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棍

牛郎棍

中文名称 牛郎棍
分类 武器
目录导航

棍术简介

特点

牛郎棍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它是集刀、枪、剑、戟、鞭等击法为一体。其套路招势严密,刚劲有力,节奏分明,连贯通达,灵活多变,以快、奇、巧制胜。其主要棍法有:挑、劈、架、戳、扫、格、撩、攉、点、刺、绞、剁、舞、压、拧、拨等。手型有半握拳、掌、勾;以弓、马、仆、虚、歇、并、丁、叉为主要步型;以进、退、偷、盖、寸、跟、挪、垫为主要步法;以闪、转、腾、窜、缩为主要身法;以点穴、击要害为先导。提倡以意领气,以气发力,以静制动,天人合一,是一套修性养神,技击壮体之高效内家棍法。

套路

其主要套路有:“十字鞭”、“田字鞭”、“双折鞭”、“单折鞭”、“长蛇鞭”、“龙虎斗鞭”等诸套路。上述套路原最后一字都称“棍”,后因其“棍”字与“牛郎棍”总称易混淆,加之棍法中不少招法与鞭的招法相似,所以,先师们便将“牛郎棍”中诸套路的“棍”字,改为“鞭”字,而总称为“牛郎棍”。

棍术由来

起因

相传,“牛郎棍”为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后化名)所创。
于七,名于乐吾,号孟熹(1609~1702),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村人。明末科考得中武解元。明亡后,于清顺治五年,在钜齿牙山领导农民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占据了整个胶东半岛。顺治十八年,清廷派三大帅统领重兵,将方圆百里的钜齿牙山团团围住,双方激战数月,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于七在师父的帮助下,突出重围,身负重伤逃至宁海州西南乡留格庄村(现山东省牟平县埠西头乡留格庄村),被早起习武的青年萧思德救回家中。思德之父萧文和,乃本村族长,为人仗义正直,又善医术,是乡里有名的济人之士,经其精心调冶,于七得以康复,化名“燕飞”,隐身于萧家长达年余。后去崂山华严寺出家为僧。

报恩

于七在萧家期间,见萧公阖家人忠厚善良,又有救命之恩,便将自己身世如实相告。萧公对于七之举早有所闻,便以雇用的“看牛倌”为名,将于七隐身于家中,并让儿子思德辍学帮助于他。他们二人以看牛为业,早起晚归,很少与村民们相见,躲过一次次清廷的缉捕。

功成名就,代代相传

于七见朝夕相处的思德聪慧机灵,胆识过人,又有扎实的武功基础,甚是喜爱,便收为徒。不仅将拳脚功夫传授于思德,而且把自己平生所习之刀、枪、剑、戟、鞭等器械招法,融于一放牛用之短棍上,精心授于思德。思德在于七的精心培育下,不负师望,刻苦练功。不但拳脚功夫不凡,更把一根放牛棍练的出神入化,力度强、攻击目标准确,且百击无误,为后来的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打下了坚实基础。后人为纪念先师,将师传之拳脚功夫取名为“徒手靠”(后称牛郎拳),师传之棍法定名为“牛郎棍”。后随实战需要,历代先师们在牛郎拳与牛郎棍的基础上,又精心研编了多套拳、棍法及“南斗六星刀”(简称南斗刀)“北斗七星剑”(简称北斗剑)、“养神功”,暗器有“铁砂”等器械和功法,逐渐形成了以拳为本、以棍见长的一个武术流派,统称“牛郎门”。

武术传承

三百余年来,因受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牛郎门”功夫功法从不外传,一直作为萧氏家族的护族秘技,鲜为人知。
1983年,国家体委重视并开展了传统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将“牛郎门”列为重点挖掘整理项目之一,第十三代掌门萧明魁,打破族规门律,将“牛郎棍”等功法资料献于国家,并公开向社会传授和推广。到目前为止,不仅国内习者众多,并传入美国、日本、荷兰、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因牛郎棍不但棍法结构严密,招奇实用,虚实相生,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男女老幼皆可学练,便于普及和推广。而且器械制做简单,携带方便,长期练习,可达到一械多用,融会贯通之效果,实为防身健体之宝。因此,深受众人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

[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