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腹中就倍受咒诅的巴拉巴,从未体会过爱的温暖。母亲因受轮暴而产 下他,关于他的到来,似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及至面临亲生父亲那几近致命 的一刀,巴拉巴的个性有了更截然的转变,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只有将自 己的生父抛下悬堐,从此带着那道无法消失的伤疤,巴拉巴用冷漠、争斗来回 应这个世界。
在这样背景生存的巴拉巴,内心有着说不尽的无奈和仇恨,而在他脸上那 明显的疤痕,更不断的提醒他残酷且悲凉的痛楚。正因如此,所以当耶稣对众 人说:「放了巴拉巴,钉死我吧!」的时刻,令巴拉巴感到十分的困惑,不管 是否是因众人要求而决定开释他,毕竟那时候,该上十字架的人是他,而那被 称为圣子的人竟愿意成为带罪羔羊,用自己的死换回巴拉巴的自由。除了几年 前被他玩弄过的那位兔唇姑娘以外,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如此的为他牺牲,对于 目睹耶稣钉十字架全程过程的巴拉巴而言,这样的震撼久久无法平复。
虽然许多人认为耶稣是为众人死,但对当时的巴拉巴来说,耶稣是代替他 钉上十字架,正如书上所言:巴拉巴比任何人更接近于耶稣。至于对巴拉巴本 身,这样牺牲的爱他还是头一回见到,于是就在他不想去承认,却又不得不承 认的事实中,开始了他对信仰一连串的质疑和追寻。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苦闷》;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小说《侏儒》、《大盗巴拉巴》等。1951年,“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拉格奎斯特于1891 年5 月23 日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维克舍镇一个劳动者的家庭里,父亲是铁路局的职员。1910年,拉格奎斯特进入乌普萨拉大学攻读艺术史。三年,他突然离开学校,前往巴黎。在巴黎,他和当时的立体主义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当年他回到瑞典,发表了他那篇名为《文学的艺术与绘画的艺术》的专论。在文中,他大胆地抨击了当时文坛的衰微不振,认为"作家的任务是要从艺术家的观点来阐明他的时代",来"表达透露出这个时代的思想和情感"。这篇专论可以说是一篇现代主义的文学宣言。拉格奎斯特的创作在一开始便有表现特征,他所追求的是主题的伟大与象征。他早年的诗集和剧本,如《苦闷》(1916)和《天堂里的秘密》(1919),充满了对生活的恐惧与悲观情绪,力图通过人与生活的抗争来表现人的伟大与高贵。二十年代后,他的悲观主义逐渐被积极的世界观所代替,1927 年出版的散文集《征服生活》,表现出他对人类充满了信心,继续对人的生存状况作形而上的思考,主张用人来对抗野蛮,并对西方传统的文化信仰提出怀疑。拉格奎斯特一生致力于写人类的善与恶这个主题。在1933 年写的剧本《绞刑吏》一书中,他借批判中世纪宣扬的善来自恶、暴力、残忍和血腥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的荒谬思想,对法西斯分子发动战争作了无情揭露。在《侏儒》(1944)一书中,他批判集恶行于一身的侏儒,歌颂美好的事物。这些作品问世,极大地提高了拉格奎斯特在国际文坛上的声望。5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第三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都和上帝的形象、"神"的价值,以及使人具有信仰的可能性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巴拉巴》(1950)。
拉格奎斯特从1946 年起开始成为诺贝文学奖的候选人,那年他首度为几位他在瑞典文学院里的同行们所推荐。那时他刚刚完成长篇小说《巴拉巴》,这部小说一上市,立刻被译成好几国文字。本来在瑞典国内就颇具名声的拉格奎斯特,此时,他的声誉越来越大,这对于拉格奎斯特在次年获奖是极其有利的。事实也是如此,在支持拉格奎斯特获奖的声援力量中,不仅有北欧四国的文学团体,还有几位颇有世界声望的其他国家的著名作家。比如:法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法国的莫瑞亚诃、英国的邱吉尔、冰岛的拉克斯内斯等,拉格奎斯特获奖还有一个有利因素,是他的一名具有威协性的强劲对手,不幸于1951 年去世,这位对手的名字叫西开里雅诺斯。这位著名的希腊诗人被希腊人民誉为“新希腊的品达”。品达即品达罗斯,是古希腊合唱琴歌的职业诗人,是“竞技胜利者颂”这种诗体的创造者,希腊人民把西开里雅诺斯比作是“新希腊品达”。足见他在人民心目与诗坛上的地位。他无疑是1951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激烈竞争者之一。遗憾的是,他于评奖前与世长辞了。拉格奎斯特早在1940 便已调入瑞典文学院。学院不须选聘专家撰写一份特别的研究报告,因为他的资历和成就他的同事们实在太清楚了。人们猜想,他的获奖一定很顺利地过关。瑞典学院以“由于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的评价,将1951 年文学奖的“桂冠”戴到了这位“现代古典主义巨人”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