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于2015年7月由原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名而来。其前身为1954年建校之初成立的“政治教研组”,历经了“马列主义教研组”、“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部”、“德育教研室”、“经济与政治法律系”、“马列主义教研部(经济政法学院)”、“政治与社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发展阶段。
学院现承担着全校本专科、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任务,负责本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硕士研究生和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院确立并始终遵循“尊重教育、学生为本”的理念,恪守“崇德、尚美、博学、笃志”的院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生长平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
学院办学层次较为完整,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学院现有一个师范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授权方向,同时招收学科教学(思政)在职教育硕士。有一个“十二五”市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一个市级调研平台(市文明创建调查测评中心);两个市级培训基地(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市微型企业培训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涵盖面广、教学科研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6人;拥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25人,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7人;其中兼职博导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宣传文化首批“五个一批”人才1人,第九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1人,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3人,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
学院教师躬行师道,学风严谨,乐于奉献,教学科研成果优异。先后有6名教师被评为学校“师德标兵”,9名教师被评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12名教师获学校教学优秀奖,3名教师分别获市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3名教师在国家和市“精彩一课”中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学校“巾帼标兵”称号,2名教师成为首批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对象。
学院积极推进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群市级教学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校级精品课程,“法学概论”为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院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德育导师、专业导师、技能导师、读书导师、生涯导师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学生师范生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集体、个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近80项。其中,获国家级优秀班集体1个,市级优秀班集体10余个,市级文明寝室20余个;挂靠学院的邓小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团支部于2010年获“重庆市十佳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挂靠学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连续三年摘得“五星级社团”桂冠;学生团队先后共7次获得市级、校级辩论赛冠军;学院组建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连续数年获评重庆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学院连续三年学生就业率、签约率达到98.5%以上,位列全校各专业第一名;研究生报考、上线、考取人数持续上升,2016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48.31%,列居全校第一。2009级李露同学入围“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提名人选、入选“2009年感动十大人物”、入围“中国十大孝子”候选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