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设立地理专业。
1957年,建立地理系。
2001年7月,正式更名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016年,获批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1]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5个系、4个本科专业。[1]
系:地理系、旅游系、地理信息系、遥感科学与技术系、环境系
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师范)、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1]
成人教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
2017年,学院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数学学科群,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首批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第4轮)中,地理学评估结果为B+(在全国位于前10%-20%之间)。[1]
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地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测绘工程、旅游管理、环境工程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
国家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城市环境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
国家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2007年)
国家教学团队:地理学教学团队(2008年)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地理学教学团队(2007年)[1]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博士论文曾获国家百篇优博提名奖,在读博士生研究成果被SCIENCELETTER报道。[1]
2008年,学院“地理学实验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培养各级各类人才7000余人。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编教师97人,其中北京市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64人,正副教授7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水文学水文信息学联合主席、“万人计划”、“国家杰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学者等;13位中青年教师入选“北京卓青计划”、“北京长城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位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空间局、国际水协会、国家减灾委等学术组织及科学计划中担任专家。[1]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宫辉力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宫辉力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杨振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张爱武
长城学者:张爱武
北京学者:宫辉力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张爱武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张静[2][3]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航天局、美国地质勘探局、俄罗斯工程院等合作;2005年以来,主持中国科技部与ESA在遥感领域的最大合作项目—“龙计划”的课题,承办ESA与科技部的“陆地遥感培训”。[1]
2009年,学院ImageInfo软件被UNESCO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管理部选用,做为其开展全球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教育培训平台软件。[1]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2013年以来,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ITC、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合作,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2014年以来,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入选北京市外培计划;已有51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中国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1]
2009年、2017年,学院两次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1]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救灾应急工作中,学院完成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遥感中心交付的遥感灾情监测任务,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生态过程分中心、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对地观测遥感成像分中心、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等9个地学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0年)
国家级专业团队:地理信息系统团队(2008年)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城市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2003年)、教育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
民政部重点实验室:灾害评估与风险防范民政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与GIS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1]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近5年,学院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6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1]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
基于GIS的中国城市坐标框架模型及其位置应用服务研究 | 张晶 |
区域地面沉降预测与监控方法研究 | 宫辉力 |
面向移动位置服务的多尺度空间数据组织及自适应可视化 | 王艳慧 |
主被动微波数据联合反演土壤水分研究 | 钟若飞 |
GIS和RS支持下的内陆平原淡水湿地水文生态模型研究 | 周德民 |
基于Contourlet域隐马尔科夫模型的SAR图像滤波与融合研究 | 邓磊 |
基性与酸性熔岩中远离平衡岩相结构的成因 | 刘永顺 |
不同尺度下水土界面过程对景观中磷运移的影响 | 王晓燕 |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 申玉铭 |
建立高分辨率泥石流沉积环境序列的方法研究 | 魏明建 |
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行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耦合分析 | 徐建英 |
非点源污染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尺度依赖性研究 | 王晓燕 |
城市湿地再生水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郭逍宇 |
InSAR支持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震滑坡空间预测研究 | 胡德勇 |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下双层包气带水分运移机制研究 | 张静 |
第五届ICTP区域气候模型理论及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 张静 |
西南喀斯特地区临界带的风化侵蚀与碳循环 | 季宏兵 |
中国城市体系的网络结构绩效研究 | 王茂军 |
张家口市坝上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 马礼 |
普林尼空降浮岩气孔三维结构特征及其对喷发行为的启示 | 聂保锋 |
快速构建大范围三维地形场景的技术研究 | 曹巍 |
基于城市安全环境评价的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优化配置研究:以北京为例 | 李业锦 |
土壤中铜镉对植物急性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研究 | 王学东 |
青藏高原西北部卡拉库里冰川末梢湖记录的全新世冰川活动及西风变迁 | 刘兴起 |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和农业耦合建模研究 | 张静 |
北京地区地面沉降三维形变及演化机理研究 | 宫辉力 |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被生态-水文多尺度耦合作用 | 周德民 |
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动静载荷演化诱发地面沉降机理研究 | 宫辉力 |
水位变化下水库消落带湿地植被演替的遥感探测 | 宫兆宁 |
基于Bayer真彩色数字航片的房屋倒塌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 段福洲 |
转型期北京市郊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机理研究——基于企业区位决策分异的视角 | 蔺雪芹 |
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的特征、机理及区域影响研究-以京津大都市区为例 | 卢明华 |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产生地下水净补给的年降水量阈值研究 | 潘云 |
北京农村空间商品化格局与环境资源利用关联性研究 | 王鹏飞 |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工程的长效机制研究 | 徐建英 |
流域不同尺度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配置研究 | 王晓燕 |
变化环境下基于双层包气带水分运移机制的流域植被-水文双向耦合模型研究 | 张静 |
植物去除大气颗粒物的机理及空气净化作用 | 王蕾 |
北京应急水源地含水层系统释水系数估算研究 | 朱琳 |
动静载荷作用下基于压缩感知域InSAR时间序列分析监测京津高铁沿线地面沉降 | 陈蜜 |
多/高光谱遥感结合的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分类研究 | 孙永华 |
基于时序InSAR的北京地区地面沉降对地下水开采的响应机理研究 | 张有全 |
河北安固里淖记录的华北地区MIS3阶段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 | 刘兴起 |
基于结构特征的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外方位元素在线标定方法研究 | 钟若飞 |
对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的量化分析--以清代北京双核多中心结构模式为例 | 赵寰熹 |
面向位置服务的道路网增量更新信息的多尺度传递与融合 | 王艳慧 |
永定河全新世以来古洪水初步研究 | 王均平 |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羌塘高原令戈错水位变化与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 潘宝林 |
长白山天池火山系统中岩浆演化的非线性动力过程研究 | 刘永顺 |
基于无人飞行器倾斜影像特征信息提取的滑坡三维建模与危险性评价 | 胡卓玮 |
中国主要城市创新职能结构与空间优化研究 | 吕拉昌 |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机理及调控研究 | 申玉铭 |
现代泥石流扇型地堆积不同沉积亚相的释光本底研究 | 魏明建 |
基于时序InSAR技术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时空预测研究 | 柯樱海 |
地下水流场稳定区动静载荷差异模式下地面沉降响应机理 | 陈蓓蓓 |
民族村落旅游地声景变迁的特征及机制研究 | 刘爱利 |
转型期矿业遗产社区的社会网络演替及其遗产决策研究——以浙江矾山为例 | 戴湘毅 |
气候模拟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量化研究 | 张静 |
湖泊现生自生碳酸盐二元同位素Δ47与温度定量关系的现代过程研究 | 刘兴起 |
植物叶面微观结构与化学对其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 王蕾 |
斜模高光谱成像超分辨率重建机理研究 | 张爱武 |
中国跨国城市网络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 | 王茂军 |
青藏高原巴松措年纹层记录的200年以来气候环境演化 | 王永波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HJ-1A/B和MODIS数据)30米空间分辨率日地表反照率的反演方法研究 | 高博 |
流域不透水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以温榆河沙河闸以上流域为例 | 胡珊珊 |
冀西北地区前寒武纪赞岐岩类岩石的识别及其成因和构造控制研究 | 刘永顺 |
云南地区构造变形的GPS测量和中新世以来古地磁研究 | 杨振宇 |
多尺度转换的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被生态-水文耦合模型研究 | 周德民 |
地表载荷作用下MTINSAR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及时空多尺度演化规律挖掘 | 余洁 |
基于精细地表信息建模的城市微地貌雨洪模拟研究 | 王涛 |
基于三维建模与天空视域系数的城市地表辐射和能量收支参数化 | 胡德勇 |
结合空间信息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研究 | 时晨 |
(注:以上内容来源[4])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
基于GIS的中国城市坐标框架模型及其位置应用服务研究 | 张晶 |
区域地面沉降预测与监控方法研究 | 宫辉力 |
面向移动位置服务的多尺度空间数据组织及自适应可视化 | 王艳慧 |
主被动微波数据联合反演土壤水分研究 | 钟若飞 |
GIS和RS支持下的内陆平原淡水湿地水文生态模型研究 | 周德民 |
基于Contourlet域隐马尔科夫模型的SAR图像滤波与融合研究 | 邓磊 |
基性与酸性熔岩中远离平衡岩相结构的成因 | 刘永顺 |
不同尺度下水土界面过程对景观中磷运移的影响 | 王晓燕 |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 申玉铭 |
建立高分辨率泥石流沉积环境序列的方法研究 | 魏明建 |
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行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耦合分析 | 徐建英 |
非点源污染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尺度依赖性研究 | 王晓燕 |
城市湿地再生水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郭逍宇 |
InSAR支持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震滑坡空间预测研究 | 胡德勇 |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下双层包气带水分运移机制研究 | 张静 |
第五届ICTP区域气候模型理论及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 张静 |
西南喀斯特地区临界带的风化侵蚀与碳循环 | 季宏兵 |
中国城市体系的网络结构绩效研究 | 王茂军 |
张家口市坝上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 马礼 |
普林尼空降浮岩气孔三维结构特征及其对喷发行为的启示 | 聂保锋 |
快速构建大范围三维地形场景的技术研究 | 曹巍 |
基于城市安全环境评价的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优化配置研究:以北京为例 | 李业锦 |
土壤中铜镉对植物急性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研究 | 王学东 |
青藏高原西北部卡拉库里冰川末梢湖记录的全新世冰川活动及西风变迁 | 刘兴起 |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和农业耦合建模研究 | 张静 |
北京地区地面沉降三维形变及演化机理研究 | 宫辉力 |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被生态-水文多尺度耦合作用 | 周德民 |
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动静载荷演化诱发地面沉降机理研究 | 宫辉力 |
水位变化下水库消落带湿地植被演替的遥感探测 | 宫兆宁 |
基于Bayer真彩色数字航片的房屋倒塌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 段福洲 |
转型期北京市郊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机理研究——基于企业区位决策分异的视角 | 蔺雪芹 |
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的特征、机理及区域影响研究-以京津大都市区为例 | 卢明华 |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产生地下水净补给的年降水量阈值研究 | 潘云 |
北京农村空间商品化格局与环境资源利用关联性研究 | 王鹏飞 |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工程的长效机制研究 | 徐建英 |
流域不同尺度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配置研究 | 王晓燕 |
变化环境下基于双层包气带水分运移机制的流域植被-水文双向耦合模型研究 | 张静 |
植物去除大气颗粒物的机理及空气净化作用 | 王蕾 |
北京应急水源地含水层系统释水系数估算研究 | 朱琳 |
动静载荷作用下基于压缩感知域InSAR时间序列分析监测京津高铁沿线地面沉降 | 陈蜜 |
多/高光谱遥感结合的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分类研究 | 孙永华 |
基于时序InSAR的北京地区地面沉降对地下水开采的响应机理研究 | 张有全 |
河北安固里淖记录的华北地区MIS3阶段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 | 刘兴起 |
基于结构特征的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外方位元素在线标定方法研究 | 钟若飞 |
对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的量化分析--以清代北京双核多中心结构模式为例 | 赵寰熹 |
面向位置服务的道路网增量更新信息的多尺度传递与融合 | 王艳慧 |
永定河全新世以来古洪水初步研究 | 王均平 |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羌塘高原令戈错水位变化与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 潘宝林 |
长白山天池火山系统中岩浆演化的非线性动力过程研究 | 刘永顺 |
基于无人飞行器倾斜影像特征信息提取的滑坡三维建模与危险性评价 | 胡卓玮 |
中国主要城市创新职能结构与空间优化研究 | 吕拉昌 |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机理及调控研究 | 申玉铭 |
现代泥石流扇型地堆积不同沉积亚相的释光本底研究 | 魏明建 |
基于时序InSAR技术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时空预测研究 | 柯樱海 |
地下水流场稳定区动静载荷差异模式下地面沉降响应机理 | 陈蓓蓓 |
民族村落旅游地声景变迁的特征及机制研究 | 刘爱利 |
转型期矿业遗产社区的社会网络演替及其遗产决策研究——以浙江矾山为例 | 戴湘毅 |
气候模拟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量化研究 | 张静 |
湖泊现生自生碳酸盐二元同位素Δ47与温度定量关系的现代过程研究 | 刘兴起 |
植物叶面微观结构与化学对其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 王蕾 |
斜模高光谱成像超分辨率重建机理研究 | 张爱武 |
中国跨国城市网络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 | 王茂军 |
青藏高原巴松措年纹层记录的200年以来气候环境演化 | 王永波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HJ-1A/B和MODIS数据)30米空间分辨率日地表反照率的反演方法研究 | 高博 |
流域不透水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以温榆河沙河闸以上流域为例 | 胡珊珊 |
冀西北地区前寒武纪赞岐岩类岩石的识别及其成因和构造控制研究 | 刘永顺 |
云南地区构造变形的GPS测量和中新世以来古地磁研究 | 杨振宇 |
多尺度转换的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被生态-水文耦合模型研究 | 周德民 |
地表载荷作用下MTINSAR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及时空多尺度演化规律挖掘 | 余洁 |
基于精细地表信息建模的城市微地貌雨洪模拟研究 | 王涛 |
基于三维建模与天空视域系数的城市地表辐射和能量收支参数化 | 胡德勇 |
结合空间信息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研究 | 时晨 |
学院有COT中西文化交流社等学生社团。[5]
学院开展过狼人杀大赛、主持人大赛、宿舍风采大赛、辩论队表演赛、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