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庆

付立庆

中文名 付立庆
职业 教师
出生地 河北秦皇岛
职称 教授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2005年12月,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2004年10月—2005年9月,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外国人研究生;

2005年10月—2006年9月,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

付立庆付立庆

研究方向

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主讲课程

刑法总论、刑法分论、欧陆刑法、刑法案例评析、刑法实战演习

主要贡献

独著

1.《法治的脸谱》,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法治的声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积极主义刑法观及其展开》[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6.《刑法总论》[2],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合著

1.《刑法机制》(储槐植、宗建文、杨书文、付立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 《刑法分论》(张淼、付立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译著

1.《从新判例看刑法》[日]山口厚著,(与刘隽合译,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独译)《刑法总论》,[日]山口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独译)《刑法总论[3]》,[日]山口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 《从新判例看刑法》,[日]山口厚著,(与刘隽、陈少青合译,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4]

主编副主编

1.无情的法律与理性的诠释——许霆案的深层解读(第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副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金融犯罪的全球考察(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大案隐喻——中国2011年最受关注刑事案件评点[5](第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参编

1.《刑法分论》(谢望原、赫兴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2.《刑法总论精释》(陈兴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代表论文

(一)犯罪论体系序列

1.阶层体系下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分标准:理论展开与实践检验,[6]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9年第4期转载);

2.违法意义上犯罪概念的实践展开[7],《清华法学》2017年第5期;

3.对话:刑法阶层理论的中国司法前景[8],《中国应用法学》2017年第4期;

4.犯罪概念的分层含义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再宣扬——以“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规范理解为切入[9]

《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5年第6期转载)

5.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宣言与自省,《中外法学》2010年第1期;

6.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兼对一种改良论主张的若干评论[10]

《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4期转载)

7.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基本依托和意义所在[11],《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4期转载)

8. 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地位,《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春季号;

9.违法性理论的应然位置[12],《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1期转载)

10.关于德日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13],《云南法学》2008年第3期;

收入于改之、周长军教授主编:《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关于中国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14],《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0年第6期转载)

12.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总检讨[15],《刑事法评论》2010年第1期。

13.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目标定位——二阶层、三阶层还是四阶层?

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4.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所面临的基本课题,

载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5. 刑事领域的违法性冲突及其救济——以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检讨和反思切入,

与梁根林教授合著,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刑法基础理论序列

1.间接正犯概念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判断,《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4期;[16]

2.以刑制罪观念的展开、补充与回应,《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17]

3.有关被害人受骗同意的几个问题[18],《刑事法评论》2019年第1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20年第12期转载)

4.被害人因受骗而同意的法律效果[19],《法学研究》2016年第2期;

5.论刑法用语的明确性与概括性[20],《法律科学》2013年第2期;

6.行为犯概念否定论[21],《政法论坛》2013年第6期;

7.应否允许抽象危险犯反证问题研究[22],《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

8.“刑法危机”的症结何在——就犯罪圈、刑罚量问题的些许感想[23]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5期;

9.论违法性理论的应然位置[24],《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1期转载)

10. 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国刑法第3条的检讨和反思切入,

《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转载)

11.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事件为视角的考察,

《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5期转载)

(三)刑法学方法论研究序列

1. 论积极主义刑法观,《政法论坛》2019年第1期;

2. 平衡思维与刑事立法的科学化,《法学》2018年第4期;

3. 刑事一体化理论的思考 ,《中国检察官》2018年第3期;

4. “70后”刑法学人的自觉与自省,《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

5. 刑法规范的供给不足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6. 刑罚积极主义立场下的刑法适用解释,《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3年第11期转载)

7. 刑事一体化:梳理、评价与展望——一种学术史意义上的现场叙事,

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四)主观违法要素与目的犯研究序列

1.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体系地位:混合违法要素说的提倡[25],《法学家》2017年第3期;

2. 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

《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4期转载)

3. 论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

4. 论中国刑法中的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5. 论目的确定的推定化,《当代法学》,2008年第2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6期转载)

6. 论主观违法要素的地位与范围,《刑事法评论》第17卷,2006年3月版;

7. 论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刑事法探究》第1卷,2007年5月版。

(五)近代日本刑法史研究序列

1. 战后日本刑法学的发展谱系及其课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 近代日本的刑法学派之争及其特色,《法学杂志》2016年第8期;

3. 近代日本刑法立法的变动及其评价,《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秋季卷。

4.日本近现代刑法的制定、修改及其评价[26],《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第2期;

5.日本刑法学中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及中国的选择[27],《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六)财产犯一般理论序列

1.财产损失要件在诈骗认定中的功能及其判断[28],《中国法学》2019年第4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9年第10期转载)

2.论刑法中的财产概念[29],《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3. 论刑法介入财产权保护时的考量要点,《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4. 论刑法对财产权保护中的均衡性原则,《法学》2011年第5期;

(七)刑法适用具体问题研究序列

1.论轮奸的限制性认定[30],《法学》2020年第4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20年第9期转载)

2.案例指导制度的完善与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31],《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3期;

3.中国刑法中的环境犯罪:梳理、评价与展望[32],《法学杂志》2018年第4期;

4.侮辱罪“公然性”关键看结果[33],《检察日报》2018年2月7日;

5. 交叉式法条竞合关系下的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基于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视角的思考,

《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2期;

6. 应当关注隐性的死刑冤案,《中外法学》2015年第3期;

7. 隐性的死刑冤案不容忽视,《法制日报》2015年1月4日,第010版;

8. 论抢劫罪与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之间的关系——以孙某寻衅滋事案为切入点,《法学》2015年第5期;

9. “情节较轻”的认定应不考虑法定从宽情节——以防卫过当故意杀人行为的量刑为切入,

《法学杂志》2014年第10期;

10. 累犯情节前置论,《法学》2014年第7期;

11. 死刑案件裁量过程中的司法软骨病及其祛除,《法学》2013年第10期;

12. 恶意散布他人捏造事实行为之法律定性,《法学》2013年第6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2年第11期转载)

13. 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浪漫主义思维——以醉酒驾驶入罪为切入的反思,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第5期。

14. 绑架罪既遂标准的重新论证,《法学评论》2012年第1期;

15. 论绑架罪的修正构成的理解与适用——兼评修正案对绑架罪的修改,

《法学家》2009年第3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11期转载)

16. “躲猫猫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法学》2009年第4期;

17.利用ATM故障恶意取款案法律性质辨析[34],《法学》2008年第2期;

18.许霆案背后的几点反思,《法制日报》理论版,2008年1月20日;

19.拐卖幼女并奸淫行为之定罪量刑[35],《法学》2007年第10期;

20. “奸淫被拐卖的妇女”应如何理解,《法制日报》理论版,2007年9月9日;

21.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0期转载)

22. 持假枪抢劫该如何定性,《法制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8日;

23.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之法律适用

《人民检察》2007年第9期;

24. 典型案例的标本价值,《人民检察》2008年第7期;

25. 求仁而得仁,何怨?《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

26. 婚内强奸犯罪化应该缓行,《刑事法判解》第4卷,2001年版;

27. 死刑犯的生育权,《刑事法判解》第5卷,2002年版。

28. 超越与缺憾——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总置评”,

《刑事法评论》,第13卷,2003年版

(八)其他

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时代潮》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法学随笔20余篇;

在《北京商学院学报》《现代财经》《财会月刊》等杂志上发表经济类论文5篇(2000年以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