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鮠(17)背鳍条Ⅱ-6~7;臀鳍条Ⅰ-14~18;胸鳍条Ⅰ-9;腹鳍条Ⅰ-6。鳃耙11~18。
体长为体高的4.7~5.9倍,为头长的3.2~3.7倍,为尾柄长的5.2~5.8倍,为前背长的2.5~2.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9倍,为眼径的10.6~17倍,为眼间距的2.4~2.9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1.5~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3倍。游离脊椎骨33~35枚。
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形成弧形齿带。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前端下方;后鼻孔为裂缝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颌须后端超过眼后缘;颏须短于颌须,外侧颏须较长。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
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长吻鮠(3)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生长适温为15~30℃,pH范围6.5~9.0,最适pH7.0~8.4,不耐低氧,当池塘水质溶解氧低至2.5毫克/升时,则会浮头。长吻鮠营底栖生活,喜集群、畏光。
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长吻鮠分布图
自然繁殖
长吻鮠(4)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6]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亲鱼应选4龄以上,体重2.0~5千克,鱼体光滑肥壮、无伤者最佳,亲鱼池选择面积0.07~0.13公顷,每公顷放养亲鱼150~300组,水质清新无污染,有水流交换、较安静的池塘,用泥鳅、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5~3%。日常管理注重水质,特别要有充足的溶氧。
催产亲鱼的选择:雌鱼腹部膨大,手感柔软,仰腹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乳突短,约0.5厘米长,鲜红色,生殖孔宽而圆,色泽红润;雄鱼生殖乳突尖而长,长度2~3厘米,末端呈鲜红色,人工采卵授精法雌雄比例为3~6:1。
催产:亲鱼在催产池和网箱中均可催产。催产药物为LRH-A2和PG,第一针剂量雌雄同量:鲢鳙PG4~5粒/千克;第二针,雌鱼药物用量:鲢鳙PG3~4粒/千克,DOM3~4毫克/千克,LRH-A24微克/千克,雄鱼剂量减半。针距10~12小时,水温23~25℃,效应时间为23~19小时。
长吻鮠(3)授精与孵化:长吻鮠人工催产后可自然产卵受精。自然孵化方法得苗率很低,不适应批量生产的需要。采用人工采卵授精、孵化的方法可得大批量鱼苗,其方法是:预计到了催产效应时间,检查雌鱼,将能轻挤出成熟卵的雌亲鱼提起,用毛巾抹干体表的水,然后将成熟卵挤入面盆,同时将雄鱼剖腹取精巢充分剪碎,加生理盐水稀释,迅速倒入卵中,用鹅毛搅拌精卵,使之完成受精过程,再将受精卵黏附在自制成方形的网片上,放入孵化池用微流水孵化。在水温24~26℃的孵化池(槽)中经50~60小时孵化,鱼苗出膜。为防止受精卵上滋生水霉,孵化前期要用15~20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染网片1~2次。刚孵出的鱼苗具有硕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尾部不停摆动,不会游动,不宜过早清理出池,应暂养4~5天,并有大流量、小流速的水体交换,使水质保持清新,溶氧充足,第四日可少量投喂熟蛋黄浆或细小的水蚤,第五日可下鱼苗池培育。
苗种培育
长吻鮠鱼苗培育采用室(棚)内原池孵化、培育的方法。其操作过程是,为了使刚孵出的仔鱼有清洁的水环境,在鱼苗出膜前几小时,及时将网片上的未受精卵抖落至孵化池中,然后将黏有受精卵的网片转移至另外的准备用来培育仔鱼的池中孵化,直至出膜。刚出膜的鱼苗体质比较弱,经暂养3~4天,可主动摄食,此时投喂经过滤的小型水蚤,投喂3~4天后开始改投较大型水蚤,再喂2~3天大型水蚤后,开始加投喂水蚯蚓,水蚯蚓要用清水漂洗,再用高锰酸钾消毒后斩碎投喂,每日分早、中、晚投喂三次,早晚两次特别是晚上一次应多投,以满足长吻鮠苗夜间摄食旺盛的习性需要。投喂斩碎的水蚯蚓要注意将食剩的饵料及时清理出池,以免污染水质。仔鱼培育池要保持水质清新,每天早晚要排污一次,保持微流水,并配备充气泵增氧,使培育池水溶氧充足,鱼苗健康快速生长。当仔鱼长至1.5~2厘米时,再转至室外鱼苗培育池中培育,室外池要用凉爽纱遮盖,因长吻鮠畏光。在室外池培育时先继续用水蚯蚓投喂2天,之后用水蚯蚓混合鳗鱼饲料投喂,让鱼苗习惯食用鳗料后用鳗料投喂。这样可解决饲料来源及减少饲料中带来的病原体。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在室外培养10~15天,即可达到3~4厘米的规格,这时可出售或转入鱼种阶段培养。此时也可继续在鱼苗培育池中养至5~6厘米,再转到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的鱼种池中放养。鱼种池的水质要求同鱼苗池,继续投喂鳗料,每日早、晚各一次,养至10厘米左右时转入土池进行成鱼养殖。鱼苗培育的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平方米,鱼种培育的放养密度为100~300尾/平方米。
池塘养殖
长吻鮠池塘条件:要求水源丰富,水质无污染,选择靠近水库、湖泊、河道、沟渠的鱼池,配备有增氧机、抽水机等。面积一般为6667平方米以下,以667~2000平方米为宜,水深以1.5~2.5米较为理想。底泥不宜太厚,有10厘米左右即可。在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放养密度与鱼池条件、鱼种规格、养殖水平及消费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鱼种的规格为尾重30克以下,667平方米放养量2000尾,成活率60~80%,当年可收获200~~300千克,当年平均尾重只能达到200~300克。放养50~100克的规格,667平方米放养量1000尾,如投喂高蛋白的优质饲料,且管理得当,成活率可高达90%以上,当年可长到尾重400~650克,产量达400~500k千克。放养鱼种除有数量与规格的明确要求外,还必须是膘肥体健、无病无伤、色泽鲜亮、活动正常的鱼种,并在严格消毒后下池。在主养长吻鮠的成鱼池里,可套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大规格鲢、鳙鱼种,但不能套养鲤、鲫、草鱼等鱼类。通常放养鲢、鳙鱼种150~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中丰富的浮游生物和部分饲料碎屑,既增加了鱼产量,又对改良水质有积极意义。
饲养管理:
长吻鮠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出血病、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与斜管虫病、盘钩虫病、锚头鳋病、鲺病、营养性疾病等。疾病防控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生产实践中,鱼病的暴发往往是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对并发症的防治难度也就更大,即使已有特效药治疗,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是难免的。因此,只有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控鱼病的主动权。
其病害防控方法与常规淡水鱼几乎相同。但长吻鮠属无鳞鱼类,对各种药物比有鳞鱼更为敏感,如长吻鮠对硫酸铜、晶体敌百虫、食盐、氯胺—T、高锰酸钾等药物敏感。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把握用药浓度,且在用药后必须有专人监察鱼情,一旦出现险情,首先应大量换水,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泼洒解毒药物。
网箱养殖
长吻鮠(3)网箱养殖地点的选择: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体透明度为100~150厘米,pH值为7~8.5,水体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水流速度0.1~0.2米/秒,常年水深10米以上的开阔水域设置网箱。
网箱制作:网箱箱体由3×4或3×5的聚乙烯网线编结的网片缝制而成。网衣网目大小为3~4厘米,规格为4米×4米×2.5米,设网箱盖。网箱固定在4米×4米的正方形框架上,使网衣充分张开。网箱框架用钢管焊接而成,用圆柱形泡沫作浮子悬浮于水面。网箱底部四角吊挂沉子,使网箱充分平整撑开,上盖遮阳网。
网箱的设置:网箱呈单排式排列,网箱与网箱之间间隔3~4米,用铁锚固定网箱,使网箱能在水中呈“一”字形,排列整齐,每排网箱之间至少间隔20米以上。
鱼种放养前的准备:在鱼种放养前10天,用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20ppm的生石灰溶液,浸泡网箱2小时,在鱼种放养前一周,将网箱安装好,浸泡在水中,使网衣上附着一些藻类,防止长吻鮠进箱后乱窜,擦伤皮肤而感染细菌引起病害。
鱼种放养与消毒工作:放养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无畸形,同一网箱中鱼种规格要求大小一致,鱼种3月份以前进箱,一般100~120尾/平方米,规格要求50~70克/尾。鱼种进箱时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分钟。
长吻鮠(3)饲料的投喂:鱼种进箱后2天内不投饵,第三天开始投喂,投喂的饲料必须质量可靠、稳定,能完全满足长吻鮠生长所需营养的长吻鮠专用饲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加水拌匀,揉制成软颗粒饲料,放在饲料台上,饲料台沉入水下1米。按鱼体总重量3~5%的投饵率进行投喂,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每次的具体投喂量掌握在投喂后2小时左右吃完为宜。每天投喂二次,凌晨和傍晚各一次,傍晚那次适当多投,约占全天投喂量的70%。
饲养管理:
在网箱养殖长吻鮠的生产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注意防病,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常见鱼病主要有烂皮病、肠炎、脂肪肝、维生素缺乏症等,细菌性的烂皮和肠炎可通过外泼消毒液内服诺氟沙星或氟苯尼考药饵来治疗,脂肪肝、维生素缺乏症主要通过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添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的方法来解决。
长吻鮠(3)人工养殖长吻鮠既可满足市场需求,又可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
长吻鮠(3)长吻鮠肉嫩刺少,口感爽滑,非常鲜美。民间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特别是长吻鮠的鳔十分肥厚,干制成“鱼肚”是享誉中外的珍肴。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湖北省石首市所产的“笔架鱼肚”素享盛名。它胶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
长吻鮠(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长吻鮠(3)长吻鮠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长吻鮠(3)早在宋代长吻鮠已经为人们熟识,它的美味让苏东坡赞不绝口,创作了一首《戏作鮰鱼一绝》,将其与河豚和鲥鱼作比,“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与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异鱼图赞笺》亦载:“洄鱼,河豚药人,时鱼多骨,兼此二美而无两毒,粉红雪白洄美堪录,西施乳溢,水羊胛熟。”《本草纲目》对其名称有详细记载:“鮠鱼,音桅,释名鮰鱼(音回),鳠鱼(化、获二音),(鱼果)鱼,鱼赖(癞)鱼,北人呼鳠,南人呼鮠,并与鮰音相近,尔来通称鮰鱼,而鳠、鮠之名不彰矣。(鱼果)又鳠音之转也,秦人谓其发癞呼为鱼赖鱼。鮠生江淮间,无鳞甲,亦鲟属也。头、尾、身、鳍俱似鲟状,惟鼻短尔,口、目亦在颔下,骨不柔,脆。腹似鲇鱼,背有肉鳍,尾有岐。”又有《诗传名物集览》:“鮠鱼似鲇而大,色黄白,背有肉鳍,秦人谓其发癞呼为癞鱼,皆无鳞。”
江上游地区又将长吻鮠呼为“水底羊”,如“江团,一名水底羊,无鳞而肥美,然易败”。“肥鮀,无鳞,类鲢鱼,头、吻皆尖,骨少于鲢,而脆美过之,其产于海螺堆者,土人名水底羊,味尤胜。”“鮰,一名洄鱼,(音癞),一名水底羊,今人以作假河豚者也。”“洄鱼,一名水底羊,东坡有洄鱼诗。”“鮰鱼,生江中,无鳞骨,即苏轼诗所咏者。”“姜家渡、鸿化山等处有所谓江鱄者,头圆,口小,眼细,色黄,无甲刺,多脂,亦鱼中珍品也。”“江团,形似鲢而头部较圆,色淡黄而白皮,肉细腻,味极鲜美,产于治东龙门场之沱中,青居曲水间亦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