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祺

陈家祺

中文名 陈家祺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医师等
出生地 广东东莞市
学历 博士
擅长疾病 眼科
性别
毕业院校 中山医学院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陈家祺为患者检查眼疾陈家祺为患者检查眼疾1938年,出生于东莞市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位助产士,他最早受到的关于行善、行医的熏陶就来自家庭。

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医学院。

1953年,陈家祺所在的教研室是由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的眼科组成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陈耀真、毛文书教授。

1965年,眼科教研室移至广州市先烈南路54号,成为眼科医院。

1986年,开始担任眼科医院副院长,1991年担任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1995年担任研究所所长。

陈家祺陈家祺

擅长领域

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角膜病的诊治、角膜移植手术、眼表重建手术、复杂眼外伤防治等。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专业组离退休专家

学术兼职

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

广东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角膜内皮细胞生长调控的实验研究,表皮细胞去分化体外重建角膜上皮细胞克隆膜的研究

项目成果

作为学术带头人,陈家祺教授带领的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专科成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并成为全国角膜病的重要诊疗基地和会诊中心,在光学性角膜移植、治疗性角膜移植及屈光性角膜手术等方面的诊疗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迈进国际先进行列。

培养了23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一批。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千百十跨世纪人才”,不少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担任所在单位学术带头人或行政领导职务。

人才培养

培养了17名博士生及3名硕士生,指导了2名博士后人员。

期刊论文

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从1996年的94篇升至1999年的246篇。

获得荣誉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殊荣

1998年获“全国百名优秀医生”殊荣

白求恩奖章

人物事迹

科研创新 硕果累累

陈家祺陈家祺陈家祺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坚持进行科研活动,在眼科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于角膜病的诊疗和科研,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在于:确立了蚕蚀性角膜病的手术治疗原则,提出新的良、恶性分型标准;研发了FK-506的眼局部剂型——眼药水和纳米微粒子滴眼药,使全角膜植片维持透明的时间明显延长,并明显有效地控制恶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反复发作;改良了眼球前段重建术,新设计了叠加缝合法,使全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移植片排斥反应和新生血管化的发生明显推迟和减轻;发展和完善感染性和外伤性角膜病的治疗性角膜移植技术;发展和革新表面角膜镜片的切削和植入技术,用于治疗无晶体眼、高度近视等。

设计并指导研究生完成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性手术的系列研究;他主持的多项科研成果曾先后获得各级奖励多次,其中,《角膜移植治疗失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全角膜带环形板层巩瓣移植术》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表面角膜镜片术的系列研究》获得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治疗性角膜移植的系列研究》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的系列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角膜形态及全角膜厚度的系列研究》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他的全角膜带环形板层巩瓣移植术在治疗全角膜严重破坏的病人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成果早在1985年就被选为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世界眼科年会上宣读,引起世界眼科界的极大关注。他主编和参与编写的眼科著作有14部,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达140多篇。他还兼任了《中华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眼科学报》等多本杂志的编委。 

目前,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陈家祺教授的带领下,中山眼科中心已成为国内角膜移植手术例数最多的单位,成为全国角膜手术及角膜病的重要诊疗基地和会诊中心。而角膜科已经具备了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在光学性角膜移植、治疗性角膜移植及屈光性角膜手术三个领域最具特色等三大特点,并成为广东省“五个一”重点建设专科,能把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角膜保存在一年以上,能解决高难度的角膜移植及角膜手术,诊疗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使我国跨进该项技术的国际先进行列。该科长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疾患者,每年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量约占全国该项手术的三分之一多,为我国的广大的角膜病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其中陈家祺所做的角膜移植手术数量最多,效果最好,他也是全国该项手术例数最多的医生之一。

为了解决角膜材料的保存问题,陈家祺牵头创建了全国最大的眼库之一广东省眼库,创立了无水氮化钙干燥长期保存角膜的方法和抽空房水联合惰性气体前房填充的中期角膜保存方法,为我国基层医院开展角膜移植提供了实用的保存方法。

医德高尚 彰显爱心

术前,陈家祺为患者眼部打针术前,陈家祺为患者眼部打针很多角膜病人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进行角膜移植的眼角膜却不容易得到,因为都要从刚去世的人体上取得眼角膜。为此,从70年代开始,陈教授就利用休息时间和一切机会,向有关医院的领导宣传角膜材料和角膜移植的重要性,他还不怕脏、不怕累,深入到太平间做工人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诚意和行动,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说服和抚慰死者家属,争取他们同意捐出逝世亲人的眼角膜。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只要有眼角膜材料的消息,陈家祺就第一时间前往取回,并加班加点为病人进行手术,毫无上下班的概念。一天傍晚,陈教授做完两台手术后,已经是晚上八时,但跟着还安排了其它的手术,趁其他工作人员吃饭的时间,他说妻子不在家,得赶回去给女儿做饭。但过了半小时,他就回来了。值班护士想着他一定吃完了饭,就随口问他:“陈教授吃完饭啦?”他回答:“还没有。”护士好奇地问:“您怎么不顺便吃过饭再回来呢?”陈教授就轻声说道:“手术安排了,让病人等候就不好,我晚点吃饭没问题。”

陈家祺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病人慕名找到他,他从来不讲亲疏,不分贵贱,来者不拒,认真诊治。每次门诊他都尽可能满足远道前来求诊的病人的需求,增加挂号数量,宁愿自己提早上班或推迟下班。他有一个信条: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出100%的努力。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选取最佳的治疗或是手术方案。因为角膜病的患者中很多人员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都较差,陈家祺又总是从解除患者的眼疾和实际困难出发,尽量让患者用较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陈教授总是为病人着想,病人也十分敬重他。

曾经有极个别的病人因自身原因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迁怒于他,甚至要与他打官司!尽管如此,他也丝毫不改变为病人送光明的初衷,依然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救治病人。他不但无数次拒收病人为感谢他而送上的“红包”或礼品,还曾多次为病人支付预付金。一位脸部烧伤、角膜严重受损的病人,来院时视力仅有光感,因为天气炎热,病人脸部皮肤感染溃烂、化脓,异味难闻,其家属都不愿接近。陈教授却细心为他作检查,马上安排他入院治疗。得知病人带来的钱不够交入院的预付金,陈教授就掏钱为他补够。病人十分感动,痊愈出院时,含着泪对陈家祺说:“你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啊!” 陈家祺认为,病人受着疾病的折磨,已经十分痛苦,经济负担也明显加重,如医生还收受病人的“红包”或礼品等于雪上加霜,连起码的职业道德都失去了,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救治好一个病人,不仅为病人带来了光明,还能避免病人因角膜问题致盲而造成的家庭悲剧,这也正是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他因此受到了同行的敬仰和尊重,受到了病人的称赞与好评。在角膜专科病房的留言簿上,有近一半的留言是表扬和感谢陈家祺教授的。 

言传身教 桃李满园

陈家祺讲授课陈家祺讲授课陈家祺既治病救人,又肩负着培养新人的重任。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和指导他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陈教授认为只有新人辈出,科学才能不断发展。多年来,他把自己的所学和所得,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他深谙育人的道理,注意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研究生和全国各地前来进修学习的眼科医生一律予以热情帮助,平等相待。他不但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课题设计、资料查找、实验方法给以细心的指导,而且对他们的论文写作,也给予细致的指点。同时,为使他们的临床能力迅速提高,他亲自带领他们诊病,给他们讲解知识,解答难点,使他们理论结合实际,更好地掌握学到的知识。至今为止,他已培养了17名博士生及3名硕士生,指导了2名博士后人员,现有在学博士研究生4名。其中不少研究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骨干,有的学生还担任了领导职务。他甘为人梯,为年轻一代的成长努力创造机会,还让学生做他自己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负责人,不断地将年轻人推向学术第一线。他的这种精神,使后辈深受感动,大家都把陈教授视为良师益友。

为官勤政 廉洁自律

陈家祺陈家祺陈家祺教授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和教书育人的好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忠于职守、勤政廉政的好领导。作为眼科中心领导班子的班长,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为此,他想方设法为眼科中心的发展多作贡献,以身作则,勤勤恳恳工作,坚决落实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出了眼科中心的工作要以医疗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为主导,医、教、研、防协调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他团结领导班子其他同志,不但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也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民主协商决策,密切联系群众,同心协力搞好各项工作,使眼科中心的医疗、教学、科研、防盲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成绩显著。在他任职期间,眼科医院被评为全国三级甲等眼科医院(1995年)、成立了眼科视光学系(1997年)、获广东省文明单位(1995年)和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1998年)称号。

 医院的医疗工作量也逐年增加,年门诊量从1996年的256258人次升至1999年的309746人次,入院人数从1996年的8092人次增至1999年的12907人次,手术量从1996年的12648例升至1999年的18702例。

陈家祺作风正派,廉洁自律。他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享受副厅级待遇),勤俭持家,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不买好的小车(当时单位只有一部桑塔纳2000小车和一部面包车用于公务),办公室较简陋。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他把购买药品、设备、总务用品的职权交给了分管的其他领导;因公务而收到的礼品主动上交给中心办公室。他在江门市的老母亲病逝,他都坚持自己坐公共汽车回去奔丧,而不肯公车私用。

淡泊名利 不懈追求

1999年,陈家祺因年龄的关系,不再担任中山眼科中心的领导职务,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中心领导班子搞好工作,使眼科中心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陈家祺陈家祺多年来,陈家祺为我国眼科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他在眼科医疗、教学、科研、防盲和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先后获得了多项殊荣。

有人说:陈教授成了获奖专业户,但他却非常谦虚,对于获得的荣誉,他从来不沾沾自喜,总是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能够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工作,多挽救一只病人的眼睛,多出一份研究成果,就多一份满足感,做人就多一份意义。同时,他认为这些成绩的获得,都离不开大家共同努力。他深刻地认识到,搞学问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因此,他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既分工又合作,这样,学科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才越来越开阔。平时,他放手让年轻人去闯,积极鼓励大家走出去,开展科研交流。

他说:“《治疗性角膜移植的系列研究》的获奖,可以说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付出不懈的艰辛才取得的;它包括了杜念祖等老专家在内的许多专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进行的探索,既是经过大家长期科学实验的验证,又是众人众多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他总是说,作为眼科的一个专科,角膜病虽然不是大病种,但却有为数不少的病人,据保守估计,全国因角膜病致盲者(单眼)大约有400万人,在广东就有近10万人,他们中大多数(约7成)是可以通过角膜移植而脱盲的,但目前,因角膜的缺乏而使得许多患者无法施行手术而失去复明机会。目前,美国每年可以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约6万例,而我国还不到他们的三十分之一。他说,近年为支持角膜科的发展,各级部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眼科中心更是不遗余力,单是仪器设备的购置,中心就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现在,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合并之后,我们的机遇会更多,有利条件会更多。如果我们不努力把工作做好,既有负国家和上级部门的厚望,也会有负渴望光明的几百万角膜病患者。因此,年近古稀的陈家祺总是说:“我所做的都微不足道,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事迹感人 动人心弦

陈家祺陈家祺2008年4月14日(省委宣传部)发表的文章内容摘要:陈家祺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动人心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视工作如生命,爱岗敬业,至今已为患者成功施行眼科手术4万多例,是我国角膜移植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医生之一,为我国角膜移植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视患者为亲人,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寒,只要患者需要,他都随叫随到,任劳任怨,他从但不收受病人的“红包”和礼品,还曾多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任与爱戴。他视学生为挚友,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他为官勤政、廉洁自律,在担任中山眼科中心领导职务的10多年中,为医院的发展呕心沥血。他勤于钻研,勇攀医学高峰,在角膜病的诊疗技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把满腔热血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充分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执着追求,是当代医务工作者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的集中写照,是值得全省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的典范。 陈家祺同志的先进事迹,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存真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陈家祺同志的不同凡响之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把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坚持不懈地做了40多年,而且还将继续做下去,不愧为医疗卫生行业的楷模。[2]

救急扶危 劝人义举

2011年11月15 日(广州日报)报道摘要:“我不算成功,在很多病人面前,我依然觉得自己很没用。”一手筹办广东省眼库、每次都骑车带鲜花向捐赠者鞠躬、为上万例患者寻回光明的陈家祺,面对记者采访、泛着泪光说出这句话时,记者的心头不禁为之一震。

陈家祺(左二)陈家祺(左二)一名独自抚养两个小孩的单身农妇被紧急送医,检查完发现其独眼已溃烂穿孔,再拖延下去就会变成双目失明,而此时眼库的角膜库存为零。就在绝望之际,中山一院有了消息:刚刚有一名因患晚期肝病的老人离世。陈教授带着助手立马赶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守在老父亲身旁的是其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在公安系统工作,出于职业特性,他详细检查了我的工作证。我和他说:‘真的很不应该向你开这样的口,实在迫不得已,全广州都找不着了,那名妈妈是家里唯一支柱,小孩都还很小……’”陈家祺教授说,即使是劝人行“义举”,面对家属无比沉痛的表情,自己开口时也一阵揪心。“没想到的是,这名公安干警考虑了二十分钟就答应了,还说:‘家人工作我来做,你们救人要紧!’”陈家祺教授说起来仍很动容。

每位捐赠者及其家属都很伟大,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大背景下。”陈家祺告诉记者,他自己亲自上门进行摘取眼球手术一直坚持到四十多岁后才交由年轻医生进行。“都是不分周末和白天黑夜,随时接到电话,就带着工具、骑着自行车,然后去花店买束花。”之后是献花以及吊唁逝者,并深深鞠躬致敬。“这样的习惯并非仅仅为了安慰家属,而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和敬重捐赠者的义举。”直到现在,陈家祺依然要求每一位进行摘取角膜的医生都必须这样做。陈家祺深知,要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遗体捐赠的态度绝非易事。“虽然现在捐赠者越来越多,但临床还是远远不够用,有些患者跪在我面前,求求我救他们,我只能很痛心地告诉他们:‘作为医生,我很没用……’”虽然亲自手术挽救的患者就达上万人,他依然反复跟记者说:自己并不成功。

角膜捐献 求过于供

陈家祺陈家祺2014年12月04日(羊城晚报)报道:旧观念影响捐献,陈家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眼科专家,对于目前东莞的眼角膜自愿捐献情况很失望。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说,东莞的制造业发达,有些工人的防护措施不得当,所以眼外伤的患者很多,但现在要找眼角膜供体却很困难。这主要是受到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东莞市眼角膜移植手术所需的供体大多是医院动员重症病房的临危患者所捐赠的。如果临时接诊角膜穿孔、眼外伤等危重病人,而眼库又没有库存,我们医生只能打电话去广州、深圳等地的医疗单位,看他们那有没有刚死亡的病人,有的话就立即赶过去做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陈家祺陈家祺“前几年,东莞有一个老干部来我们医院登记自愿捐献眼角膜,但是他的家属不同意,最终在老人家的坚持下才签了字。”据光明眼科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老先生当时告诉他们,其实这个心愿他在10年前就有了,而促使他这一举动的是报纸上的一篇报道。“那篇报道上面说,一个干部家庭的孩子在车祸中丧生,悲痛欲绝的父母签下了同意书,将孩子的眼角膜捐给一个失明人士做移植手术。老先生深受感动,所以就希望生时能为人民服务,死后还可以为人民造福。”

健康人士可自愿登记,角膜捐献的人少,直接受影响的就是那些急需手术的患者。新莞人阿华是一位正在等待眼角膜移植的患者,单眼失明的他每周都会打电话去医院咨询,看有没有合适的眼角膜进行手术。“今年6月份,我在工厂进行材料表面处理时,右眼被突然冒出的氢氧化钠所伤,导致右眼角膜浑浊而失明的。每周我都会来医院问问,希望能早日进行眼角膜移植。”陈家祺坦言,目前在东莞像阿华这样的期盼者还有不少。

陈家祺呼吁广大市民,除患某些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已侵犯眼组织或某些眼部疾病外,只要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可自愿登记捐献眼角膜,以帮助有需要的患者复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