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礼

谢志礼

中文名 谢志礼
毕业院校 山西师范学院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谢志礼 1952年生,山西五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1982年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从事写作学教学与研究。现任写作教研组负责人、思维科学研究室主任。

教学特色及成果

研究特色是将思维科学引入写作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写作理论转化为学生实际写作能力问题;同时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写作训练实验,撰写了《写作训练音像教程》,制作了训练教学录像带1800余分钟,并建立了写作学教学网站。出版专著3部、教材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6年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专著《写作思维训练学》获2000年华北地区优秀图书奖,主编的《高师写作学》获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

1982年留校任教以来,先后开设过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议论文写作思维研究、电视文本写作等课程。20多年来致力于写作教学研究、写作教学改革研究。研究特色和研究重点是将思维科学引入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从而形成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新理论体系,使写作理论具有了明显的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较好地解决了写作理论转化为学生实际写作能力问题;同时在90年代进一步开始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开始尝试运用“微格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写作训练实验。经过近五年的探索,撰写了《写作训练音像教程》,并制作了与理论配套的训练教学录像带1800余分钟;使写作训练具有了明显的可接受性、可操作性。

科研上围绕写作教学、教改,出版专著3部、教材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7年,山西师大首届教学质量评估中,讲授的写作课,被评为全校六门优秀课程之一。1996年,教改成果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年出版《写作思维训练学》,2000年此书获华北地区优秀图书奖,2001年10月,此书通过国家级鉴定。

教学的四真境界

写作教学的“真世界”

老师是和父母一样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角色。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学过一门吸引自己的课程,往往会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在我校文学院,只要是听过谢志礼教授写作课的大学生们,一提起自己心目中的这位老师,便会不约而同地感到幸运,因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幸遇到了“谢老师”。

无论是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殿堂的大一新生,还是来源于全国各大高校的写作学在校研究生,甚而是来自基层教学第一线、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只要进入谢志礼教授的课堂,无不为之倾倒:新颖、独到的教学理论,明晰、敏捷的教学思路,深入浅出的教学案例,睿智、风趣的教学语言,不时会激起阵阵笑声,随之而来的则是如雷的掌声……

“太精彩了,太精彩了……”这往往是学生听完谢志礼教授讲课之后的由衷感慨。

谢志礼教授的写作教学,毫不夸张地说具有超强的感染力,他的授课可以顿时让学生们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轻松、愉悦的气氛迅速在课堂中蔓延,先前期盼、等待中的沉闷、焦躁早已荡然无存。笑声中,心与心的距离在拉近……掌声中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观察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师:

他个子不高,还有点驼背,牙齿由于常年嗜烟已变成香烟黑,时不时地他会点上一根烟,悠然地站在讲台上。

“谢老师上课潇洒又有风度,左手拿一支烟,常常是一口气讲二、三个小时,根本不需要看一下教材或讲义,仅仅是必要的时候在黑板上挥洒几笔,点出关键的一笔,使我们茅塞顿开”。在学生看来,谢志礼教授不仅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更是一个天才的演员,更像一个庞大乐队的指挥,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学生走入写作学的艺术殿堂。

“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同时也毫无保留地把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展示给我们”,这是谢志礼教授的一贯风格:对自己的缺点也毫不掩饰,坦率地承认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他操着那半土半洋的语言讲课,虽然不得不让许多学生竖起耳朵仔细听讲,但一节课却不知不觉在风趣与诙谐中走向尾声,“你就会觉得,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可爱的老师”。待到下课时,学生们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都由衷地陷入了下一场期盼中……在今天的师大校园里,90后的大学生们只要上了谢志礼的一堂课,无不喜爱上这个“可爱小老头”,喜爱上他所教授的课程。

课堂教学的“真功夫” 在许多人抱怨高校写作课“课程难教,教师难做”时,谢志礼教授却把写作理论课教得有滋有味,教成了大学生的最爱。谢志礼教授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他的课最特别、最吸引人的便是那贯穿课堂始终的欢声笑语:每次上课时,他总能把一些经典的例子恰到好处地引入高深理论的阐述中,学生们常会在爆笑满堂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铭记这些理论。一位有心的同学统计过:谢志礼教授给他们上第一节写作课,短短两小时的授课中,同学们竟然鼓掌12次!

“幽默的谈吐带给学生无限欢乐,不知不觉他已占据学生心灵的制高点”,09级文学院学生崔枝这样描述她心中的谢老师。

“写作这门课很有实用价值,而且我认为这门课应该讲得很好。1982年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写作学改革之我见》,就提出写作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刚留校任教不久的谢志礼教授就对当时的写作教学模式进行了质疑和反思。传统理论的诸多弊端,尤其是与实际问题的背离促使他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思维方式在写作学科中的具体运用上,创立“智能型写作理论”, 赋予了写作教学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写作只有启迪,没有样板”,这是谢志礼30年来坚持在写作教学第一线,一直致力于写作教学研究、写作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中,谢志礼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方式运用,提高学生写作的智力素养与能力素养。他的写作理论像哲学一样深刻,又像工具书一样实用,让学生爱不释手。他激情四射的课堂教学更像是催化剂,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写作细胞,使学生的创作冲动不断发酵。

“每当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找到写文章的新的切入点,新的构思视点时,我都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份惊喜、愉悦之情。”在写作中,学生的激动、喜悦总会流露于笔端,创作的热情也日渐高涨。“相信写作思维会让我的文章插上翅膀,飞得更高,更远”。“以前一提起作文我就头疼,可是现在,不写日记就不舒服……这些都是因为有我的牛人老师啊。”有学生在《我的牛人老师谢志礼》一文中如此写道。原来这位谢老师真是很牛啊!无怪乎,他的课给了学生无尽的期待。

教学研究的“真投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他认为:作为一个做学者,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只有在不断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谢志礼教授正是这样的人。

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今天;伪科学、伪理论肆虐,精神垃圾遍地的今天;心无旁骛、倾心于教学研究者,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谢志礼教授30年来则是不仅时时处处以学生需要为第一需要、教学需要为第一需要,而且时时处处注重科研为教学服务,用谢志礼教授自己的话说就是“无助于教学的学问不做”, 这种科学研究的“真投入”,不禁令人心生敬佩。

求索、创新,实质上是一种探险。在这场写作理论领域的探险中,谢志礼教授实至名归。在国内写作学界,谢志礼教授被誉为“智能写作理论体系”的首创者、写作学领域的一匹黑马。

1998年《写作思维训练学》一书的出版在沉寂的写作学领域激起了千层浪。它是“一本别具特色的B a型教材”、“ 最适合大学写作课教学”的教材、“《写作思维训练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写作思维训练学》可说是一本上乘教材。书中的理论阐述,启人深思,催人创造。理论使人气象高旷,目光远大”,专家对他提出的理论建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2000年此书获“华北地区优秀图书奖”,2001年通过国家级鉴定。此后,专著《当代新闻写作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专著《高师写作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相继出版,标志着谢志礼“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为了使“写作思维”理论体系更具指导性,谢志礼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他看来,课堂就是他的舞台,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形式,他都想都敢尝试。早在90年代,他就开始尝试运用“微格教学系统”进行写作训练实验。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他撰写了《写作训练音像教程》,并制作了与理论配套的训练教学录像带1800余分钟,并作为经典教材先后在我省的一些重点中学推广使用,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在1997年山西师大首届教学质量评估中,他所讲授的写作课,被评为全校六门优秀课程之一,他的讲义被评为全校优秀讲义;1996年,他的教改成果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他与“流芳在线网”合作开创全国首家写作网络教学平台,完善了学生的写作训练和指导体系。

在平日的教学里,他的课件更是新颖动人,格外醒目。文字与插图安排得贴切生动,每张幻灯片上的内容都是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而且是教案“不惮千遍改”,与最新的时代动态保持一致。谢志礼主讲的《写作学》入选我校“精品课程”之一就是最好的例证。

学生心中的“真老师”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真”让他高高挺立于学子们心中,每堂课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有谁曾想到这一节两小时的课堂是他辛苦半个月备课的结果,那成捆的讲义,见证着他讲台背后付出的心血。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讲课,本来是多么轻松的事,可他不得不认真,因为他心里装着学生。”这也是他真正能把写作理论课讲得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生动而不生硬的秘诀所在。

先爱人再育人,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只有把教师的责任感渗透到学生心中,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谢志礼对学生付出了“真爱”, 他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学生生活,怀着真情走近学生心灵,把教师的角色内涵扩展到“朋友”和“父亲”。谢志礼教授经常把教材送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最多一次,一个班送了18本;用教过自己儿子的方法和资料教他的学生们……学生被他的纯朴善良深深打动。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淡忘了他不标准的普通话,随意的着装,而清楚地记着他的“真”。他总是在讲真课,说真话,用行动诠释一个真性情的老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