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确定有无肿瘤以及肿瘤定位、定量诊断相当可靠,对肿瘤的定性诊断也有帮助。检查方法:临床疑脑肿瘤时,常规轴位平扫加增强扫描;在观察脑肿瘤术后是否复发和观察有否脑转移瘤时可直接增强扫描,需要时再加做平扫。垂体检查常规行冠状位扫描,根据需要可加做横断扫描。
(1)脑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胶质的肿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呈多样化,随部位和分级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在形态、密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和强化特征方面各有特点。
低级星形细胞瘤平扫可表现为均匀的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也可表现为囊性,增强扫描多不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属于低度恶性,CT平扫为不规则形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多呈程度不等的强化,表现为环形或类环形增强,环壁薄而均匀。
胶质母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平扫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模糊不清,可跨越中线,瘤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严重,增强扫描肿瘤呈花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且不规则。
少突胶质细胞瘤源于少突胶质细胞,多见于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CT平扫多为混合密度肿块,半数以上瘤内有钙化,呈条状、斑点状及弯曲条带状,瘤周水肿轻微或无,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可呈轻度至中度不规则强化。当发现位于脑表面皮层的低密度区时,应想到少枝胶质瘤的可能。
室管膜瘤:以青少年多见,其好发部位按频率高低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三脑室和导水管。CT表现具有多样化,平扫肿瘤呈菜花状的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瘤内可见钙化及囊变,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可见瘤周残存的脑室,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强化。
(2)脑膜瘤:生长缓慢,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脑膜瘤很少见。CT平扫肿瘤为边缘清楚的稍高密度肿块,以宽基底与颅骨板或硬脑膜邻贴,密度较高、均匀,常见钙化,有时可见相邻骨质增生性改变,瘤旁水肿或多或少,有明显占位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一强化。
(3)松果体区肿瘤:常见的松果体区肿瘤有松果体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瘤等。松果体瘤表现为松果体肿块,内有散在的钙化或明显团块状钙化,呈明显强化,松果体生理钙化常受压后移,常伴有三脑室前部及双侧侧脑室的扩张。生殖细胞瘤发病年龄较低,多见于男性青少年,肿瘤偶见钙化或低密度坏死,松果体生理钙化常为肿瘤所包埋。畸胎瘤肿块内可见囊变区、脂肪密度及钙化或骨骼影。
(4)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而预后较差的胚胎性肿瘤,好发于儿童。髓母细胞瘤绝大多数位于小脑蚓部,极少数位于小脑半球。CT平扫示位于后颅窝中线上的圆形或类圆形的高密度肿块,边缘较清楚,部分病例可见斑点状高密度钙化灶和较小的囊变区和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一致的中等至明显强化,第四脑室呈弧形或“一”字形前移。多数病例伴幕上脑室的明显扩张。
(5)垂体瘤:属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发生于垂体前叶。根据有无激素分泌,可将其分为功能性腺瘤和无功能性腺瘤。根据肿瘤的大小又可将其分为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10mm)和垂体微腺瘤(直径3-10mm)。垂体大腺瘤CT平扫见蝶鞍扩大,鞍内及鞍上池内有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垂体微腺瘤CT平扫不易发现,临床诊断常借助于增强扫描,一般采用增强冠状位薄层动态扫描,增强早期微腺瘤体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此外还需参考一些间接征象,包括鞍底局限性变薄下陷、垂体柄移位、垂体高度增加和上缘局限性隆突等。
(6)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此外有乳腺癌、胃肠癌、肾癌等。常为多发,好发于脑皮质髓质交界处,呈边界清晰的结节灶或肿块,瘤周水肿明显,有显著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明显的环形或结节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