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谚文疏

议谚文疏

中文名 议谚文疏
目录导航

简介

议谚文疏(朝鲜语:의한글서)由朝鲜李朝世宗时期著名学者崔万理(朝鲜语:최만리)于公元1444年所写,中心议题是坚决反对使用谚文,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中国文明,而成为夷狄之邦。

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于公元1443年(明正统八年)十二月创制了训民正音,并命令全国使用谚文时,就受到众多朝鲜大儒的反对,其中以集贤殿副提学(朝鲜语:집현전 부제학)崔万理等人最为积极。

正文

集贤殿副提学崔万里等,上疏曰:

臣等伏观,谚文制作,至为神妙创物运智,琼出千古。然以臣等区区管见,尙有可疑者,敢布危恳,谨疏于后,伏惟圣裁。  我朝自祖宗以来,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傥曰,谚文皆本古字,非新字也,则字形虽仿古之篆文,用音合字,尽反於古,实无所据。若流中国,或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於事大慕华。

自古九州(朝鲜语:구주)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传》曰:“用夏变夷,未闻变於夷者也。”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於夷狄(朝鲜语:이적),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螳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大累哉。  新罗薛聪吏读(朝鲜语:이두),虽为鄙俚。然皆借中国通行之字,施於语助,与文字元不相离。故虽至胥吏仆隶之徒,必欲习之。先读数书,粗知文,然后乃用吏读。用吏读者,须凭文字,乃能达意。故因吏读而知文字者颇多,亦兴学之一助也。若我国元不知文字,如结绳(朝鲜语:결승)之世,则姑借谚文,以资一时之用犹可,而执正议者必曰:“与其行谚文以姑息,不若宁迟缓而习中国通行之文字,以为久长之计也。”而况吏读行之数千年,而簿书期会等事,无有防础者。 何用改旧行无弊之文,别创鄙谚无益之字乎?

若行谚文则为吏者,专习谚文,不顾学问,文字吏员岐而为二。苟为吏者以谚文而宦达,则后进皆见其如此也,以为“二十七字谚文,足以立身於世,何须苦心勞思,穷性理之学哉!”如此则数十年之后,知文字者必少。虽能以谚文而施於吏事,不知圣贤之文字,则不学墙面,昧於事理之是非,徒工於谚文,将何用哉?我国积累右文之化,恐渐至扫地矣。

前此吏读,虽不外於文字,有识者尙且鄙之,思欲以吏文易之,而况谚文与文字,暂不干涉,专用委巷俚语者乎?借使谚文自前朝有之,以今日文明之治,变魯至道(朝鲜语:변로지도)之意,尙肯因循而袭之乎?必有更张之议者,此灼然可知之理也。厌旧喜新,古今通患,今此谚文,不过新奇一艺耳。於学有损,於洽无益,反覆筹之,未见其可也。  若曰如刑杀狱辞,以吏读文字书之,则不知文理之愚民,一字之差,容或致寃。今以谚文,直书其言,读使听之,则虽至愚之人,悉皆易晓,而无抱屈者,然自古中国言与文同,狱讼之间,寃枉甚多。借以我国言之,狱囚之解吏读者,亲读招辞,知其诬而不胜棰楚,多有枉服者,是非不知招辞之文意而被寃也,明矣。若然则虽用谚文,何异於此?是知刑狱之平不平,在於狱吏之如何,而不在於言与文之同不同也,欲以谚文而平狱辞,臣等未见其可也。  凡立事功,不贵近速。国家比来措置,皆务速成,恐非为治之体。傥曰谚文不得已而为之,此变易风俗之大者,当谋及宰相下至百僚,国人皆曰可,犹先甲先庚,更加三思,质诸帝王而不悖,考诸中国而无愧,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然后乃可行也。今不博采群议,骤令吏辈十余人训习,又轻改古人已成之韵书,附会无稽之谚文,聚匠数十人刻之,剧欲广布,其於天下后世公议何如?且今淸州椒水之幸,特虑年歉,扈从诸事,务从简约,比之前日,十减八九,至於启达公务,亦委政府。若夫谚文,非国家缓急不得已及期之事,何独於行在而汲汲为之,以烦圣躬调燮之时乎?臣等尤未见其可也。  先儒(朝鲜语:선유)云:“凡百玩好,皆夺志,至於书札,於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丧志。”今东宫(朝鲜语:동궁),虽德性成就,犹当潜心圣学,益求其未至也。谚文纵曰有益,特文士六艺(朝鲜语:육예)之一耳,况万万无一利於治道,而乃硏精费思,竟日移时,实有损於时敏之学也。

臣等俱以文墨末技,待罪侍从,心有所怀,不敢含默,谨磬肺腑(朝鲜语:폐부),仰渎圣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