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蛇

短尾蝮蛇

物种命名人 Stejneger
脊索动物门
有鳞目
别称 红土球子、草上飞蝮蛇
中文学名 短尾蝮蛇
命名年代 1907
爬行纲
亚科 蝮亚科
亚洲蝮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短尾蝮蛇短尾蝮蛇(7)短尾蝮蛇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有颊窝,有管牙。北京个体多圆斑左右相连。背鳞外侧及腹面鳞间有一行黑褐色不规侧粗点,略呈星状;腹面灰白色,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蝮蛇的主要特征是头部呈三角形,有颊窝,体形较小,尾较短细。体背灰褐色或土红色,交互排列呈褐色圆形斑,亦有深浅相同的横斑及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呈灰白或灰褐色,杂有黑斑。由于蝮蛇分布广,因此色斑的变异也较明显,主要随所栖环境干燥或湿润而有浅淡或深暗之分。其鳞片最显著的特征是鼻间鳞短而宽,体侧尖细,可与其他蛇种相区别。蝮蛇具管状毒牙1对,平时收于口中,张嘴时则随之直立而起。

生活习性

行为习性

短尾蝮蛇短尾蝮蛇(3)天气冷时,它只在中午前后出窝活动;气温达到25℃以上时,在上午9时和下午3时活动较多;在气温超过30℃以上时,则于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中午却很少出来活动。短尾蝮蛇属惰性蛇类,喜静不喜动,活动比较缓慢笨拙,捕食常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即选择舒适位置盘蜷不动,头在中间并稍稍抬起。由于身体有以假乱真的保护色而不易被小动物发现,当有蛙、鼠或小鸟等食饵从其旁经过时,蝮蛇通过颊窝和舌头很远就能发现。一旦达到捕捉距离即突然弹出头部攻击,用毒牙迅速咬住猎物稍等片刻才松口。猎物被咬后即刻中毒,挣扎动作缓慢,蝮蛇跟随其后直到动物不能动时才慢慢吞食。

食物习性

短尾蝮蛇其食性很广,是广食性的蛇类,淡水鱼、蛙、蜥蜴、鸟、鼠类等均是蝮蛇喜爱的食物,该蛇也有食蛇习性。

栖息环境

短尾蝮蛇从平原到海拔1900米山地都有分布。活动于河边、草坡、林地或远离水源的荒地、石堆,捕食泥鳅、啮齿类、蟾蜍,卵胎生。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一天之中如果气温变化较大,蝮蛇的活动时间也不尽相同。

短尾蝮蛇短尾蝮蛇(5)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短尾蝮蛇分布区域短尾蝮蛇分布区域

短尾蝮蛇生活在平原、丘陵、低山区或城镇结合部的田野、溪沟边和坟丘、灌木丛、石碓及草丛中,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故有“狗屎卷”和“狗屎蝮”之称。

繁殖饲养

短尾蝮蛇短尾蝮蛇(3)短尾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系卵胎生。蝮蛇的胚胞在雌蛇体内发育成熟,仔蛇生出后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由于蝮蛇这种生殖方式,使胚胞能受到母体更好的保护,所以其成活率很高(9月份以前出生的),雌蛇产后的失重率与繁殖年龄和窝仔重明显相关。蛇龄小、窝仔重小,失重率也少;反之则失重率多。每年的5~9月为蝮蛇的繁殖期,每条雌蛇可一次连产10余条仔蛇。初生仔蛇一般体长14~19厘米,个别体长者达20厘米以上;体重多在7~12克左右。新生仔蛇当年蜕皮1~2次,体长增加1倍,体重达至2倍以上,就可以安全越冬。刚出壳的幼蛇,7~10天内不进食,多靠卵黄维持营养与消耗;待10天后才开始少量进食,但对食物比较挑剔。据观察,第一年秋天产下的幼蛇,即使当年吃不到食物,大部分也可成活。早春和晚秋的气温稍低,幼蛇活动迟缓,代谢缓慢,进食后约10~15天才能排出粪便。6~9月份是幼蛇的活动高峰期,其食欲强、代谢快,食后4~7天便有粪便排出。

主要价值

毒液利用

短尾蝮蛇短尾蝮蛇(3)短尾蝮蛇个体大小与排毒量的关系更为明显。通常情况下,个体较大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个体较小者的5倍左右。如体长30~39.9厘米的,平均每条每次排毒为6.24毫克;体长40~49.9厘米的,平均每条每次排毒量为17.45毫克;而体长50厘米以上者,平均每条每次的排毒量多达31.98毫克。因此,同样是被蝮蛇咬伤,个体大小的排毒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蝮蛇的适宜采毒季节是在每年的6~9月份,但

以7~8月份为最佳月份,分布在南方的蝮蛇可适当提前。因蝮蛇在这个时期大量捕食,且体质健壮、比较活跃,其产毒量也高,但其蛇毒量与蛇本身代谢率高低密切相关。如进食不久的蝮蛇,其蛇毒已消耗很多,必然导致排毒量明显降低;若是蝮蛇长期未进食物,其蛇毒的积累量变明显增多。

蝮蛇毒是一种略带黄色透明的液体,黏性大且有一些小颗粒状物。经生化部门测定其含水量为50%~75%,比重在1.03~1.10之间。蝮蛇咬伤1次放出的干物重量是25毫克。被蝮蛇咬伤后,应立即注射抗蛇毒血清,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短尾蝮蛇毒液短尾蝮蛇毒液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卫的秘密化学武器,也是临床上良好的镇痛、止血药品。蛇毒的镇痛作用虽慢但持久,安全范围大,长期应用不会成瘾。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以饥饿性癌肿痛和麻风神经痛等病症的止痛作用显著;对血友病、子宫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疗效。蛇毒中还含有多种溶细胞素,有关科学家已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症。

蝮蛇毒味混合毒素(中医称为风火素),是含血循毒较多、含神经毒较少的一种混合毒。此毒除用于制造抗蝮蛇毒血清外,还用于制作蝮蛇注射液及一些溶栓制品,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骨髓炎、红斑狼疮、癌症、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症。另外,对各种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短尾蝮蛇短尾蝮蛇(3)此外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还有许多复杂的成分,其中就含有促进消化作用的多种酶。当蛇毒注入地对动物体内,这些酶就开始先期分解动物组织。有关科研人员曾做过试验,毒蛇捕食鼠后3~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仅排出毛和爪的残渣部分;而采毒后捕食的,则2~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鼠仅仅是发酵而未被其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可证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在毒蛇的消化过程中起着促进消化的作用,这也是与无毒蛇生理机能明显不同的地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