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和,字雨青,陕西省三原县大程镇人。1922年考入三原师范学校,接受进步思想,是该校共进社骨干分子。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7月,受组织派遣,刘清和人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政治科。毕业后,随军北伐,参与筹办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该校第六期学生队队长。参加了保卫武汉、反击夏斗寅叛军的战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清和返回陕西,进人陕军第三师瓢寿珊部开展兵运工作。任该师教导营军士队队长、教导团第一营中队长,并担任该部中共地下党小组组长。
1928年3月,要瓦寿珊奉命率教导团到陇县围剿王友邦股匪,教导团驻防麟游县城。这时,一营营长王泰吉接到中共陕西省委关于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立即召集全营八名党员召开会议,决定连夜发动教导团一营一中队(刘清和任中队长)举行起义。起义后,王泰吉率领起义部队向礼泉方向急进,在礼泉一个庙里休息时被民团包围,起义遂告失败。刘清和返回三原、富平等地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30年,刘清和进入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任第十七师补充旅教导队队长。
1931年杨虎城在西安组建骑兵团,王泰吉任团长,刘清和任二连连长,因进行革命活动被捕入狱。
1933年,刘清和出狱后,到渭北游击队第二游击大队(泾阳游击队)任参谋长,党内任特支书记,加强领导力量。因刘清和的职务和姓名没有公开,大家称他为“老连长”。
1933年10月,修泾惠渠的工程师安利森(挪威人)残酷地压迫剥削工人,当事人向国民党政府告状不起作用,要求游击队惩办,游击队扣押了安利森,震动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和陕西省,国民党政府一面送钱送粮给游击队,用谈判稳住游击队,保安利森的命,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围剿。此时红二十六军二团到达泾阳与第二游击大队会合,共同研究斗争形势和行动计划。为避开敌人围剿的优势兵力,决定游击队随二团到照金地区活动,用“空城计”拖垮敌人的围剿,使敌人处处扑空疲于奔命,待敌人撤出后,游击队再回原地区活动。
当晚得到情报,围剿的敌军已出动。赵启民去红二十六军二团报告情况,苗家祥不通知刘清和擅自改变了随二团行动的计划,将游击队拉走。赵启民回到驻地时,只有刘清和在原地,也不知游击队的动向。刘清和与赵启民回到红二十六军报告情况,后随二团到照金苏区。刘志丹决定赵启民到随营学校工作,刘清和回泾阳西北摞找苗家样,整顿游击队。
刘清和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回到泾阳西北摞时,苗家祥早已将游击队就地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在敌军围剿搜捕下苗家祥遭杀害。刘清和在搜集分散的部队过程中被叛徒张步城杀害于泾阳西北塬侯家山。[1]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由组织派遣到广州进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政治科。毕业后,随军北伐,参与筹办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该校第六期学生队队长。参加了保卫武汉、反击夏斗寅叛军的战斗。
当时驻扎陕西的国民革命军首领甄寿珊,其思想倾向于革命,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这为共产党的组织在其军中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必要条件。甄寿珊曾经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刘清和戎装照
1926年,王泰吉到甄寿珊部队作政治工作,他利用共产党员的身份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国共两党合作的前景,使甄的思想不断倾向于革命。甄寿珊曾被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国共合作期间,他曾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大革命失败后,陕西党组织把从武汉回来的周益三、刘清和、李葆蔚、苏士杰、孙树伦等10多名共产党员派到甄寿珊部队工作或隐蔽在该部队中,保存了党的实力。至此,加上原派到甄寿珊部队工作的党员,雨金支部党员总数已发展到36名。由于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该部队中又增设了党小组。其中军官队、军士队为一个党小组,刘清和担任党小组长,学兵队党小组长由王泰吉担任。在此期间,王泰吉、刘清和又发展高昌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八年五月前后,为了配合渭华起义,在陕西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先后在陕西境内组织了旬邑、礼泉、淳化、三原、澄城等县的农民武装起义。其实就在省委决定渭华起义的前夕,麟游县已经发生过一次短暂的武装起义了。起义的领导人就是后来在渭华起义中担任工农革命军参谋长的王泰吉,当时王泰吉在原国民二军甄寿珊部教导团一营当营长。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清党”,党组织将从武汉回到西安的一些共产党员也转入尚未清党的甄部,不久教导团成立了党的支部,王泰吉任书记,共产党员刘清和、魏书林、赵希和分别任一营一、二、三中队队长。一九二八年三月,甄寿珊率部去陇县围剿吴山的王友邦股匪,将教导团迁驻他的家乡麟游县城。恰在这时,王泰吉接到省委关于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立即召集全营八名党员开会传达,决定连夜发动教导团一营一中队举行起义。
起义于当晚举行。刘和清集合起一中队共五六十人,王泰吉宣布了起义命令,就率领队伍离开了麟游县城,向礼泉县南坊镇方向急进。起义队伍急行百余里,在礼泉南坊镇一个庙里休息时,被地方民团围攻,
有的被迫缴械,有的跑散,起义遂告失败。王泰吉只身回到西安后,被省委派往陕东,准备组织渭华暴动。
麟游起义是陕西党领导的武装的微弱一搏,但是也是意义重大的一博。虽然麟游起义是失败了,但那清脆的枪声,在西府地区打响了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麟游起义是共产党人继清涧起义后在陕西发动的第二次起义,对于西府和陕西的革命武装斗争起到了示范引路和鼓舞人心的重大作用。正因为如此,麟游起义被写进《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和《中国革命起义全录》。
节选自赵启民将军之子赵振川在《父亲的微笑——思念亲爱的父亲赵启民》中对赵启民将军与刘清和烈士兄弟战友情谊的点滴追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了反动派的大屠杀,共产党人痛定思痛,从血泊中站起来,坚决改变在与国民党的联合中轻视独立自主,放弃武装的“右倾”政策,纷纷组织起义和暴动,组建自己的武装部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1928年三四月父亲参加了由王泰吉和刘清和等人领导的麟游起义1930年2月他转入共产党。并在同年秋与杨珊、杨森、白耀庭、林之屏、齐振国等人组织了蓝田县蓝桥农民暴动,先胜、后败。1931年加入杨虎城部骑兵团,协助王泰吉同志组建部队(该部于1933年7月在陕西耀县起义,编为红“二十六”军红三团,成为陕北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同时做党的秘密工作,以城防司令部文书的公开身份及掌管城防印信之便为党组织提供关防通行证件和情报。1932年调任骑兵团第一连任排长,同年八九月间随第一连连长魏志坚同志一起组织领导了山阳兵暴(军队武装暴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携少数枪支与部份同志参加渭北泾阳红军游击队,组织扩大部队,任第三中队中队长。
1933年春,泾阳游击队与主力红军红二十六军汇合,当时游击队正遭敌人重兵“围剿”,红二十六军领导刘志丹等人为保护游击队,与游击队商定:游击队暂随主力行动,先避风头,敌人撤退之后再回原驻地活动。但游击队领导思想不纯,在敌特的挑拨下,临时改变计划,企图拉走队伍脱离主力红军。父亲得知情况后,劝阻无效,游击队长同意他向主力红军汇报。红二十六军的领导同志听了汇报后,经研究,为团结和教育游击队,决定不采取什么行动。同时志丹同志劝父亲说:“估计他们已经跑了,你就不要再回去了,回去有可能遭坏人的暗算。”父亲十分感激志丹同志的关心,但他为了把部队拉回来,执意返回游击队驻地。回去,果然不出志丹所料,队长趁他汇报之机,瞒着指导员刘清和同志在深夜将部队拉跑了。当他们再次返回红二十六军的时候,刘志丹同志再也不让他走了,从此父亲就加入了主力红军。
后来他尊爱的兄长和战友刘清和同志又去寻找游击队,那时游击队已被搞散了。刘清和同志在收集人员时被叛徒杀害。从1928年至1932年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不怕牺牲,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参加和组织多次起义和暴动,终于在刘志丹和谢子长等同志的努力下组建了一支人民的武装---西北红军。
刘清和烈士遗诗
石头城上草如茵,
朝朝暮暮复逡巡;
仰面长啸日失色,
俯首顿足地为沉;
聊借胡琴养浩气,
只看立马奋雄心。
1930年蒋介石背叛大革命后,实行独裁统治。在南京洪武门养病的刘清和,面对秀美的江山、昏暗的政治仰天长歌,抒发共产党人忧国忧民之苦心、改天换地之豪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