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纳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也 斯堪的纳维亚包括丹麦,这些国家彼此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他们政治互相独立,共同的称谓显示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对于世界各地的人有不同的含义:
有些人认为芬兰和冰岛也属于斯堪的纳维亚。
德国人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包括挪威、瑞典和芬兰,但不包括丹麦。
英国人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包括挪威、瑞典和丹麦,加上芬兰和冰岛。
这些定义对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说都是错误,有时这些误解可能会引起不满。北欧国家才是称呼三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挪威、瑞典和丹麦)以及两个共和国(芬兰、冰岛)的正式名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的半岛,也是世界第五大半岛。整个半岛大概处于北纬56°-71°东经5°-25°之间,长约1850千米。
它北起巴伦支海(Barents Sea),东濒波罗的海,南临卡特加特海峡(Kattegat)和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湾,西傍挪威海和北海。南北长1850千米,东西宽400-700千米, 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其间没有明显的自然界线。主要为块状山构成,为古波罗的地盾的一部分。
半岛有挪威、瑞典两国以及芬兰北端的一小部分。与俄罗斯和芬兰北部接壤,北至芬兰,人口约1200余万。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基阿连山脉,Scandinavian Mountains)横恒于两个国家之间,半岛西部属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岛屿和峡湾;东、南部地势较平整,半岛的气候属温带气候,其北端严寒。
斯堪的纳维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和北部为挪威领土。南临北海 ,西、北滨挪威海和巴伦支海。领土狭长,南北长1770千米 ,东西宽6.3-434千米。国土2/3为山地 。沿海多岛屿。挪威地形的特点,西部海岸破碎曲折,多峡湾。松恩峡湾最著名,伸入内陆180千米 ,宽5千米,入口处水深1350米。西部山地多冰川地形。现代冰川700多条,面积有5180平方千米。
挪威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虽地处高纬度,但大部分地区仍属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挪威工业发展很快,人口增长率低,国民生产总值跃居欧洲前列。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为瑞典领土。西临挪威,东北接芬兰,东滨波的尼亚湾,东南濒波罗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峡同丹麦相望。海岸线长7624千米, 国土南北长1574千米,东西宽500千米。地形主脊是贴近西北边境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系一系列块状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凯布讷山,海拔2123米。山脉向东呈阶梯式下降,第一阶是诺尔兰高原,第二阶是缓倾的丘陵,第三阶是海滨平原,不少地区十分低洼,广布湖沼。矿藏以铁矿为主。
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罗的海的影响,气候较温和。冬季南北温差较大。降水量西多东少。河流短小流急,虽水量充沛但通航价值不大。全国水力资源丰富。它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比“千湖之国”的芬兰还多四成。最大的湖有维纳恩湖。许多湖泊之间都有河流沟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一小部分属于芬兰的领土。最高点哈尔蒂山位于芬兰与挪威的边界上。海拔1328米。
地形地貌
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中西部。山脉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山脉西坡陡峻,直临挪威沿岸。许多地方形成峭耸的悬崖。东坡比较平缓,成阶梯状经丘陵台地过渡到波罗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脉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内的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
地势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属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岛屿和峡湾;东、南部地势较平整。山脉向东呈阶梯式下降,第一阶是诺尔兰高原,第二阶是缓倾的丘陵,第三阶是海滨平原,不少地区十分低洼,广布湖沼。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质古老,更新世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是北欧最大的冰体。该冰盖范围最大时几乎到达北纬48°,据估计大约覆盖了66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厚度达到3000米。它起源于挪威的斯特达尔斯布雷恩地区,向西扩展到英国,向东几乎到达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时,大陆冰川才最后消退,但山地上部仍留有总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于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强烈作用,半岛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并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国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总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于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峡湾,这些峡湾狭长、曲折、幽深,宽仅一至数千米,长度往往超过100千米,两岸多为高峻的山崖,是船舰良好的停泊地。
中西部纵贯着长1700千米、宽200-600千米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山脉西坡陡峻,直临挪威海岸,许多地方形成峭耸的悬崖。东坡比较平缓,成阶梯状经丘陵台地过渡到波罗的海沿岸平原。
全区森林茂密,平均覆盖率达50%,其中云杉、松树等针叶树占 5/6,仅南部长有白桦、栎、山毛榉等阔叶树,构成混交林,森林工业在挪、瑞两国均为重要经济部门。半岛上河网稠密,河流均短小流急,水量丰沛,水力资源蕴藏量达5000万千瓦,其中2/3已开发利用。半岛金属矿藏丰富,矿藏有铁、铜、钛、黄铁矿等。尤以铁矿驰名。瑞典、挪威均为铁矿砂出口国,瑞典的基律纳是主要产地,是世界上地下开采的最大铁矿,储量达20亿吨。挪威海又是世界最大的渔场之一,捕鱼量向居世界前列。在加工工业方面,瑞典、挪威均以造船业见长,所造船舶大部分供出口,两国也都拥有规模庞大的商船队,在世界海运业中,多年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富有特色的传统经济部门。
本地气候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东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少部分极地苔原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受第四季冰川影响,本地冰川地貌典型,多湖泊河流,但是由于中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影响,河流多短小,水流急,水能较丰富。本地常年受西风影响,西部临海,受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明显,故西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极光北极光
在冬季,斯堪的纳维亚的北部天空会呈现出美丽的极光现象。而挪威的沿岸水域则是观测这种神奇天象的最佳地点。您可以搭乘海达路德船队的巡游船在沿岸地区欣赏这种美丽的自然现象。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半岛南部;最大的几个城市是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以及挪威的奥斯陆。
大部分丹麦语、瑞典语和挪威语的方言是大致互通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能够理解彼此的标准语言。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属芬兰-乌戈尔语系,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语言(丹麦语、瑞典语和挪威语)不同,比较接近匈牙利语。
早在1845年,瑞典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的工业设计协会,从事技术形工业生产的公司聘请艺术家来进行创作,提高了设计水平。斯堪的纳维亚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设计首先在瑞典和丹麦发展起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简单实用的传统设计观念,以功能主义为第一要素,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设计简单、大方、实用,针对普通大众,突出功能、没有太多繁琐装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瑞典和丹麦等现代派民族设计风格。这种风格与艺术装饰、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完全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克制对于形式和装饰的过分追求,尊重功能主义和传统,在形式与功能上一致且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他们没有一味地模仿所谓的国际流行风格,而是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材料,带有民族的文化底蕴,是设计发展成熟的标志。
20世纪4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包括了许多实际上和风格上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这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取得较大成就,并获得了国际声誉。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在1939年的纽约国际博览会上,又确立了以“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种国际性概念的地位。
斯堪的纳维亚经过20世纪40年代一段艰苦的时期之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1954年米兰三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展览中,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参展的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些国家的设计组织在战后实行了一种合作政策,它们的第一项主要成就是名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展览。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这个展览从1954—1957年在北美22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巡回展出,因此使“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形象在国际间广为流行。
在斯堪的纳维亚现代功能设计运动中,各国设计组织在全国或地方层次上举行了大量展览,这些活动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主要特点。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年展轮流在各国举办,影响十分广泛。它们与出版物和期刊一道为设计界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设计组织不仅举办展览,它们也是设计这一领域的重要倡导者,鼓励厂家投资于有创见的产品开发,说服当局在其设计政策中支持优秀设计。它们还启发公众意识到好的设计和日常使用中更美的东西,这对于20世纪50—60年代早期的设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的趋势。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同时它也开辟了人机工程学的先河。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一词现代的用法源自19世纪中叶的“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的主要时期开始于第一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48年-1850年〕,当时瑞-挪王国投入了相当大的军力,而结束于第二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64年〕,因为瑞典议会拒绝提供国王更多军力。
当时国王提倡把丹麦、瑞典和挪威统一成一个王国。这个提议的起因是19世纪初,受到拿破仑战争所引发的动荡影响所造成的分裂:瑞典的东部地区在1809年变成俄罗斯芬兰大公国,而打从1387年与丹麦联合的挪威则是在1814年独立,虽然它很快又被迫与瑞典成为共主邦联。
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就意味着它不可能与北欧诸国在政治上结盟。所以“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在地理上包括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的一部分,但政治上“斯堪的纳维亚”还包括丹麦。政治上来说,瑞典与挪威以共主邦联的形式被同一个王室统治。丹麦的附属地包括冰岛,和大西洋上的冰岛,法罗群岛和格陵兰〔虽然历史上来说,格陵兰属于挪威,但是根据基尔条约,它一直由丹麦治理〕。
当瑞-挪王国拒绝军事支援丹麦去并吞〔丹麦裔的〕什勒斯维希公国,统一斯堪的纳维亚的政治运动便宣告结束。什勒斯维希公国与德裔的荷尔斯泰因公国与丹麦属于同一个共主邦联。接着,1864年,丹麦与受到奥地利支持的普鲁士之间发生了第二次什勒斯维希战争。战争期间很短但是损失很大。什勒斯维希-荷尔斯泰因被普鲁士征服。当普鲁士打赢普法战争后,它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改写了波罗的海的势力平衡。
虽然斯堪的纳维亚的大一统始终不能实现,早于1873年斯堪的纳维亚金融联盟正式成立,克郎成为共同货币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斯堪的纳维亚的合作关系包括了独立的芬兰,从1944年开始还包括了冰岛。在政治上,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则被“北欧国家”取代,1952年更成立了北欧理事会。
斯堪的纳维亚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的趋势。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同时它也开辟了人机工程学的先河。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为何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设计上的成功也是文化上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我国的设计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国和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一样正在模仿学习的阶段,虽说如此,我们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成就不胜枚举,然而我们后人却没有继承,更不用说好好加以利用了。而维纳在研究了明式家具后,设计的“中国椅”等大获成功。如果我国的设计能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于设计中,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设计。
同时,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影响下的设计的大胆用材,大胆创新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组织举办巡回展,鼓励厂家投资于有创见的产品开发,说服当局在其设计政策中支持优秀设计等这一系列对自己设计作品的推销,扩大了其影响力,从而使其获得了世界声誉,也将其文化推广到了世界。
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何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没有达到如此程度呢,这是值得深思的。再好的东西也是需要宣传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时,也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宣传不意味着就是做广告,宣传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
从斯堪的纳维亚文化我们可以受到很多启示,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照它的套路去走,我们要有自己合适的方式,自己的路自己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