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寺位于四川省眉
山市青神县东南9公里的瑞峰镇中岩村,傍岷江东岸,分上、中、下三寺,统称中岩寺。中岩寺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游程10华里,顶峰慈姥岩海拔高度为616米。
千古中岩,钟灵毓秀,人文精粹。苏东坡年轻时曾经在此读过书,现存有东坡读书楼,宋时,范成大、陆游等来过此处,被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陆游赞为“川南第一山”,后来被人们称作“苏东坡初恋的地方”。
位于下岩慈姥桥畔,慈姥矾头岷江水面上,《青神县志(光绪版)》载:“下岩,有水月楼翼然江上,游者多登临眺览,饮酒赋诗,最可爱者,天空水底,月印波心,翠竹穿溪,流泉响石,诚邑中佳景也。”明熊相《中岩记》“正德戊寅,余南巡至青神,宿下岩。明日登临水月楼,时白露横江,水天一色,峨嵋诸峰,近若几案,心目觉怡旷。”明中惺《中岩记》云:“渡江即水月楼,楼址啮江,寺寇之。由楼视江则已府。由寺登楼乃反降,阶垂穷与楼凑,阶代楼为梯者强半,揣本齐末,度楼之腰,犹未能至乎寺址也。”昔水月楼之形胜,可见一斑。因岁月流逝,江流冲刷,楼久已倾圮,没入江中。其故址周围,今以条石堡坎,砌作平台,栏杆围绕,古榕覆盖。登临其间,依稀尚可寻味昔日临楼眺江之风光情景。[2]
景点即今之“唤鱼池”。循下寺右侧石级小径行约半公里许,入两山耸峙之峡溪,沿溪数折即至。悬崖峭壁之下,花竹如绣,澄潭一泓,相传为慈姥夫人之窟宅,世称“龙湫”,古有“龙湫胜景”之誉;其上即慈姥岩。潭水深不可测,有鱼替隐其间,游人但一拍掌,群鱼便应声而出,若体人意。
当年,苏东坡游学中岩,从学名孺王方时,因恋此潭山光水色,常自临潭观景,拍手唤鱼,并建议为潭命名。王方于是盛会县内名流,相约投笺荐名,均不中意,独苏东坡笺荐“唤鱼池”,风流文雅,深切情景。(传说王方正自琢磨,恰其爱女王弗也自家中遣使女送来荐名投笺,赫然也是“唤鱼池”3字。与苏东坡似是心有灵犀,不谋而合。王方大喜,连称“妙!妙!妙!”即命苏东坡手书“唤鱼池”三大字,刻于崖壁之上,并将爱女王弗(芳龄16)许配苏轼(时年19)为妻,结成佳偶。从此,“龙湫”胜景,便添“唤鱼联姻”的千秋佳话,共成“龙湫唤鱼”的名胜景观。岩间满布题刻,多出名家,为中岩文物的天然宝藏之一。[2]
旧志载称“牛头窍”,位于下寺至中寺之路左侧,下临深壑。洞口高4.6米,宽7.2米,洞径前大后小,似若牛角,深邃莫测。洞额刻有“牛头一窍”4字,旧称“牛头洞”。又以洞口原先造有十六罗汉浮雕像,还曾供俸过一尊“赵公明神像”,所以又叫“罗汉洞”或“财神洞”。明代嘉靖年间,县人余方池(翰林修撰)取“佛洞穿云破”之义书“穿云洞”3字嵌于洞顶,后人即以此相称。相传,古潼川府(今四川三台)有一“牛头山寺”主僧与中岩开山祖师诺巨那曾结善缘。因佛额明珠被盗,窃贼于江边洗涤时,又不慎将珠失坠水中,为海神所得。官府严诘寺僧,限期归还,主僧于是不远千里访至中岩,得诺巨那相助,向海神索珠得偿。临去,诺巨那指引牛头寺僧进入此洞,嘱其闭目,助以法力,但觉“园光”在前,耳畔生风,须于,忽闻呼其名者,张目则已达牛头峰下,原珠壁还,遂免寺中一场厄难。从此,诺巨那与牛头寺主僧即借此洞常相往来,共创中岩佛教道场。最后均“圆寂”于中岩山上,遗体葬于“宝瓶峰”之后“诺巨那龛”中。陈祥裔《蜀都碎事》载:“牛头山半有洞,人传八百里与眉州通,曾有避罪者匿其中,后于青神中岩见之”。[2]
由“穿云洞”前行,即“罗汉岩”。由此而去,直至“玉泉岩”,逶迤数里,为中岩“梵宫法象”聚集地,古称“千佛长廊”。岩壁上下,密布摩岩佛像,大小完缺共计2000余尊,多为唐宋造型。法界庄严,神态各异,风格古朴,技艺精湛。岩之对面,群峰耸峙,千岩竞秀,风光文物,相互辉映。[2]
千佛长廊之最高危岩绝壁处,岩窟中有石床凌空,长7米,宽3.5米,距窟顶高2米。床面有凹形人卧痕遗迹,世称“仙从床”。相传唐代高僧“无尽禅师”常居此岩入定参禅,后成正果坐化。窟壁左右,刻佛像2000余尊。《蜀中名胜记》(卷十二)云:“此地悬崖峭壁,上刻千佛,岩覆如屋,中有卧仙之迹”。游人登临“仙人床”上放目眺望:上则微茫接远空,下则溪泉直复纡;前丹梯、翠微,后倚峋岩峭壁;左拥灵泉溅珠,右带白虎、青龙,无限风光,使人有飘然羽化之感。“仙人床”下方盘山小道上,新建一小亭,以供游人憩。上对陡壁悬崖,下临深渊绝壑,游人至此,“顾岩目旋转,抚心万象空”,顿有“凭虚御风”之感,由是以“凌虚亭”为名。[2]
“千佛长廊”尽头为“玉泉岩”。岩窟长21.2米,宽11米,高12米,额题“羲画开光”四字,意谓“伏羲氏画八卦”时即已光昭日月而巍然屹立了。明人熊相《中岩记》称:“岩覆如屋,泉出岩这东西,两石龙吞吐之。喷若溅珠,殊可爱。”《蜀中名胜记》(卷十二)又称:“岩之半,为流杯池,一曰太极池”。其形制按《易》学“太极图”凿造而成。宋代大文学家黄山谷(又名庭坚)当年客居青神3个月,曾屡被邀游中岩,每于玉泉岩汲水瀹茗,赏景抒怀,并自况行呤《玉泉铭》,笔走刊石以纪胜。之后,历代文人雅士慕而效仿,相约来此煮茗行乐,逐步发展成为以“太极池”流杯吟咏,抒怀言志,勒石留念,蔚然成风,故岩间碑林丛立,琳琅满目。今碑刻大多散失。但“玉泉”依旧,“太极池”尚存,依然中岩一大景观。[2]
慈姥峰为中岩主峰,于山之半。旧为中寺所在地,寺院恢宏,气象庄严,被毁于“文革”期中。1984年以后陆续维修改建,于庙宇旧址建成中岩博物展览厅厅房及碑廊、药师殿等等,拟改作文物展览中心。峰侧左右各有峡溪若双龙环绕,潺潺合流于峰下,上有小石桥名“双龙桥”。游人伫立桥头,放目四周:四山环抱,峰峦叠翠,涧壑萦绕,绿阴微凉,花木葱茏,鸟鸣鹰飞,一派清幽静谧,活画出中岩的秀丽风光。[2]
中岩至上岩道旁,巨石嶙峋,密布宋、明遗刻。石下有一小石桥横卧溪壑之上名“虎桥”,桥头为仙人伏虎之处,称作“伏虎台”。《四川通志》与《蜀中名胜记》均载:“唐,无尽禅师伏虎于石笋下,所谓伏虎台也。”今巨石左方角落处,雕塑着一只蜷卧而驯服的小石虎,壁间有余青野(明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县人余子俊之子)题刻“伏虎”与“无尽堂”两局,字迹完整明晰。相传,唐代“无尽禅师”于“仙人床”上静心参佛,一日,正当夕阳西下,山中香火渐稀,游人纷纷下山之际,突然风撼丛林,周天阴霾乍起,幽壑中虎啸大作,夹带小孩呼救之声。禅师睁目而视,但见石笋峰下,一只斑斓猛虎正追扑两名小童,状甚危急。禅师急忙打动佛号,一声“阿弥陀佛”,飞身直下,弹指飞起巨石,将虎降伏,救出小童。后人因此名桥、名地,雕塑小虎,以资纪念。[2]
是上岩奇观,也是眉、青地带的胜景之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四川通志》(外纪)以及《青神县(旧)志》均有载:“石笋,在青神县中岩山半,三石突起,其形类笋。(南北朝)宋‘元徽’中(474~476),有异僧入牛头寺,主僧厚礼待之,别去僧赠一钥曰:‘后欲见我,当至中岩山后,见石笋扣之,可以见我’。明年,寺以低头佛失珠,主僧驰至笋峰扣以钥,锋裂为三,乃见异僧,曰:‘盗取佛珠江滨,我得之久也。’主僧喜,持珠而还。”此石笋三峰之由来传说。旧时中岩上寺即环绕三峰而立。峰下有“露天观景台”,可以环眺中岩山川形胜。前是“慈姥峰”与“玉泉岩”、“仙人床”、“卧佛窟”,丹岩翠壁,迤逦不断;左是“丹梯”,峰峦横亘;右是“宝瓶峰”、“东坡读书楼”以及“大圣岩”孙悟空头形;后是“诺巨那尊者石龛”。三峰岩壁之间,多前人题刻,益增古寺风采。[3]
石笋三峰右后上方,历陡峭石级而上,尽处为中岩最高峰。岩半绝壁间题有“翠微”二字,每字径可3米许,峰岩巍峨峭拔,石阶陡险。其峰顶之上有“玉皇楼”,誉其高也。登楼远眺,辄见天光云影,岷江在望,群山起伏,满目苍翠,所有灵岩胜景尽收眼底。如引吭高歌,则必招来回音共鸣,使人心胸爽朗。[3]
在慈姥左峰萦绕于涧壑以西壁处,沿岩凿梯,名曰“丹梯”。旧时,缘梯而上,岩壁边沿建有丹楼。峰岩峻峭,危楼高眺,自有另一番景色。前人对此有诗咏赞:“岚开秀岭浓于画,云散清溪曲似环”;“香云缭绕丹梯外,花雨缤纷碧涧隈。”道出了“丹梯危楼”的优美景色。[3]
由“丹梯”而下直至“唤鱼池”畔,沿慈姥溪旁,为上、下慈姥峰之涧道。青峰峡峙,岩壑幽深,清溪流泉,怪石奇堆。涧道蜿蜒曲折,迂回于溪流两侧。时而穿岩越窟,时而小桥蹬步。人入其间,对满眼苍翠,临潺潺溪流,听鸟唱蝉鸣,赏异草奇花,不禁尘烦尽释,心胸为之豁然清爽。[3]
2020年2月21日,为感谢奋斗在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的医务工作者,眉山市32家A级旅游景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
一、免费对象
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所有医务工作者。
二、免费时间
自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一年内。
三、免费景区
中岩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