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邕宁斑鸠舞斑鸠舞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现为南宁市邕宁区)南晓、大塘(现属南宁市良庆区)等乡镇的壮族民间歌舞艺术。它是由师公表演的,属壮族师公舞的一种。相传在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一带,壮族斑鸠舞已有上千年历史。它以模仿斑鸠的生活习性和动作为舞蹈动作,被当地壮族群众称为《莽罗娄》(壮话译音,意为有趣的斑鸠)。只有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村民们请村里的艺人进行“调大排”(民间喜庆丰收、祈求安宁吉祥的活动)时,才会隆重地穿插表演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斑鸠舞。据当地壮族民间艺人传说,“调大排”和“斑鸠舞”都始于唐代,但可惜已无史料可查。
《诗经·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说的就是关关鸣唱的斑鸠,古人常用斑鸠鸟比喻男女间的爱情,但这种象征忠贞的爱情鸟,在壮族一些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南晓镇一带壮族祖辈的传说中,斑鸠被认为是协助天神驱妖的神鸟。所以,很久以前当地人就对斑鸠由喜爱化为虔诚崇拜,自然而然地开始细心观察斑鸠的一举一动,并进行模仿,在求神还愿的重大节日“调大排”上进行表演,以祈求或酬谢神鸟的保佑,并抒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地属丘陵山区,群山丛林中,长期呈现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人鸟和谐景象。群鸟中以斑鸠鸟最多,当地壮民十分喜爱它咕咕的叫声和美丽的羽毛,特别爱看它在半空展翼飞翔的英姿。每遇丰年,都会抓把谷子给野斑鸠鸟吃,因而鸠鸟飞鸣就有了预示丰年的意思。当地壮族群众从这些生活体验和喜悦中,逐步从斑鸠展翼飞翔的英姿中获得艺术灵感,从而编成了斑鸠舞,(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97页)并以这种舞蹈形式来喜庆丰收和祈求安宁吉祥,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歌舞,不但表现了鸠鸟美丽的姿态,悦耳的鸣声,而且也表现山区人们饶有风趣的生活和热爱劳动及期望丰年的感情。”表演时,“舞者且舞且唱,表现出斑鸠吃谷、晒翼等姿态。唱词内容,系歌颂农家丰收。”[1]一般表演时由三至六名师公扮演斑鸠,表演者头戴用竹篾扎骨架、外裱以布,用彩色绘就的斑鸠头,身披青白色相间的坎肩,下穿与坎肩同色的开摆裙(表演时常常两手展开,象征斑鸠张开翅膀飞翔)。舞蹈动作有戏水、耍沙、求爱等。舞蹈由摆翅、揉嗉、耍尾、耍翼等基本动作组成。“求爱”时,两舞者两对,一俯一仰,表示亲昵;“玩耍”时,一舞者抱起另一舞者旋转,再放下,然后脚对脚地向相反方向仰卧,四脚相交,向同一方向翻滚,第三者在他俩身体上方跨来跨去,演技高超者,一个前俯,四肢着地,另一个从其背上翻滚过去,立即前俯着地,让前者如法炮制。[2]如此循环可以连续翻滚、跳跃许久,这段舞蹈潇洒轻巧,把斑鸠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它和街舞的某些动作十分相似,但足以让喜爱街舞的年轻人也啧啧称奇。[3]而旁边的乐师则模仿斑鸠的鸣唱旋律,击乐伴奏,舞者们就在明快热烈的乐声中互相穿插变位,演绎斑鸠戏水、耍沙、求爱等场景。整套舞蹈由“摆翅”、“归巢”、“揉嗉”、“理毛”、“抖翅”等模拟斑鸠习性的基本动作组成。
《斑鸠舞》 南宁网 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