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灌木状草本或为小灌木状。主根粗大,木质,垂直,常扭曲,有纤维状的根皮;根状茎粗壮,木质,直径可达3-5厘米,有营养枝。茎多数,丛生,高30-60厘米,稍纤细,自基部分枝;茎、枝幼时被短绒毛,后渐脱落。叶面绿色无毛,背面被白色绒毛,基生叶卵形或宽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花期凋谢;茎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卵形,长2-4厘米,宽1.5-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枚,裂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1.5厘米,再次羽状全裂,每侧具小裂片2-5枚,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长3-6(-8)毫米,宽0.3-1毫米,先端钝,有小尖头,边反卷,叶柄长0.5-1.3厘米;上部叶羽状全裂,裂片2-4枚;苞片叶3裂或不分裂,线形。
头状花序卵球形或卵状钟形,直径2.5-3.5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略下倾,在分枝上密集或略稀疏,常排成短总状花序或为穗状花序,稀少单生于小枝的叶腋内,在茎上通常组成略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外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被灰白色短绒毛,边缘狭膜质,中、内层总苞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边缘宽膜质至全膜质,背面毛少至无毛;雌花10-15朵,花冠狭管状,背面有疏腺点,檐部具2-3(-4)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20-25朵,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或有短尖头,花柱略比花冠管长,先端2叉,叉端斜叉开或略外弯,有时中央数朵花不孕育,花柱亦缩短。瘦果卵圆形。花果期7-10月。[2]
山蒿为石生旱生植物,广泛生长于草原与荒漠草原带的低山丘陵,也是山地地半灌木植被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喜生于向阳的岩石裸露的陡坡上。常见伴生成分有万年蒿、冷蒿、阿尔泰狗哇花、糙隐子草等。在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系列中,山蒿群落处于山地森林灌丛带的下部,占据山地阳坡,与西伯利亚杏、大果榆草原化灌丛相结合。在荒漠草原带的剥蚀残丘上,山蒿常与戈壁针茅或石生针茅组成群落,并且它呈馒头状小片分布于残丘顶部。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等省区;蒙古也有分布。[2]
山蒿多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萌发,生长较缓慢,7月上,中旬现蕾,8月开始开花,疏散的圆锥状花序一直可开放到9月上,中旬,首批开放的花则在此时进入果期,果期一直可延至10月上旬,很快枯萎,进入休眠期。
山蒿为轴根型植物,土根粗壮而扭曲,一般直径为3–3.5厘米,在石质较少的土壤中生长时,根颈和主根上半部直径可达l0厘米。根系集中在表土层下50厘米以内,侧根发达,多数斜向生长。根颈可生出侧根和不定根,借以增强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山蒿由于气候干燥,其个体的高度与分枝密度远不及东部地区。
山蒿利用岩石缝隙仅有的凝结水,仍然可以生长发育很好,分枝繁多,丛径可达25-60厘米,丛间其他植物非常稀疏且分布不均,盖度只有20-30%,
饲用:山蒿的饲用品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生长旺季因含有挥发性物质,散发出强烈气味,故除骆驼外其他家畜很少采食,在饲草缺乏的年份里其饲用价值有所提高,除冬春季采食外,其他季节也少量采食,因而常把山蒿评价为劣等饲用植物或度荒牧草。山蒿属于氮碳型牧草,其营养比为1:4.6(现蕾期)。在具有山蒿的戈壁针茅草地上,鲜草产量为975–1050千克/公顷,其中山蒿占13.3%。
药用:山蒿的全草中国民间入药,有清热、消炎、祛湿、杀虫的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