲折。箨鞘迟落,狭长三角形,鲜时为黄绿色,但具紫色斑点,背部有密集而明显的纵肋,在纵肋间贴生疣基小刺毛;箨耳无;箨舌矮,截形,顶缘具细齿裂和白色短纤毛;箨片直立或外翻,披针形。末级小枝具4-11叶;叶鞘长5厘米,被柔毛;叶舌显著或否,高者约5毫米,上缘具流苏状细齿裂;叶耳发达,具放射状紫色刚毛8-10条,其长为5-9毫米;叶片披针形,一般长5-12厘米,宽7-17毫米,两表面沿主脉的基部均生有灰白色微毛,次脉3或4对,小横脉不明显。花枝起初仅能见到各节生着花芽,此时颇似续次发生的花序,成长后则花枝的每节可由数条短的总梗作伞房式排列于节上,此总梗甚纤细,全长为1-6厘米,计1-6枝,下方的分枝处还生有潜伏芽或败育的小穗,仅枝的上方具1或2枚发育小穗,其小穗柄长短不齐;小穗长12-17毫米,计含较疏离的3-5朵小花,顶生小花常不育;小穗轴节间长约2-3毫米,被微毛,顶端膨大;颖膜质,易脱落,第一颖长约3毫米,3-5脉,第二颖长4-5毫米,具5脉;外稃质地坚硬,长8-9毫米,具明显而隆起的7脉;内稃稍长于外稃,先端浅裂,除2脊之外还有不明显的6条纵脉,平滑无毛;鳞被3,卵形,长约1毫米,边缘生短纤毛;花药长8-9毫米;子房卵圆形,无毛,柱头2,长约2毫米,具帚刷状微毛。颖果未见。[1]

主要分布

分布在贵州罗甸县猴场。生于海拔600-1000米石灰岩裸露的石山上,沿岩壁下垂如簾。

本目概述

本目只含禾本科一科,其性状描述可详见该科。过去有人认为它的亲缘与莎草科 CYPERCEAE有较密切的关系,故将此两科同归隶于颖花园GLUMIFLORAE之内。 据新近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叶解剖与孢粉学等方面的研究,已证明未本科很可能是从须叶 藤科FLAGELLARIACEAE的域外草属Joinvillea Gaudichaud这一类型的植物演化而 来。禾本科与莎草科只是形态上的相似,并非有真正的亲缘,故它们不应同隶于一目。

本族概述

地下茎多为合轴丛生(丘斯夸竹属ChusqueaKunth的种类变异甚大,可具各种类型,惟其大多数种仍是合轴丛生)。竿直立或其下部直立而上部作弧形弯曲,或为攀援性,甚至可完全倚伏它物之上,下部各节有时还可环生刺状气生根;节间圆筒形或在分枝节的上方一侧节间具深凹的纵沟槽,实心乃至巾空。竿每节具3芽乃至多芽,以后分多枝,其中有1主枝,显著甚至可与竿同粗,细枝较多,或在某些属种中主枝不发达。叶片的小横脉明显或否。花序常生于有叶或无叶(叶片尚未长出或是业已落去)的枝条上,山罕可直接发生在竿节上,呈疏松或紧密的圆锥、总状、穗状、伞房乃至头状等花序。小穗含数至多朵小花,但大都仅上端或顶端1或2朵成熟,其余的不孕小花则位于小穗之下部;小穗轴节间甚短,可延伸至最上方小花的内稃之后而顶生1极为退化的小花:颖2—4(5)片;外稃先端尖锐或具短芒;内稃先端常有简短的裂,但亦有完整者,其背部有深沟或具2脊(个别属种的内稃与外稃同形,即其背部圆拱而仅具1中肋);鳞被3,位于侧方的2片可成对称形;雄蕊3,花丝彼此分离,花药能例,出花外或否;花柱1,短,柱头2。颖果。模式属:丘斯夸竹属ChusqueaKunth,计有100种以上,中南美洲特产。本族现知有产于中南美洲的丘斯夸竹属ChusqueaKunth(100余种)以及分布在亚洲的不丹竹属ButaniaKengf.(仅1种)、香竹属ChimonocalamusHusehetYi(10种及1变种)、镰序竹属DrepanostachyumKengf.(7种或更多种)等4属。

超族概述

地下茎有各种类型。竿箨大都为宿存性或迟落。花序为单次发生的总状或圆锥花序(国外的种类还可有穗状或头状花序),花序总梗较长,其下方有营养叶或由叶变态而成的苞片或佛焰苞托附;花序主轴及其分枝都是在结构上均匀一致而延续的,即无明显的节环;,因此与营养轴有所不同,花序在分枝处虽常可生有甚退化的小型苞片,但在苞片腋内决无先出叶存在,惟有时可在花序分枝腋内具一枕瘤。小穗通常具柄(极少数种类可以例外),基部除有颖2或3片外,并无变形的叶片托附。果实多为颖果,稀可为坚果状。模式属:北美箭竹属ArundinariaMichaux本超族在我国除产于中南美洲的节柱竹族Arthrostylideae外,计有香竹族Chusqueeae和北美箭竹族Arundinarieae二族,共含16属250余种,分布在华东、华南和西南各省区,多数种类还在高海拔山区。[2]

相关种类

南川镰序竹Drepanostachyum melicoideum Keng f.      

坝竹Drepanostachyum microphyllum (Hsueh et Yi) Keng f. ex Yi      

内门竹Drepanostachyum naibunense (Hayata) Keng f.      

羊竹子Drepanostachyum saxatile (Hsueh et Yi) Keng f. ex Yi      

爬竹Drepanostachyum scandens (Hsueh et W. D. Li) Keng f. ex Yi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