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秉承庭训光绍轩歧,深得先祖蔡小香,父香荪公之传。素有儒医之称的江湾蔡氏女科,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历代名闻遐迩,至五世蔡小香於清末被推举为全国性中医师学会--中国医学会首届会长,并创刊全国第一份医学期刊--“医学报”,极力倡导中西医结合。蔡小荪老师的父亲香荪公也是一位蜚声沪上的名医,一贯急公好义,曾参加孙中 蔡小荪山先生的同盟会,为抗日救国作出不少贡献。还曾担任中国医学院副院长。在这样的医学世家熏陶下,蔡小荪老师对祖国的中医事业无比钟爱。并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即随父襄诊,1943年香荪公去世。21岁的蔡小荪即独立应诊。门庭若市。蔡师精通各流派学术要旨。尝谓:“治学当厚古而不薄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治病当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讲究实效”。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勤于临证,长于思考,敢于创新。辨证灵活,精确;用药果敢、审慎;在诊治中颇多独到灼见。学术上强调妇人以气血为本,肝肾为纲;推崇辨病辨证相结合;倡导审时度势论治方法;注重补肝肾、健脾胃、调冲任,理气活血化痰诸法;擅长活用古方小方,并因病寻药,创制专方、套方;用药以简、轻、廉、验为特色。50余年的医学实践,理论上不断深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妇科疑难杂病。如不孕症、崩漏、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兆流产、症瘕、盆腔炎及妇科肿瘤等证。并身体力行倡导中西医结合,对古籍文献,前人学说均辨证接受,对现代医学专业理论和这实验检查,广为借鉴。
寓防于治长调脾胃安未病之地
蔡师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家传,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立斋等医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生化,故 蔡小荪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也。蔡师亦颇重脾胃对元气精血的滋生作用。认为元气精血虽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肾精所化生,但必须依赖后天脾胃之气的不断滋养,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二者之间,脾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育,或可弥补先天之虚而强壮;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则非但脾胃之气日虚衰,即使先天强盛之元气精血,也会因失于后天精微的调养、滋生、充实而告匮乏。基于这种认识,蔡师在临证治病中颇长于运用健脾益气之法安未病之地,以保证气血之源不竭,从而达到截断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目的。如治更年期综合症,目前中医界多从肾虚论治,而蔡师认为:是病之肾气衰退仍生理性转变的大势所趋,任何治法药方终不能逆转此种衰变,人力药物所能挽者,只是减慢肾气的衰退速度,将由此引发的脏腑、阴阳失调缓冲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其间,补益肾气固然重要,但调理脾胃也至为关键,基于这种后天补先天的观点,蔡师治疗本病常冶调理脾胃与补肾填精于一炉,频收良效。
从女子异于男子的生理病理言,蔡师认为:妇人以气血为本,其经带胎产的过程往往数伤于血,数脱于气,使气血常处于相对不足状态。生理状态下,脾胃可代偿性加快运化功能以弥补气血 蔡小荪之不足,然这种负荷运化时日渐久,就易损伤脾胃功能引起病理变化;若为病理性一时大量或长期失血耗气,便可削弱或影响气血对五脏六腑的推动滋养作用,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脾胃为生化之源,两虚相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故而凡病者,必有气血不足,也必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失调,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一也。妇人阴性偏执,易于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即可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即病之后,又多担扰、思虑、恐惧心理,而此又最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使本已紊乱或不足的脾胃和气血不能修复甚至进一步加剧,导致疾病向纵深发展。固此,如何截断疾病的发展变化,脾胃功能的复旧亦是关键所在。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二也。治疗疾病之药物通常首先入胃,除加重脾胃受纳运化负担外,其药物偏胜之性及副作用,首当其冲的影响脾胃。如苦寒之品易败伤胃气;滋补之品易粘滞胃气;香燥之品易却夺胃阴;温热之品易燥灼胃阴;许多西药也最易引起脾胃功能的紊乱等,故如何尽量避免治疗过程中,对脾胃的损伤,对疾病的转归具重要意义。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三也。药物入于胃中,必须通过脾胃之受纳、运化、转输才能作用于患处,从而发挥治疗效能。若脾胃运化不佳,则其转输药物功能必会减弱,就可影响药物发挥正常作用。故凡病兼胃失调者,不论是病初、病中、病末,均当在治本却病同时,及时正确地调理脾胃,保证药物最大限度发挥治疗作用。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四也。凡此种种,可以李中梓喻概之:“胃气犹兵家之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本着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的观点,蔡师在治病过程中,除了运用治疗疾病所需药物外,每多注重兼顾调治中州的运化功能。临床处方,部分药物习惯妙用。一则藉以改善药性之偏,一则使其焦 蔡小荪香,增进健脾之力。而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石斛、谷芽、陈皮之属,为常用之品,旨在健脾和胃,以增生化之源。特别是茯苓一药,最喜用之,几乎每张处方中均遣用。蔡师言,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具健脾和中,利水渗湿之功,其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为防治脾胃之虚要药也。在蔡师自拟之“孕Ⅰ方”、“孕Ⅱ方”、“内异Ⅲ方”、“化瘀消坚方”等系列方中,均茯苓列为主药。此外,蔡师对腥臭烈气药物,如治瘀滞腹痛之五灵脂、治赤白带下之墓头回、破除症积之阿魏等药,认为有碍脾妨胃之弊,用时尤宜审慎,对脾胃失健者则应注意避免使用。
妇女崩漏,最为大病,常互相转化,久漏致崩,或久崩成漏。本人对崩漏的诊治,总的来说,首先区分阴阳。通过月经的期量色质,辨明阴阳的偏盛偏衰。尤其在治疗方法上,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血得热则行,得寒即止,故崩漏功血,以血热所致较多见,大都出血量多,色鲜红或紫 蔡小荪,经来先期,质较浓或稠,属阳崩范畴,治法以清热凉血为主,用炒当归9g丹皮炭9g侧柏叶9g白芍12g炒地榆12g旱莲草15g重用生地炭30g。热甚常出现阴虚现象,则可增用龟版9g或固经丸12g吞服,则效果较显。此外阴虚伴肝旺时,有乳胀易怒等症状,可加柴胡4.5g黑芥穗9g。崩漏日久,常导致气阴两虚,前方可加用太子参或党参12g煅牡蛎30g阿胶9g疗效更佳。但阿胶的运用,须注意出血的色质,以血色鲜红或稍淡,质较稀薄而无瘀块者为宜,说明非瘀热证实。如血色紫黑,质稠厚成块而秽气的则不宜用。一般阴虚的崩漏用龟板胶尤佳,如无龟板胶,以龟板与阿胶同用,效果亦显。阴崩多久崩久漏,色较淡而稀薄。因失血过多而血伤阴,阴血大亏,气亦随耗,崩久不止,以致阳虚。这类崩漏,大多绵延日久,一般止血剂效果不显,我在临床上常用 党参12g生黄芪20g炒当归9g焦白芍9g牛角鳃9g陈艾炭3g仙鹤草30g熟附片9g炮姜3g阿胶9g对久治不效的阴崩,如辨证正确,常可获得显著效果。如患者舌苔淡薄而舌质偏红的,上方可加生地炭、煅牡蛎各30g以制约温阳药物的偏性,同时又可增加止血的作用。或用龟鹿二仙胶更佳,也可以龟板9g鹿角霜9g阿胶9g同用。一般血止以后,即去姜、附,因二药毕竟温燥,崩后失血,多用恐非所宜,故只须益气养血,自然阳生阴长,康复可期。如纯属气虚下陷,固摄无权的崩漏,可宗补中益气法重用黄芪30g增生地炭至30g炮姜3g姜、地同用,可互制偏性,且又阴阳兼顾,止血效果较显。炭剂是治崩漏常用之品,在炮制方面,必须炒炭存性,否则变成焦炭,难免损耗药物作用。处方时也只须参用几味即可,以助固摄之力。如全部或大部用炭,则药力未必有原药显著。本人在临床上,对某些崩漏症并不用炭,特别是瘀血导致的崩漏,相反用化瘀调摄之剂,也同样取得预期效果。
对闭经的治疗,不能急切图功,妄事攻伐。原发闭经,以育肾养血为主,参血肉有情之品,冀肾气旺盛,冲任充盈,月事得以时下,方用:炒当归9g生地、 熟地(各)9g川芎9g熟女贞子9g仙灵 蔡小荪脾12g苁蓉9g狗脊9g山茱萸肉9g制黄精12g河车大造丸9g(吞)。如大便不实可去生地、 苁蓉。加炒淮山药9g菟丝子9g以健脾肾。每处1剂,1月为一疗程,通常观察3个月,最好能同时测量基础体温,以助诊断。这种闭经,多数基础体温单相。经过治疗后,如体温呈现双相,即预示症情已有好转,继用调经方:炒当归9g大熟地9g川芎4.5g白芍9g淮牛膝9g丹参9g制香附9g桂枝3g红花4.5g泽兰叶9g。可望经水通行,但尚须继续治疗,直至停药3个月,经事仍能按时来,方称痊愈。继发闭经属肾虚不足,冲任失充者,大多基础体温也呈单相。我对这类病例,仍以育肾为主,首先用云茯苓12g生地熟地各9g仙灵脾12g石楠叶9g淮牛膝9g制黄精12g公丁香2.5g路路通9g桂枝2.5g细辛1g麦冬9g乌鸡白凤丸(吞)1粒,服7帖,以育肾通络。继用云茯苓12g大熟地9g仙茅9g仙灵脾12g石楠叶9g紫石英12g狗脊9g鹿角霜9g熟女贞子9g苁蓉9g河车大造丸(吞)10g约8剂,以育肾温煦。如大便不实的,可去苁蓉,改菟丝子9g。腰冷的加熟附子9g艾叶2.5g。按周期反复服用后基础体温能呈现双相者,当属好转之象,然后用四物汤加理气活血剂催经,月事可下。一般短期内不易见功,须有一定过程。因环境改变,不能适应,或抑不快,影响情绪致闭经者,用四物汤加柴胡等疏肝理气药,有一定效果,炒当归9g大生地9g川芎4.5g 白芍9g柴胡4.5g制 香附9g乌药9g丹参9g广郁金9g淮牛膝9g红花4.5g。有烦躁不安,紧张易怒者,加淮小麦30g生甘草3g甘以缓急。如恢复原来生活习惯者,则效果更显,个别患者甚至勿药自愈,这类病例在闭经中,相对来说比较易治。
1.主要治疗:盆腔炎、带下病、产后腹痛等
2.临床见有湿热瘀滞者,均可使用该药
3.配伍:
败酱草20~30g配红藤15~30g等主治盆腔炎
败酱草30g配红藤30g银花30g蒲公英15g丹皮10g等主治流产,产后发热,产后腹痛均为急性感染
4.最大剂量30g最小剂量15g
5.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不孕症患者如果兼有湿热瘀滞 蔡小荪者,可用自拟清热化湿方(云茯苓12g桂枝2.5g柴g梢4.5g赤芍9g败酱草20g丹皮9g鸭跖草20g川楝子9g红藤9g延胡索9g淮牛膝9g)参自拟孕Ⅰ等Ⅱ方调治。
1.主要治疗:输卵管炎,生殖道结核,不孕症经前乳胀,乳癣,子宫内膜异位症
2.配伍
皂角刺12g配丹参12g百部12g留行子9g山海螺15g鱼腥草12g功劳叶15g夏枯草12g淮牛膝9g大生地9g路路通9g主治生殖道结核(抗痨方)
皂角刺15g配留行子9g月季花4.5g广地龙6g降香片4.5g主治输卵管炎,输卵管欠畅,阻塞(通络方)
皂角刺20g配甲片10g必甲10g丝瓜络10g等主治经前乳胀乳癣等
皂角刺12g配化瘀散结之品,主治内异症,经净后服
3.最大剂量20g最小剂量12g
李××43岁女已婚农民江湾公社镇南大队
1977年11月14日初诊曾育四胎。64年施直肠及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左侧输卵受卵巢切除,病理:良性畸胎瘤积脓,慢性输卵管炎)75年因腹部不适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右侧输卵管卵巢炎性肿块约7×6×5cm,不活动,经期尚准,(最近经期10月15日,11月11日)此次突狂行如注,有块且大,色红或黑,腰酸腹痛,用中西药均未效,脉略虚,苔薄质偏红,气虚挟瘀,冲任不固,拟益气调固,参去瘀生新。
炒党参15g炙黄芪15g炒当归9g生地炭30g炮姜炭3g生蒲黄15g花蕊石12g焦白芍9g地榆炭9g大黄炭9g陈棕炭9g三七未吞3g3帖
11月17日复诊药后崩势立缓,未下块,今已净,腹痛亦止,惟目花乏力,腰腿酸软,肢冷,脉细,苔薄白,症势显减,体虚受损,拟和养调摄。
炒党参12g炙黄芪12g炒当归9g炒杜仲9g白芍9g川续断肉12g桑寄生9g制黄精12g仙鹤草15g陈皮4.5g大枣30g4帖
11月21日又复诊腰酸见减,曾自服三七伤药片幸血崩未见反复,纳呆乏力,大便易溏,脉濡,苔薄白,边有齿印,气虚不足,脾肾两亏,再当补气养血,健因脾肾。
炒党参12g炒黄芪12g炒当归9g制黄精12g炒杜仲9g川续断肉12g炒白术9g补肾脂9g陈皮4.5g炙谷芽15g大枣15g7帖
按治疗血崩,以塞流,澄源,复旧为3个主要步骤,前人并有暴崩宜止,久崩宜补之说,阐明突然血崩,以止血为先,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补气止血,以防虚脱,患者突然大量出血,当属暴崩急症,由于在农村工作辛劳过甚,难免气虚不足,劳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以致大下不止,但间有血块且大,并伴腹痛,显见兼挟血瘀,症属虚中夹实,是以单纯止血塞流症势依然,未能收效,因拟益气调固,参去瘀生新,用参芪补气摄血,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生地炭、炮姜炭,温凉并蓄,互制偏胜,止血固崩。陈棕、地榆、熟大黄炭凉血止血并寓去瘀,蒲黄、花蕊石、三七去瘀生新止血,主要治则,寓攻于补,药后崩势立缓,血块即除,3天全止,症势显著好转,惟究因曾经手,冲任不免受损,加以平素操劳过度,脾肾交虚,故目花乏力,腰腿酸软,大便易溏,复诊除去瘀止血药,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治本复原,以资巩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拘于一法,必须辨别证因,按实际情况,温凉并用,攻补兼施,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1.柴胡5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3g薄荷5g生姜3片
2.主治:月经失调、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3.本方应用广泛,临床上凡属肝郁血虚,脾虚胃气不和者,使用本方效果较佳
4.加减:尤以经行前后诸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有情绪抑郁及潮热者,加山栀、丹皮及郁金隆淮小麦、柏子仁、磁石等,效果较显。
1.当归10g大生地10g白芍10g丹皮12g黄芩12g沙参10g荆芥穗10g牛膝茜草10g山茶花10g泽泻10g
2.主治:经行吐衄
3.加减:①鼻衄:加茅根、芦根、枯芩。茅根清肺止血,有奇效。
②吐血:加旱莲草、茜草、黄芩。
③治倒经不用川芎,因其性上冲巅顶,走而不守,于倒经不利。
④治倒经,不能单纯止血,否则经血非但不得畅行,甚至吐血更甚,结果适得其反。
1.桂枝3g茯苓12g赤芍12g丹皮12g桃仁10g
2.主治:血瘀经闭或痛经,子宫肌瘤,盆腔炎。产后恶露不尽,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
3.临床如见妇人宿有瘀块,按之痛,腹挛急或经行腹痛拒按,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使用本方有一定效果。
4.本方属活血化瘀之剂,可治小产子死腹中,或胎腐烂腹中,虚甚者立可取出,产无安胎作用,故对妊娠兼用子宫肌瘤,出现下红流产者,虽有“有故无殒”之说,亦当慎重考虑。
1.炒当归10g丹参12g川芎5g川牛膝10g制香附子10g延胡索10g赤芍10g血竭3g制没药6g苏木10g失笑散15g
2.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3.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行腹痛剧烈者,在经行前3天即服,大多有效。
4.本方为自拟方,以化瘀为主,因内异症病理实质是血瘀内结所致,故瘀除病自愈,服用本方须在经行前3天开始,过晚则瘀积既成,难收预期功效,如果患者腹痛剧烈,伴有肛门抽痛,大小便失畅者,可加用虫类药剂,以增强化瘀搜剔止痛之效。
崩漏的阴阳辨证论治
摘要:“妇女崩漏,最为大病”(《古今医统》),明徐春甫对崩漏之症寄予重视,于此具见一斑。崩漏为妇女常见病之一,包括血崩和经漏两症。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经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症状虽然有轻重缓急之剧,如前人认为“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实则都属于反常的出血。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即“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互为因果,关系密切,耗血损气,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历来文献中对于崩漏的辨证论治有不少阐述,在病因方面,大致都认为由气虚不摄、脾胃虚损、肝旺血热、肾虚失固、劳伤冲任、气郁血瘀等所引起。总的来说,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陈自明《妇人良方》认为:“经有常候也,皆因阴阳盛衰所致”。《素问.阴阳别论篇》又说:“阴虚阳搏谓之崩”。女子属阴,以血为主,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更易引起阳亢,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由于血得热则行,所以崩证属热者为多。因此临床诊断区分阴阳,首先区别阴证和阳证,是辨证的大纲。“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这对崩漏证之属于功能性病变的出血尤为重要。
崩漏可简单地归纳为两种类型,即阴崩与阳崩。阴崩多寒证,阳崩多热证。从出血的色质来看,大致黯淡、质稀的属阴,赤紫、稠厚的属阳。故而阴崩是指出现阴性的症状,阳崩是指出现阳性的症状。阳亢者为阳崩,阴盛者为阴崩。阴崩大多阳虚,阳崩大多阴虚。所以,结合舌脉及全身症状,先别阴阳,就能执简驭繁,掌握疾病的本质,从而区分崩漏属于阴证、阳证、寒证、热证。
治疗崩证,文献所载有三个步骤:塞流、澄源、复旧。崩证来势较猛,前人有“先止血以塞其流”之说,这是应急措施,唯恐失血过多,以防虚脱,而采取单纯固涩止血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崩证,诚可取效一时,但在子宫功能性出血的患者,如果不辨证因,而采用单纯止血的方药,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本病病程常年累月,缠绵不愈,除有实质性病变外(如症瘕等)。先辨阴阳,非常必要,这样就能确立治疗方针,便于对证用药。
根据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原理,临床上以阳崩较为多见,齐仲甫《女科百问》说“受热而色赤者,谓之阳崩”。造成阳盛阴虚而致崩者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七情所引起的,如张洁古认为“悲哀忧思太甚,阳气内动,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是以治疗崩证的大法,多数以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补阴泻阳而崩自止”。但也有部分是属于阳虚暴崩,或崩久而致阳虚的病例,如萧慎斋《女科经纶》说“崩本为血病而有阳气之虚者,血脱亦脱也”。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失血过多则亡血伤阴,阴血大亏,则气无所附,阳气不足,统摄无权,则致崩之不止,故阳虚致崩的病例,除素体阳虚以外,大致均由久崩所引起的为多。虽然在临床上,阳虚血崩相对来说为数较少,但也并不鲜见,且症势较为严重,必须予以重视。涉及阴虚或阳虚的崩漏之症,以青年及中年后期的妇女较为多见,大致均值肾气应盛未盛或将衰未衰之际,阴阳每多偏虚,故虚证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青春期及更年期之有排卵或无排卵型功血。是以崩漏初起,须别阴阳,久崩久漏,更必然涉及阴阳,故治崩漏如能从阴阳为主辨证论治,则疗效更显。
为了辨证分型,提高疗效,在具体处方用药时我们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虽然出血症应当止血,但不主张一味固涩止血,实践证明,两者的效果,有明显的差别,兹举崩证从阴阳辨证论治验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