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暮鸟语

迟暮鸟语

丛书 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作者 (美)凯特·威廉
译者 李克勤
外文名 WhereLatetheSweetBirdsSang
开本 16
出版时间 2007-04
ISBN 9787536462052
类别 科幻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地球环境渐渐恶化,最后演化成为前所未有的灾难。政府垮台,经济崩溃,最可怕的是,人类逐步丧失了繁殖能力。  种族的灭亡迫在眉睫。一小群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制订了克隆计划,这是延续种族的最后希望。他们成功了。  但是,克隆产品却不完全符合预期。他们具备前人没有的许多天赋,从种种迹象上看,他们似乎是远超于前人的“新人类”。他们自己也这么想。  但是,新人类的未来却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作者介绍

  凯特·威廉(1928~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科幻小说多次摘取各类奖项,其中包括《规划者》(1968年星云奖最佳短篇)、《坠入天空的女孩》(1986年星云奖最佳短中篇),以及广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永远的安娜》(1987年星云奖最佳短篇)等。获1977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奖的《迟暮鸟语》为其长篇代表作。

目录

  第一部 迟暮鸟语  第二部 谢南多亚河  第三部 旋转世界的静止点  尾 声

相关主题

个人主义  对个性的追求一直是西方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在这一主题背后的则是个人主义这个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会同样被当作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即使那个世界与1984截然不同、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权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为美丽新世界中没有个性的容身之地。  《迟暮鸟语》基本上也可以归属于《美丽新世界》这样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中。从故事上说,《迟暮鸟语》相当于《美丽新世界》的前传。本书中最主要的技术构想是克隆人,并且随着故事的进展,最初接近普通人水平的克隆人逐渐繁衍为技术上成熟而智力上退化的批量型克隆人,如果不是作者及时给这些白痴一个灭亡的下场,那么整个河谷必然会成为又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从作者写到的那句话——将来河谷会演变成少数精英统治大批白痴的社会——来看,作者自己对这一前景是有着明确意识的。  《迟暮鸟语》所持有的价值观也和《美丽新世界》相似,第二部的主人公莱莉和第三部的主人公马克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个人主义的耀眼光芒。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一词有着相当复杂的含义,它与我们日常所知的带有贬义的词汇全然不同。简单来说在西方的价值观体系里,“个人主义”代表着个人的自由、即不受他人限制的自由行事的权利,和伴随着自由而来的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即作为自由者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理解了这个词两方面的含义,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刻画出的马克这一人物形象。  事实上在《迟暮鸟语》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马克带领着一个小队去费城探险,但最终小队的其他成员由于不听从马克的劝阻遇难,马克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不知道这个情节是不是作者有意添加进去的,但至少在这个情节中,马克作为唯一一个发现危险的人,他感觉到他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其他人的安全,因此当其他人遇难之后,马克由于认为这是自己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产生自责。不过顺便一说,作者其实并没有深入描写这个情节,而且这一事件在此后也再没有了下文,感觉作者对此的处理比较奇怪,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为了强化马克的个人主义色彩而刻意做的添加。  无论如何,如果要给本书一个最简单的概括,那么最合适的莫过于“又一首歌颂个人主义的颂歌”了。城市化  《迟暮鸟语》描写的未来明显来源于作者对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担忧。书中的克隆人表面上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实际上却是城市人的负面特征经过合理放大之后的形象。害怕自然环境、缺乏求生技能、过分依赖机器、无法面对变化,这些与其说是克隆人的弱点,不如说根本就是现代城市人的缺陷。作者认为,如果任由这些缺陷存在并发展下去,最后的结局便只能是人类这个种族的灭绝;而唯一能够避免这一结局的方法则只有效仿马克,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去。  然而回归自然并不容易。城市化进程不是人类偶然踏上的歧路,它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环境变化等等——迫使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充分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则又要求人类集中在一起以同类型的、彼此间可替换的方式共同劳作,沿着这一条线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无法避免的,或者至少说,只要存在着对效率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便无法避免。  所以作者会在《迟暮鸟语》的尾声中写:马克带领他的人民进入的是一个无所谓时间的时代。无所谓时间便无所谓效率,只有放弃对效率的追求,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摆脱城市化进程的压力,进一步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追求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重建过去,或者费尽心机塑造未来。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未来,我是不大相信这样的未来能够长久存在下去的。我认为生存压力最终仍然会迫使马克的人民再次走上社会分工的道路,就如同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那样。  不过,无论这样的未来是否能够实现,至少它是人类未来的一种可能。或者说,又一个乌托邦。环境问题  《迟暮鸟语》的另一个来源是作者对环境问题持续恶化的担忧。环境问题和城市化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就是同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本书的背景: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出版于1962年;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局等等。所以作为一本获得1977年雨果奖的小说,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持有悲观的立场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我并不想因此而说什么“本书构想了一个环境极度恶化的未来,对现实有着强烈的警世意义”。如果科幻小说只能在这种最肤浅的层次上提供一点警示意味的话,那么科幻小说事实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况且在本书里环境问题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与其说作者是要以末世的论调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如说是为了给她所要描绘的人性搭建一个末世的舞台。环境问题在本书中只是一个背景、一根引线,或者刻薄一点说,只是一个畅销因素而已。

比较或延伸阅读

  我比较喜欢那种描绘文明末路的小说,比如《蛮荒海岸》、《华氏451》等等。在读《迟暮鸟语》第一部的时候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同样类型的小说,不过读到第二部就知道自己判断错了,本书更应该归类于《使女的故事》和《我们》这样借着末世的舞台着重刻画人性的小说。当然我并不是说哪一类比哪一类更加优秀——实际上这些能够迫使人去思考的小说都有着各自的优秀之处,排名是无意义的——我只是简单归一个类,方便进一步的阅读和比较罢了。  从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蛮荒海岸》更多一些。不管《迟暮鸟语》采用了怎样荒凉的背景,作者的笔调其实一直集中、也仅仅集中在对人性的关注上。正如后记所说,第一部是人性的失落;第二部是人性的复苏;第三部则是人性的回归。在这种类型的故事中常见的叙述手法就是营造一个明显违反人性的世界并在这世界中放入一个因种种原因而重新产生人性的人,然后藉由这个人性的回归者与反人性的世界之间的冲突表达出作品的主题。《迟暮鸟语》采用的也是这样一种手法,不过略显不足的是,作者构造的世界太过僵化,作为与人性对立的克隆人的意识的缺陷也太过显眼,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性与非人性之间冲突的激烈性和深刻性,整部作品的感染力也由此总有些欠缺的感觉。

书摘

  戴维最讨厌萨姆纳一大家子人围桌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当着他面议论他的事,就跟他不在场似的。  “他最近是不是肉吃得太少?瞧他瘦的。”   “你太惯他了,克里。要是不好好吃饭,一会儿不准他出去玩儿。还记得吗?你小时候也这样。”   “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壮得能用手斧砍倒一棵大树。可他,连从枯草丛里替自个儿辟出一条路都做不到。”   戴维会幻想自己变成一个隐形人,趁大人议论他的时候飘到他们头顶上,谁也瞧不见他。有人会问起他有没有找个小女朋友,不管答案是什么,他们都会开始叽叽喳喳交头接耳。而飘在高处的他则会拔出 激光枪,瞄准克拉伦斯①伯父。他特别讨厌这个伯父,因为他又胖,又秃,又有钱。克拉伦斯伯父总是把饼干浸在肉汤里,或者糖浆里——常常是加了黄油的浓稠糖浆,还要在里面搅啊搅的,搅成一盘子黏糊糊的东西,像婴儿拉的稀屎。  “他还是打算当个生物学家?他应该上医学院才是,以后进沃尔特的诊所。”   他会用激光枪瞄准克拉伦斯伯父,在他肚皮上转出一个漂漂亮亮的圆圈,仔细地旋掉那块皮肉。接下来,克拉伦斯伯父就会从那个洞里慢慢流失,淌得大家全身都是。  “戴维。”他吓了一跳,但马上就松了口气。“戴维,你出去吧,去跟其他孩子玩玩。”是他父亲平静的声音。父亲的意思其实是:针对戴维的讨论到此结束。这以后,他们的话题便会转到其他哪个小孩头上。  等戴维更大一些时,他渐渐记住了这一大家人的关系。记住了,但仍旧不明所以,只是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了这种复杂的亲戚关系。叔伯、姑婶、堂兄妹、二代堂兄妹、三代堂兄妹。这一家之外,还有其他有亲戚关系的家庭:因为婚姻,这个家庭又多了许多兄弟,许多姐妹,以及他们的父母。萨姆纳家,威斯顿家,奥格雷迪家,海涅曼家,梅耶家,卡佩克家,里佐家……全都住在流经这道肥沃山谷的同一条河边。  他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些节假日。萨姆纳家老宅的楼上变出了多少间卧室啊,还有那个孩子们住的大阁楼,四壁之内满满地摆着床垫、简易床,西边窗户上装了一个好大的通气扇。随便什么时候,总有大人来查看,生怕他们全体闷死在阁楼上。按理说,大孩子应该照看好小的,可他们干的好事却是一晚上接一晚上地讲鬼故事吓唬小孩子,讲来讲去,惊叫声总会惊动大人,于是罗恩伯父便会迈着沉重的步子拾级而上,阁楼上便会响起孩子们奔窜的脚步声、抑制不住的吃吃笑声、被捂住的惊叫声。最后,每个人总能再次找到一个铺位躺下。等罗恩伯父打开楼道灯,借着灯光查看屋内情况时,所有孩子似乎都在老实睡觉。他会在门口站一会儿,这才关上房门,关上灯,再次拖着沉重的脚步朝楼下走去,似乎完全听不到身后重新响起的嬉闹声。  可如果查房的是克劳迪亚婶婶,情况就完全两样了。一点脚步声都听不到,简直像个幽灵。前一分钟,阁楼上还枕头乱飞;有人哭叫;有人借着手电筒的亮光读书;几个男孩子用另一只手电照着玩牌;一群女孩子聚成一簇咬耳朵,如果这时有个大人突然出现在她们面前,女孩子们便会个个满面飞红,不知所措(由此可知,她们议论的准是最吸引人的小秘密)。就在这时,阁楼门会猛地打开,灯光一泻而入,射进满堂大乱的室内。灯光下挺立着的便是克劳迪亚婶婶。克劳迪亚婶婶很高,很瘦,鼻子很大。她会静静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一声不吭,让人望而生畏。每到这时,孩子们都会静悄悄溜回床上,在男孩女孩们老老实实躺到各自床上之前,她会一直站在那儿。之后,她会无声无息地关上房门。屋里的寂静持续着,持续着,离房门最近的孩子会屏住呼吸,竭力倾听,弄清门外有没有呼吸的声音。最后总会有几个勇敢分子壮起胆子,轻手轻脚将门打开一条窄缝。要是发现她真的走了,阁楼上的派对便会重新开始。

编辑推荐

凯特·威廉编著的《迟暮鸟语》是一本科幻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迟暮鸟语第二部谢南多亚河第三部旋转世界的静止点。分别讲述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末日即将来临,萨姆纳一大家族,凭借殷实丰厚的家底以及众多的人力资源,未雨绸缪,预先做出抵抗灾难的准备。在发现家族成员全都丧失生育能力的困境中,运用先进的克隆技术去繁衍后代。第二部分:克隆技术获得成功。但是,克隆产品却不完全符合预期。他们具备前人没有的许多天赋,从种种迹象上看,他们似乎是远超于前人的“新人类”。然而,新人类的未来却潜伏着可怕的危机。第三部分:则是人类意识的爆发,最后回归正途。出版该书能让国内科幻迷领略雨果奖获奖作品的独特魅力。

文摘

第一章
大卫最讨厌在萨姆纳的家庭晚餐桌上,大人们当着他的面讨论他,好似他不在场一样。
“他有吃肉吗?看上去好瘦啊!”
“你把他惯坏了,卡莉。如果他不好好吃饭的话,就不准他出去玩!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记得吗?”
“我在他那么大的时候,我已经强壮到可以用斧头砍树了。他现在这个样子,在树林里路都找不到吧。”
大卫总是幻想着自己能隐身,在他们议论他的时候,飘到他们头顶上。
从他的至高点,他可以用激光枪瞄准克拉伦斯叔叔。他最讨厌克拉伦斯叔叔了,因为他很胖、秃顶,而且非常有钱。克拉伦斯叔叔喜欢用饼干蘸肉汤吃,或者蘸糖浆,最常蘸的是糖浆加黄油。他会把糖浆和黄油放在盘子里搅啊搅啊,最后看上去就像婴儿的稀屎一样。
“他还想当个生物学家吗?他应该去上医学院,然后去沃尔特的诊所实习。”
他会用他的激光枪瞄准克拉伦斯叔叔,在他的肚子上挖个齐整的洞,然后割掉那块皮肉。这样克拉伦斯叔叔就会从那个洞里慢慢流失,淌得大家满身都是。
“大卫,为什么你不出去看看其他孩子们在玩什么呢?”父亲平静的声音传来。这句话潜藏的意思是说,针对大卫的讨论告一段落,他们会集体转向另外一个孩子。
大卫大些以后,搞懂了一大家子复杂的亲戚关系,不过他也只是记住了什么叫叔叔、婶婶、表(堂)兄妹、隔房表(堂)兄妹,等等。还有名义上的家族其他成员们——兄弟、姐妹和因为婚姻加入家庭的成员的父母们。萨姆纳家、威士顿家、奥格雷迪家、海涅曼家、迈耶家、恰佩克家,还有里佐家,全都住在流经这肥沃山谷的小河边。
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放假的时候。在萨姆纳家老房子的楼上有着很多的卧室,还有一间铺满床垫和小床的阁楼是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阁楼的西边窗户上装了一扇很大的通风扇。即使这样,也总有人上来查看孩子们是不是被闷死了。按理说,大孩子们应该照看小孩子,但是他们总是整晚整晚地讲鬼故事来吓小孩子。实际上,孩子们的声音会越来越吵直到大人们上来阻止。罗恩叔叔的脚步声很大,孩子们就在压低的笑声和尖叫声中慌忙地找到一张床躺好,当他打开那盏朦胧照着小阁楼的灯时,所有的孩子们看上去都睡着了。他会在门口作短暂停留,然后关上门和灯,重重地走下楼,好像听不见身后重现的欢笑声似的。
但是,如果上来的是克劳迪娅姑姑的话,就像是幽灵出现一样。上一秒枕头还到处乱飞,有人借着手电筒在看书,几个男孩子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在打牌,几个女孩子挤成一团在分享她们的小秘密—__女口果有成年人突然靠近她们,她们就会突然羞红了脸;下一秒门就被猛地打开,灯光突然照亮这一团混乱,克劳迪娅姑姑就已经站在那儿了。克劳迪娅姑姑身材瘦高,却有个很大的鼻子,她的皮肤好像永远都是老皮革那种棕褐色。她站在那儿,安静又可怕,孩子们静静地爬上床。她会一动不动,直到孩子们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床上。然后她会轻轻地关上门,阁楼里的寂静会一直持续,离门最近的孩子们会屏住呼吸偷听门外的动静。最后,会有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将门开一条缝,确定她是不是真的离开。如果是,派对又会重新开始。
假期的气味已经深深地印入了大卫的记忆中。这些气味普普通通的,倒没什么特别之处:水果蛋糕和火鸡的气味、彩蛋上的醋味、植物的气味、月桂蜡烛浓重的奶油香味。但是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七月四日国庆日聚会的烟花的火药味。这种气味浸入他们的头发和衣服里,在他们的手上停留一天又一天。他们的手也会因为摘采浆果而染成紫黑色,这样的颜色和气味是他童年时期难以磨灭的记忆。混杂在这种记忆中的是为了杀死寄生虫而洒的大量的硫磺粉的气味。
如果没有西莉亚,他的童年可算完美了。西莉亚是他的表妹,他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比大卫小一岁,是她所有堂表亲里面最漂亮的一个。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发誓长大后要结婚。但是,他们稍微大点后就知道了在他们的家庭里面,堂表亲是不能结婚的。从那之后,他们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他记不太清他们是怎么被告知的,他确定没有人这么说过,但是他们就是知道了。如果他们实在不能避开彼此,就一定会打架。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她把他从干草棚里推了下去,害他摔断了胳膊。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们在威士顿家大打一架,从农合一直打到五六十码外的栅栏。彼此的衣服都撕烂了,他背上被她抓破的伤痕一直在流血,她的胳膊也被石头擦破流血了。在他们后来的发疯般殴打翻滚中,他的脸被压到她没遮挡的胸前,他停了下来,突然像个语无伦次的白痴一样啜泣。她抓起一块石头砸在他的头上,结束了这场打斗。
在那一刻之前,整场打斗基本上没有发出什么声音,只有喘气声和那些会令父母震惊的咒骂声。但是当她用石头砸了他之后,他一下子瘫了——虽然还有知觉,但却头昏眼花、痴痴呆呆。她尖叫了起来,把自己陷入了恐惧和痛苦之中。家人们慌慌张张地跑出房子,好似被从房中抖出来一样。一见到两人,大家的直觉是他强奸了她。他的父亲将他揪进谷仓,准备对他一阵好打。但是进了谷仓之后,手拿皮带的父亲狂怒地瞪着他,却眼含同情。他碰都没碰大卫,在他转身离开之后,大卫意识到父亲泪流满面。
家族中人有的是农场主,有的是保险经纪、银行家、磨坊主、五金店商人和店主,还有几个是律师,两个是医生。大卫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大型的百货商店,算是河谷的中上阶级。住在河谷里面的人都非常富有,这里的农场面积大、农产也丰富。
大卫一直觉得除了几个游手好闲的,家里的大部分人都很富裕。在所有的亲戚中,他最喜欢的是他父亲的兄弟沃尔特。沃尔特医生——他们是这样称呼他的,从来不喊他叔叔。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还教他们大人们的事,比如在真正的打斗中怎么一击即中,如果是闹着玩哪些地方不能打之类的。他好像一早就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能把他们当孩子对待,比其他任何人都早。因为沃尔特医生,大卫很早就决定要成为一位科学家。
P2-5

媒体推荐

迄今为止最好的描写克隆人的小说。
——美国著名杂志《轨迹》
凯特·威廉对人类的警告已经一清二楚了。
——《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作者:(美)凯特·威廉 译者:周瑞丰
凯特·威廉(Kate Wilhelm),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科幻小说多次摘取各类奖项,其中包括《规划者》(1968年星云奖最佳短篇)《坠入天空的女孩》(1986年星云奖最佳短中篇),以及广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永远的安娜》(1987年星云奖最佳短篇)等。其长篇代表作《迟暮鸟语》获1977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