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霞,女,1914年出生,江苏常州人,1934年她如愿以偿地毕业于常州市真儒高级护士学校,后来在常州市武进医院任护士、护士长,因业绩显著,1938年出任常州市真儒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兼武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由美籍护士担任),建国后任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常州沦陷,日军占领了常州唯一的医院,孙静霞临危不惧,组织社会各阶层募捐;又亲自与日方交涉,要求把30名重危病人连床一起交给她带走,挽救了他们的生命。1948年,孙静霞赴美国爱姆丽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护理专业学习,进修结束适逢新中国成立,美方极力挽留,但她和丈夫不为所动,一心一意想着报效祖国。1949年,他们乘坐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通航的第一艘轮船“戈登”号毅然回国。
在抗日战争时期自1942年到1948年担任护士学校校长兼护理部主任,并在美籍院长、主任撤离医院时,克服种种困难保留护士学校、自1942年到1946年培养40余位毕业护士。借鉴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了病房设置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操作常规化等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制度,成为常州地区护理界表率。同时推广护理行业的优良传统,并在全国推广了"责任制护理"。[1]
在很多同事眼中,孙静霞给人的感觉是观念新,能不断接受新的东西。“我就是接孙静霞的班的,”今年74岁的华英女士曾担任常州一院护理部主任,她的前任就是孙静霞。华英说,即使退休以后,孙静霞也不断地学习,而常州一院实行的“责任制护理”,也是她60多岁时从国外友人那听说这个理念以后才开始搞的。[1]
1987年在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开设了健康心理咨询门诊。1992年,70多岁的孙静霞依然充满工作热情,她参与创办了常州首家“临终关怀”病房,主要收治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晚期癌症等病人。几年中“临终关怀”病房收容了几百名病人,年龄最大的97岁。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有的安详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有的获得了新生。比利时天主教鲁文大学在常州、沙市、洛阳联合举办"中国护士进修班",被特邀讲学,奔波于广州、常州、沙市、洛阳等地。看到社会上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老人失去自理能力或生病的老人得不到应有照顾,晚年生活很不幸,1993年组织一批已退休的医护工作者在常州口腔医院内创办了江苏省第一个"关怀病区"履行白衣战士的职责。
1995年江泽民同志亲切会见获南丁格尔奖的孙静霞(右)1995年6月29日获国际南丁格尔奖章[3]。至2007年10月7日孙静霞患病,她一刻也没离开过她热衷的护理事业。由于她对护理事业的突出贡献,1995年获得了第35届南丁格尔奖,并受到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孙静霞同志一生都在践行着神圣的南丁格尔精神,正像南丁格尔用其一生诠释的那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1]。2009年11月25日,孙静霞走完95岁的人生路。但直到今天,她的精神仍然影响着常州一院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