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汉诗文集

牛汉诗文集

中文名 牛汉诗文集
品牌 人民文学
开本 16
页数 3502页
出版时间 2010-10-1
出版日期 2010年10月1日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1]书 名:牛汉诗文集

作 者:牛汉 著,刘福春 编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1

版 次:1

页 数:946

字 数:1075000

印刷时间:2010-10-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020080861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牛汉诗文集》众所周知,牛汉是因“胡风集团”第一个被捕的人。从1955年开始,他戴了25年“反革命”的帽子,没有公民权,更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他这一辈子遭受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重活都干过……是地地道道的“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之所以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溃退,没有逃亡,没有堕落,没有投降,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背叛人文精神,没有背叛诗,是因为更高尚的,超脱一切现实规范、一切利益计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他去追求和坚持。座谈会上,恰巧我和胡风的女儿张晓风相邻而坐,她清瘦的脸颊传承着胡风的血脉,我不敢设想,如果换成我,在与灭顶之灾抗衡时,骨头是不是硬的,能不能始终坚持真理。在不断妥协的过程中,是不是正不断丧失诗人身份很多宝贵的品德。

牛汉始终不曾低下高贵的头颅。他不仅汗血一生,骨头始终比石头坚硬。2000年1月,诗刊社在北京玉泉路举办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诗迎春会。在京和京外的近百位知名诗人悉数到场。会上,牛汉即席作了“感谢苦难”专题发言,他的刚直不阿、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让贺敬之如坐针毡,以至于原本没有准备发言的他激动地走上讲台,质问牛汉所说的苦难是不是党给的。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世纪诗会,见证了牛汉在下面厉声反驳的情景,这个铮铮硬骨的高个子长者丝毫没有退让的余地。当年牛汉荣获全国诗歌创作奖,在颁奖大会上,恰巧赶上胡乔木颁发证书,他拒绝与胡握手。

作者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目前创作简况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 获奖作品  《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牛汉诗文集》目录

第一卷 诗歌卷I

第二卷 诗歌卷II

第三卷 散文卷I

第四卷 散文卷II

第五卷 散文卷III

文摘

鄂尔多斯草原,
从远古就这样灰暗,
太阳很少投射给它些许温暖……”
草原
被太阳摈弃在
寒冷的北回归线上,
悲哀压在草原上,
生活的激流
在冰冷的日子里冻结了。
滚滚的黄河
在北中国
寂寞地湍流着
琥珀色的泪浪,
像古骑士扔下的一张长弓
静静地
躺在草原上。
但,草原的绿色
也曾哺乳过
人类饥饿的生命。
草原上
生活的歌
也曾像黄河的长流
激荡过……
嘿!远古,
这草原上的骑士,
一支骄傲的
上帝的响鞭,
从鄂尔多斯
向西
打过亚细亚的脊梁,
马蹄
耕拓着迢迢的
黑色的平原……
而以后
这草原
和草原上的骑士
衰老了……
老年的骑士,
一去不返:
在怀乡病的困恼中
郁郁地战死。
草原
像老牧人干枯的须发
痉挛地飘着,
生命
是干涸的沙窝:
没有草,
没有花,
没有一滴水,
没有一个脚印。
每当黄昏
草原是更寒郁的。
太阳,
紫红的大火堆
熄灭了,
火苗如枯萎的花瓣
在风沙的吹袭下
沉落进阴暗的草海和平沙下面……
草原
像一幅用浓红抹绘的
未来派的风景画:
红色的云天
红色的丛林
红色的平沙
红色的奔跑的马群。
那困厄的
扎在草原的蒙古包,
寂寞呵!
一盏羊脂灯
高高地悬在红柳梢,
像一只悲哀的哭红的眼睛
向远方
迎迓着
快马奔来的旅人。
那些围着火堆
饮着滚热的奶茶的牧人,
他们正在
暖着寒冷的心。

后记

朋友圈中,大家都亲切地称牛汉先生为“老爷子”。这称呼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记不清了,想想至少应在十多年之前。我与牛汉先生认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我们曾开会去过海南岛。此行,牛汉先生收获了一批精彩的诗作,而一直梦想当诗人的我也拾到了几首小诗。那时的称几乎也像当时的服装一样千篇_律地为“同志”,后来赶时髦称“先生”或者称“老师”,再后来返璞归真就变成了“老爷子”。称呼的变化显示着关系的改变,总之是越来越近,越来越亲。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们经常见面或通电话。去韩国,到外地,在北京,很多诗歌活动常常是一块儿参加,有时还一同骑着自行车去。1999年4月,日本诗人代表团来北京,我和牛汉先生应邀出席座谈会。那天刮着六七级大风,只有我们俩是骑着自行车顶风去的。而牛汉先生还在路上作了一首诗,会上一朗诵,感动得一位日本诗人回去写了二百多行诗献给他。这首诗就是曾刊于《人民文学》1999年第10期的《逆着风沙》。牛汉先生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因此当提出编辑这部诗文集时,我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一工作。
当然原因还有对牛汉先生的诗与文的敬重。我喜爱牛汉先生的诗,喜爱他的文。我一直认为,牛汉先生是中国现当代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前期有亮色,后期有血色;前期有灵气,后期有骨气。特别是他在“文革”中的写作,真实地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情感,表现了劫难中痛苦而不屈服的灵魂。牛汉先生后期转向散文创作也是值得研究的现象,当有些人从诗退到散文的时候,牛汉先生是进入到散文——走向了更加自由的境界。牛汉先生的散文实在是每篇都可作为诗来读的。这些看法我曾多次与牛汉先生交流过,牛汉先生认为基本还准确。记得有一次谈起前期诗的亮色,我说像.《果树园》中的“垂着乳房似的梨”这样的句子后来就写不出,牛汉先生认真地回答说:“是的”。
编校工作正式开始于2006年,正好我的研究生张倩刚刚入学,于是就建议她编校散文卷。查找和编校的工作是繁琐的,这对于以前从未做过而兴趣又不在此的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难度。但张倩还是接受了,并做得很努力,跑图书馆,北京的,西安的,终于在2009年交出了初稿。让人高兴的是,张倩在呲基础上完成了硕士论文《牛汉散文研究》,顺利地通过答辩还得到了好评。
本书所收为目前已找到的牛汉先生的全部诗文,包括已收入和未收入各种集子的作品及手稿。大家都知道,“全集不全”这是多年来许多已出版的全集。文集的一个通病,由于多种原因有些作品不收或即便收入也大量改动,造成了多数全集、文集的“不全”。本书编校工作一开始,牛汉先生就表示不删改一首诗,不删改一篇文,只要查到的照样全部编人。“一辈子曲曲折折,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复杂,太复杂。”这看似简单的表示,显示出一位诗人敢于面对历史的勇气。需要赘一笔的,1948年1月31日《文艺先锋》第12卷第1期曾刊出署名“谷风”的诗《苦难》,“谷风”是牛汉先生上世纪40年代常用的笔名,因此一直以为这是牛汉先生的作品。而据牛汉先生回忆,没有在这刊物或可以说绝不可能在这刊物上发表作品。待将作品查到复印,实在与牛汉先生的作品相差太远,也证实牛汉先生的回忆无误。
为了体现编校者的学术含量,所收入的作品要尽量查到最初发表本,并用题注注明初刊和编人诗文集及改动等情况。本书所收作品最早作于1940年,时间跨度较大,很多作品在编入不同集子时曾作过一些改动,有些改动还较大,包括有些题目,题注要体现出作品改动情况。难度是早期刊发在报刊上的诗文的查寻,此次查阅了大量图书馆并得到一些朋友的帮助,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如像刊发在《青年日报》、《西京日报》和《枫林文艺丛刊》等报刊上的作品,但据牛汉先生回忆仍有一些作品有待发现。还有作品的最初发表本的查找,也仍存有一些遗憾,只好以后弥补。
本书分为诗与文两卷。诗卷比较单纯,文卷所收较庞杂,也可以说诗之外的文字全部编入了文卷。有些作品,牛汉先生虽曾作为散文诗编入《牛汉诗选》,但更多时候还是编人各类散文集中,因此这部分作品此次均收入文卷。诗文卷的作品分别按写作时间或发表时间编排,以显示写作的历史脉络;而所收诗文均依牛汉先生最后改定本编人,体现的则是对著者的尊重。
牛汉先生是位有影响的诗人,而且已年近九旬。为牛汉先生认真地整理所创作的作品,是研究界和诗歌界的需要,也是牛汉先生多年的愿望,更是朋友们急切的期待。因此,本次编校出版《牛汉诗文集》得到众多朋友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国内的一流出版机构,也是牛汉先生工作过几十年的地方,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最合适的选择。而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郭娟、刘伟、杨康以及特约编辑刘炜的认真负责,更体现了一流出版社的敬业精神,也是本书出版质量的保证。诗人邹进曾是当年与牛汉先生编辑《中国》的同仁,此次在出版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将此书的编校列入规划项目,其意义不单是对我工作的支持,更是对此类文献整理工作的认可。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再过两个月就是牛汉先生八十八岁生日,这十多年每逢这一天朋友们都要为牛汉先生举办一次生日聚会。以往的聚会是友情、鲜花和祝福,今年谨将此书作为一件特别礼品敬献给牛汉先生。祝牛汉先生长寿。
刘福春
20lO年8月20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