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吕吉甫书

作品名称 《答吕吉甫书》
作品出处 《临川先生文集》
目录导航

作品正文

答吕吉甫书(1)

某启:与公同心(2),以致异意(3)。皆缘国事(4),岂有他哉?同朝纷纷(5),公独助我(6),则我何憾于公?人或言公(7),我无与焉(8),则公何尤于我(9)?趣时便事(10),吾不知其说焉;考实论情(11),则公宜昭其如此。开喻重悉(12),览之怅然。

昔之在我者,诚无细故之可疑(13);则今之在公者,尚何旧恶之可念(14)?然公以壮烈(15),方进为于圣世;而某苶然衰疢(16),特待尽于山林(17)。趣舍异路(18),则相煦以湿,不如相忘之愈也(19)。

想趣召在旦夕(20),惟良食(21),为时自爱(22)。

作品注释

(1)吕吉甫:即吕惠卿(1032-1111),吉甫乃其字。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真州推官。神宗熙宁初,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熙宁七年(1074),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十年,知延州。元丰五年(1082),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扬州,寻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西夏有功,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朝,历知大名、杭州等,以观文殿学士为醴泉观使致仕。《宋史》卷四七一有传。

(2)与公同心:指自己曾与吕惠卿同心改革。新法首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策画的机构,王安石自领司事,而以吕惠卿为制置司检详文字。新法事无大小,王安石都与之商量,有关建议新法的章奏,也都由其执笔,从而成为王安石推行新法最得力的助手。

(3)以致异意:指自己与吕惠卿之间后来产生误会、隔阂。吕惠卿虽然才识明敏,但是热衷权位,操守不佳。王安石罢相后,吕不愿其复来,肆意倾陷。熙宁八年,王安石复相,二人不再相合。同年,御史论吕过恶,于是罢执政位,知陈州。

(4)皆缘国事:发生矛盾,都是由于对国事意见相左。意谓与私事无关。

(5)同朝纷纷:指满朝臣工纷纷反对。安石曾说:“法之初行,议论纷纷,独惠卿与布(曾布)终始不易。馀人则一出焉一入焉尔!”(宋杜大珪《琬琰集·曾布》)

(6)公独助我:只有你一人敢于助我改革。时人称吕惠卿为新法的“护法善神”。王安石曾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

(7)人或言公:有人弹劾你或者说你“坏话”,我都没有参与。司马光、苏辙等保守派人物都曾弹劾吕惠卿。另外,王安石首次罢相后,推荐吕为参知政事,吕不满足,试图独揽大权,不让王安石重新还朝,甚至有借李士宁案打击王安石的意图。王安石比较宽厚,并无重责之意;而王安石之子王雱,则曾暗中试图报复。吕不明真相,以为是王安石所使。

(8)我无与焉:我从未参加。包括王雱之事,安石当时也不知道。

(9)何尤于我:何必责怪我?右司谏苏辙曾条奏吕惠卿:“安石对惠卿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方其求进,则胶印固为一,及势力相争,化为敌仇,发其私书,不遗余力。犬彘之不为,而惠卿为之。”王安石再度罢相之后,吕惠卿得悉王雱原委,遂致书安石以解其事。

(10)趣时便事:趋附时风以便办事。

(11)考实论情:考察事实,按情理判断。

(12)开喻:开导晓喻。指吕书中的辩解。重悉:清楚明白。

(13)细故:芝麻蒜皮的小事,指误会。吕书云:“内省凉薄,尚无细故之嫌。”

(14)旧恶:从前的交恶。吕书云:“仰揆高明,夫何旧恶之念?”

(15)壮烈:正当壮年。

(16)苶然:疲惫貌。《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疢::本指热病。此处指久病。

(17)特:仅仅,只是。待尽于山林:栖身山林,度此余生。因安石此时已经退居半山,不再参与朝政。

(18)趣舍:所趣所舍。异路:不同路。安石已退,而吕惠卿尚在为官,作书时正准备赴任。

(19)相煦以湿,不如相忘:语本《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愈:更好。

(20)趣召:应招赴任。因吕惠卿此前丁忧服除,即将出任。

(21)良食:善用饮食。犹古人“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意。

(22)为时:为了当今。自爱:自重,保重。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