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选集:季羡林
:文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
:9787530616161
:2004年09月
:大陆
:简体中文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序言
枸杞树
寂寞
年
黄昏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深夜来访的客人
别印度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香橼
夹竹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处处花开夹竹桃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巴马科之夜
春城忆广田
登黄山记
在敦煌
西谛先生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富春江上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黎明前的北京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梦萦水木清华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悼念沈从文先生
忆念胡也频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八十述怀
寿作人
美人松
观天池
老猫
逛鬼城
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游小三峡
哭冯至先生
《季羡林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枸杞树
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这使我困惑。最先是去追忆:什么地方我曾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个花园里么?但是,都不像。最后,我想到才到北平时住的那个公寓;于是我想到这棵苍老的枸杞树。
我现在还能很清晰地温习一些事情:我记得初次到北平时,在前门下了火车以后,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个秤锤,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我迷惘地上了一辆洋车,跟着木屋似的电车向北跑。远处是红的墙,黄的瓦。我是初次看到电车的;我想,“电”不是很危险吗?后面的电车上的脚铃响了;我坐的洋车仍然在前面悠然地跑着。我感到焦急,同时,我的眼仍然“如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红的墙,黄的瓦,终于,在焦急,又因为初踏人一个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折过了不知多少满填着黑土的小胡同以后,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个公寓里去了,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我看不清院子里有什么东西,我甚至也没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着来了,我便糊里糊涂地睡下去,作了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梦。
虽然作了梦;但是却没有能睡得很熟,刚看到窗上有点发白,我就起来了。因为心比较安定了一点,我才开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里,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错落地摆了几盆杂花。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花里面有一棵仙人头,几天后,还开了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却是靠墙长着的一棵枸杞树,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有几处已经开了裂。幼年在故乡里的时候,常听人说,枸杞是长得非常慢的,很难成为一棵树,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
1988年10月26日,季羡林先生写完了自己七十年的自传。他在收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一书的自传中这样结尾:“总起来看,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
然而,“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却很不平凡。
闻名中外的学者季羡林,从1946年起,便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主任,一级教授。1978年之后五年,他担任了北京大学副校长。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当时家道中落,形同贫农。他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私塾里念了一些《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认识一个“骡”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由于报考的中学居然考了英语,而他当时又恰好在高小读书时业余自学了一点英语。出的试题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他翻出来了,结果被录取了,但上的“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自传》)
据季羡林回忆,没有子嗣,“绝顶聪明”,全靠自学的叔父对侄子寄予极大期望,要求也特别严格,并亲自讲授。他的养育,对季羡林的影响极大。中学的正式课程有国文、英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等,课外除了上古文及英文补习班之外,又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其中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说唐》、《说岳》、《济公传》、《彭公案》、《三侠五义》等等。他最不喜欢的是《红楼梦》,但却很愿意读《西厢记》、《金瓶梅》一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