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花雀麦(2)多年生草本,具短根状茎。秆高60-120厘米,具6-7节,节生柔毛。叶鞘闭合,密被倒生柔毛;叶舌长1-2毫米;叶片长20-40厘米,宽4-8毫米,上面生柔毛。
圆锥花序疏松开展,长20-30厘米,每节具2-4分枝;分枝细长孪生,粗糙,着生少数小穗,成熟时下垂;小穗疏生5-10枚小花,长(15-)20-25(-40)毫米,宽3-4毫米;颖窄披针形,顶端渐尖至具小尖头,第一颖长5-7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8-12毫米,具3脉;外稃窄披针形,长10-12(-15)毫米,每侧宽约1.2毫米,边缘膜质,具7脉,顶端渐尖,伸出长5-10毫米之直芒;内稃狭,短于外稃,脊具细纤毛;小穗轴节间长3-4毫米,着花疏松而外露;花药长2-3毫米。颖果长8-10毫米,贴生于稃内。花果期6-7月。
疏花雀麦生于海拔1800-3200(-4100)米的山坡、林缘、路旁、河边草地。
疏花雀麦属地面穿高大禾草,性喜温暖湿润,也较耐寒、抗早,有一定的耐阴能力,带生于麻砾(Quercusacutisstlma)、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林下。
在贵州,海拔在1000—2400m的山地,常与峨嵋蔷薇(Rosaomeiensis)、沙柳(Salixcheilo-Phila)等混生,成为牛羊良好的天然放牧地。在河滩上表现了较强的竞争力,可成为优势种形成单优种群落。喜在稍有粘性的微酸和中性土壤上生长。在高燥地、瘠地和盐性土壤上能完成生活周期,但生长势受到抑制。6—7月开花,9—10月果实成熟,种子有较强的自繁能力。
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玉树、互助、囊谦)。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疏花雀麦较易种植,春秋播种均可,以秋播为宜,秋播期以掌握到幼苗在越冬前达到分蘖期为宜,这有利于越冬,为获高产,播种时应重施基肥。苗期生长缓慢,注意中耕除草。到孕穗期,株高30—40cm时,即可刈割或放牧。每次利用以后,即施追肥,以提高产量和改善饲草品质。种子到蜡熟期即可采收。
疏花雀麦植株高大,叶量较多。种子成熟期株高162cm,叶层高度140cm,叶片13,叶长33cm。叶宽0.7cm,茎、叶、穗比为41.6:41.6:16.6。南方每年可刈割3一4次,鲜草产量30t/ha。其化学成分和能值含量及粗蛋白质消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