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军

凌志军

中文名 凌志军
主要荣誉 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出生地 上海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在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和畅销书作家。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3年的《变化》被中国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代表作品

1.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凌志军2.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3.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4.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5.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6.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凌志军凌志军

人生经历

凌志军本是个理科胚子,自幼崇尚技术,轻视文史。家境不错的他,原本有希望循着他哥哥的轨迹,搞化学实验,做火箭模型,进而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是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梦想”。

在他小学毕业那年,文革来了。他被抛入时代的洪流,先在农村做电工,后来参军,练习刺杀练习投手榴弹,心有不甘的他,晚上蒙在被子里打手电学习数理化和英语,直到有一天被连队首长发现。首长批评他不安心保卫祖国,还想到外国去,于是他“悬崖勒马”,埋头训练。

凌志军的父亲凌建华,原名林烈辉。凌建华出身于广东的旧式农家,却又向往新生活。1941年,17岁的他离家出走,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后,曾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人民日报》记者、评论员、总编室副主任、科教部主任、编委。正是父亲与《人民日报》的关系,让凌志军幸运地从千百万埋头训练者中被挑了出来,改行写新闻,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一路“写”回北京——要知道,那时的他只有小学学历。

“(父亲)一生本分,听党指挥,而将个性收敛,把思想压在内心深处。”凌志军在童年还总能听见父亲朗朗的笑

凌志军声,但后来,他发现父亲开始双眉紧锁,终日沉默寡言。1978年凌志军被调回北京,分离十载的父子重聚,也没能让凌建华挂上笑容。1985年,父亲终因肝癌去世,他去父亲的办公室收拾遗物时才发现,那里最厚重的一叠稿纸居然都是他的检讨,其中一份竟是18年前写的,题目是《我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罪行》。

“有了这些经历,不免品格复杂,头脑中形成了否定一切的习惯,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不能与流行的政治思想雷同。”凌志军越是思念父亲,就越不愿像他那样无奈地生活。

1983年,没有上过大学的凌志军,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3年,他系统研究了费孝通、杨藻、梁厚甫、李普曼等人的作品。威廉·曼彻斯特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当他第一次读到《光荣与梦想》时,曾感慨“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十多年后的1998年,他与马立诚合作,写了一本《交锋》,这让很多中国人感叹,“原来中国的历史可以这样写。”

这本被视作“有极大官方背景、向极左势力发起全面反击”的书,引发的反响和反击也“极大”,以至于已经离开政治局委员位置多年的万里也到处询问《交锋》的作者,“要见见面,鼓励一下”。

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对其中一个作者说,“一个声音不是民主国家的局面,掌握思想领域的人应该提倡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交锋怎么行?改革哪有不交锋的?……只喊毛主席万岁,没有交锋,就没有进步。”

1984年8月,《交锋》引发的官司也以被告马立诚、凌志军、今日中国出版社的获胜告终,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院判决的方式进行思想斗争。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8日发表报道,题为《“万言书”作者不敌〈交锋〉》,称改革派的获胜是时代潮流的力量,世易时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