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名士文化论

越中名士文化论

开本 16
书名 越中名士文化论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089102、7010089108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越中名士文化论
  作 者:陈望衡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1日
  ISBN: 9787010089102
  开本: 16开
  定价: 37.00元
  

内容简介

  《越中名士文化论》内容简介:这是深入的规律探寻: 地灵人杰, 根深叶茂, 时势造英雄,中外 人才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在古越有它特殊的体现。《越中名士文化论》纵论古今,阐述越地如何灵,根如何深,时势如何 际会风云。《越中名士文化论》深入探讨越中名士的山水因缘、社会因缘、时代因缘,试图寻找出越中名士辈出的机制。名士文化,实质是人才文化,而人才永远是国运之系。《越中名士文化论》虽然阐释的是越中名士文化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远超出论题本身的。
  毛泽东诗云:“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 氤氲人诗囊。”以绍兴为中心的古越地自古至今,涌现出不少名士,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绚丽的景观。《越中名士文化论》对这一文化现象做了初步的有深度的考察。
  这是辉煌的名士巡礼: 大禹的情怀, 勾践的沉雄、 范蠡的智慧、 嵇康的气节、 谢安的儒雅、羲之的风流、 朱熹的气象、陈亮的耿介、 陆游的 诗情、阳明的睿智、 徐渭的颠狂、 张岱的清隽、 秋瑾的慷慨、鲁迅的正气……一一扑面而来。
  这是精辟的理论概括:天下情怀、忧忡为国、 圣贤传统、胆剑精神——越中名士的精神谱系;会通创造、 实学一脉、 异端 流风、诗情浪漫——越中名士的学术传统。

作者简介

  陈望衡,籍贯湖南, 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博士。 绍兴文理学院特聘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亚洲艺术学会副主席,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代表作为 《中国古典美学史》、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 《当代美学原理》、 《 环境美学》、《审美理论学引导》等,有山水散文集。《妩媚山水》,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的主要有《chinese Bronzes FerociousBeauty》。著作多次获省部级奖,其中,《环境美学》获中国高等学校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望衡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讲学访问,邀请讲学的单位主要有: 美国哈佛大学敦 巴顿 橡树园高级研究中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德国 特里尔大学、芬兰 约恩苏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日本京都近代美术馆、 韩国首尔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 《 联合早报》社、马来西亚 《 南洋商报》社等。
  美国 《世界日报》、新加坡 《 海峡时报》、《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星州日报》均发表过对陈望衡的专访。《世界日报》的报道称许陈为“中国美学界翘楚”。

图书目录

  序: 鉴湖越台名士乡
  第一章 越中名士的精神谱系
  一、天下情怀
  二、忧忡为国
  三、 圣贤传统
  四、胆剑精神
  第二章 越中名士的学士传统
  一、会通创造
  二、 实学一脉
  三、 异端 流风
  四、诗性浪漫
  第三章 越中名士的山水因缘
  一、 风水宝地
  二、华夏祖庙
  三、文化汇萃
  四、艺美 渊薮
  第四章 越中名士的社会因缘
  一、教育为本
  二、文化移民
  三、家族 恩泽
  四、师友相携
  第五章 越中名士的时代因缘
  一、救亡之际
  二、变革之时
  三、革命之秋
  四、 升平之世
  结语:江山代有 才人出,稽山鉴水谱新章
  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越中名士文化论》:越文化研究丛书

文摘

越中名士多慷慨悲歌之士,悲歌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谈到越的爱国主义传统,不能不首先谈越王勾践,越王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杰出的国君。关于他的祖先,各种文献典籍几乎一致地说,勾践是禹的苗裔。越国与吴国争霸的事业,不仅是东周时期最让人惊心动魂的一段历史,而且也称得上是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寓教训最多的一段历史。
越国与吴国争霸的原因,与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的大背景分不开。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威不再,徒有天子空名。虽然他名为天下共主,实际上他只能管辖京畿附近一二百里的土地。而作为臣下的各诸侯国,各自的发展不平衡,军事力量强的诸侯国虽然尚不敢也还不能取周王室而代之,却希望成为诸多诸侯国的头领,也就是称霸。它们之间的争战不仅迫使对方进贡,而且攻城掠地,甚至径直将对方灭掉,以归入自己版图。周武王分封时,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七十多个,而从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诸侯国互相兼并,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大地上只剩下七个诸侯国了。越与吴是近邻,自然势如水火。吴国谋臣伍子胥说:“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伍子胥说的是实情。当然,对于国君来说,他们最为看重的是霸主地位,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国之兴亡,直接涉及他们的祖宗观念和家园观念,国家在他们心目中,不只是政权,还是家园,是故土,是祖宗陵寝所在地。国家如若灭亡了,遭难最大的还是老百姓,他们或是被杀掉,或是被迫送到敌国去做奴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事语》就载有吴伐越时俘虏了大批的越国百姓送往吴国做奴隶的情况。所以,在国与国的关系上,百姓无疑是坚定地站在本国国君立场上的。

序言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的过程中,既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又形成了主要因地域差异所造成的地域文化。
谈地域文化,必须做三个区分:文化核心区、文化基本区、文化边界区。文化核心区是文化发源地,也是此文化最为集中的区域;文化基本区是此文化相对比较稳定的区域;文化边界区是此文化影响曾达到过但比较弱的区域。
文化核心区当然是最重要的,因此,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文化核心区。我们现在说的地域文化,其名多取自周代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早在秦统一中国时就陆续消亡了,因此,这种国名实际上只是一个历史名词。显然,楚文化、越文化、吴文化都不等于楚国的文化、越国的文化、吴国的文化。不过,也毋庸置疑,以周代诸侯国取名的地域文化与原诸侯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原诸侯国所创造的文化是该地域文化之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