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赢

张兴赢

中文名 张兴赢
出生日期 1978年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1997年09月-2001年07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1年09月-2006年07月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大气化学研究方向)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6年07月-2009年1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其间: 2008年03月-2010年12月兼任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联合主席助理;2011年03月-2011年07月,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3];2013年03月起兼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示范系统主任设计师; 2013年05月取得研究员任职资格[4])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副主任(其间: 2015年07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2015年12月入选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

2015年12月-2018年08月 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其间: 2017年12月起兼任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

2018年08月-2018年11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2018年11月-2020年0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处长[5](期间:[6]2019年12月起兼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助理[7]

2020年0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期间:2020年7月起兼任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地面系统副总指挥[8];2020年12月当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8年02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9]

现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1][2]

任免信息

2018年3月15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当选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10]

202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2]

社会兼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9]、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10]、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十三届全国青联科学技术界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助理、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地面系统副总指挥[8]、中国气象局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1]、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委员、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关于预报预警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专家、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为(CEOS)温室气体白皮书撰写专家和中国地球观测组织(GEO)部际协调小组支撑专家。

科研成果

长期致力大气化学成分监测及其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迄今在参与完成学术专著5部[12][13][14][15],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9项[16][17][18][19],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被引用800多次。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行业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在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污染机理研究。早在2001年就师从旅美归国的大气化学家庄国顺教授进行为期5年的硕博连读,系统开展我国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转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并在博士毕业前夕(2006年5月25日),应邀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沙尘暴可加剧大气污染”,提出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该更值得关注。

(2)拓展我国卫星大气成分科学研究新领域,在国内较早利用卫星遥感研究我国大气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研究成果被国际高端地球环境中心作为热点推荐,得到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航天专业新闻网的转载和报道,有力地促进我国开展卫星大气成分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3)创新开拓我国自主气象卫星雾霾监测应用。2013年,创新性地引入卫星紫外波段气溶胶探测资料,用于我国大气霾污染的监测,并且在国内首次实现自主风云气象卫星对霾污染的半定量业务探测,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卫星30多年的探测资料,回溯了中国地区大气霾污染的发生、发展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且指出长期气候和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我国大气污染的发生也有显著的影响[20]

(4)推动我国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遥感领域发展。在国内较早开展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遥感探测研究,建立了专业地基高光谱遥感观测实验室,作为欧盟(FP7)国际合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1]和日本航天局(JAXA)全球第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中方地面应用和验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利用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863重大项目碳卫星、国家高分专项高光谱观测卫星以及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观测卫星上温室气体载荷立项研制。建立了我国第一颗碳卫星二氧化碳产品精度地面验证观测网,并于2017年4月碳卫星在轨测试期间,率队在敦煌戈壁开展了首次大型星-地同步野外观测科学试验[22][23]

获奖情况

2018年10月,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第九届十佳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奖”[24]

2014年08月,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中央国家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

2014年04月,获得共青团中央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2014年02月,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岗位能手”[25]

2013年10月,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第十五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26]

2012年12月,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颁发的“第八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7]

2012年11月,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28]

两会提案

2018年,张兴赢初次履职全国政协委员,针对当时不同部门建设的大气观测网络,由于使用不同仪器或者技术标准导致数据“打架”等问题,他提出建立客观科学的第三方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统筹规范各部门现有生态监测网络。

2019年,张兴赢的工作重心从地面观测转向卫星观测。在当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统筹实施全国卫星遥感对地观测计划,建议各部门形成合力,利用高科技加大污染源溯源力度,为精准决策提供依据。

2020年,张兴赢在前两年提案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大气环境资源管理,科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9]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兴赢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能源转型,助推“双碳”目标有效落地的提案。

张兴赢提到,中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禀赋,近十年中国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爆发式增长,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但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看天吃饭’的特点,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特别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强发、并发的态势,频发的极端事件对新能源供给、需求等环节都将带来重大风险。”张兴赢说,同时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也表现出比负荷侧更强的“不确定性”,保障电力可靠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正在成为引发中国结构性缺电的主要因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装机地区因为缺少灵活性资源配套,面临无风日、无光时严重缺电。另外,灵活性不足正在引发弃电限电卷土重来,2021河北地区弃风率已经接近5%,达到近几年最高值,青海弃光率更超过10%。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传输、调度、运行等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度将越来越高,同时传统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不足也日益凸显,对加快能源转型带来诸多挑战。

因此,张兴赢建议:首先,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开发和高质量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西北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其次,提高能源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评估和预报能力,提高能源气候安全早期预警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新能源和负荷功率预测精准度,从源头消除预测偏差。加强电网调度机构与发电企业在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方面的衔接协同。针对极端天气频发,组织开展极端条件下电力安全防控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此外,张兴赢建议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破解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矛盾,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时空互补性,最大程度减小其间歇性和波动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性;充分发挥大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加强跨省跨区电力运行统筹协调,实现电力余缺互济。

张兴赢还建议,发挥需求响应补充作用,加快推进储能技术发展。提高电动汽车等主要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控制能力,大力挖掘电力消费端的调节作用。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监测、控制等相关装备关键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调控互动技术的研发,加强整合系统运行、市场交易和用户用电数据,引导各类用户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加快制定各类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积极探索商业化储能方式,加快降低储能成本。[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