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听雨
题注:游不必有诗,但快游亦不可无诗。记八月一日之游。
云依依的在我们头上,
小桦儿却早懒懒散散地傍着岸了。
小青1哟,和靖2哟,
且不要萦住游客们底凭吊;
上那放鹤亭3边,
看葛岭4底晨妆去罢。
·
苍苍可滴的姿容,
少一个初阳些微晕的她。
让我们都去默着,
幽甜到不可以说了呢。
晓色更沉沉了,
看云生远山,
听雨来远天。
飒飒的三两点雨,
先打上了荷叶,
一切都从静默中叫醒来。
·
皱面的湖纹,
半蹙着眉尖样的,
偶然间添了——
花喇喇银珠儿那番迸跳。
是繁弦?是急鼓?
比碎玉声多几分清悄?
凉随雨生了,
闷因着雷破了,
翠叠的屏风烟雾似的朦胧了。
有湿风到我们底衣襟上,
点点滴滴的哨呀!
·
来时的桦子横在渡头,
好个风风雨雨,
清冷冷的湖面,
看他一领蓑衣,
把没篷子的打鱼船,
闲闲的5划到藕花外去。
·
雷声殷殷的送着,
雨丝断了,近山绿了;
只留恋的莽苍云气,
正盘旋在西泠6以外,
极目的几点螺黛里。
1.小青:指西湖神话传说中的青蛇。
2.和靖(967~1028):即林和靖,名逋(bū),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诗人,隐士,隐居孤山二年,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其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流传至今的名句。
3.放鹤亭:在孤山北麓,为纪念林和靖而建,是西湖赏梅胜地。
4.葛岭:在宝石山西面,岭高160米,最高处就是初阳台。据传1600多年前,晋代葛洪(自号抱朴子)曾在此炼丹。葛岭与朝阳组合,构成“钱塘十景”之一——葛岭朝暾(tūn)。
5.的:一作“地”。[1]
6.西泠(líng):古时称为西陵、西林、西村,原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渡口;从北山一带到孤山,都要从这里摆渡。古人诗画中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都是指的这里。后建有西泠桥。
此诗写于1921年8月5日,由题注可知为作者记8月1日之游而作。
孤山在杭州西湖中。作者游孤山时正值清晨。当年岸边有冯小青和林和靖的墓。葛岭上有一座初阳台,因其地势高敞可以最先承受东方升起的朝阳,可是此刻苍翠可滴的葛岭没有初阳的晕染,欲雨未雨的西湖,有着“幽甜到不可说”的韵味。于是诗人雅兴大发,而有此记。
此诗是一首优美的自由体景物诗。诗人以细致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夏季清晨西湖雨中朦胧美丽的景色,写得绘声绘色,别具风韵。
古代诗人写西湖雨的诗不少,苏轼出守杭州时更留下写西湖雨景的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更为人熟知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孤山听雨》在意境创造上显然有前人诗词的影响,但诗人大概觉察到前人名篇一般都只写视觉中的雨,所以特别在诗题中突出“听”,由视而听,由听而观,西湖雨景便声色俱佳了。
诗诗人早起意欲观赏但又不得,也因此没有在冯小青和林和靖的墓前凭吊,但晓色更沉,欲雨未雨的西子湖给他带来了“幽甜”的甘味。因为雨滴由小到大,西湖与葛山也随之幻现其色相,蕃变情境。先是“云生远山”,雨滴点点荷叶的轻摇出梦,到荡漾湖纹的“繁弦”,“急鼓”的活泼跳跃,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到打破闷热的雷雨给湖山罩上烟雨朦胧的鲜翠欲滴的曼妙,诗人对这风雨舟摆弱浅漪澜的赞喜之情油然而生,雅兴大发,再见那渔夫悠悠然划舟过荷花,自己也生出一番闲适之意。及至云消雨霁,天朗山青,山前横一抹浓青的婵娟秀黛,全诗在一派清新明爽的意境中悄然收束,足见俞平伯为诗的“凝炼、幽深、绵密”,“有不可把捉的风韵”,行笔“奇峭而有情趣”,“曲折跳动,像是有意求奇求文”。人早起意欲观赏但又不得,也因此没有在冯小青和林和靖的墓前凭吊,但晓色更沉,欲雨未雨的西子湖给他带来了“幽甜”的甘味。因为雨滴由小到大,西湖与葛山也随之幻现其色相,蕃变情境。先是“云生远山”,雨滴点点荷叶的轻摇出梦,到荡漾湖纹的“繁弦”,“急鼓”的活泼跳跃,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到打破闷热的雷雨给湖山罩上烟雨朦胧的鲜翠欲滴的曼妙,诗人对这风雨舟摆弱浅漪澜的赞喜之情油然而生,雅兴大发,再见那渔夫悠悠然划舟过荷花,自己也生出一番闲适之意。及至云消雨霁,天朗山青,山前横一抹浓青的婵娟秀黛,全诗在一派清新明爽的意境中悄然收束,足见俞平伯为诗的“凝炼、幽深、绵密”,“有不可把捉的风韵”,行笔“奇峭而有情趣”,“曲折跳动,像是有意求奇求文”。
全诗共分五节,主要写了三个片断,雨前西湖,雨中西湖和雨后西湖。
雨前,朝阳被云遮挡,西湖,葛岭姿容“苍苍可滴”。雨中,先是三两点雨,将“一切都从静默中”叫醒。雨越下越大,“翠叠的屏风烟雾似的朦胧了”。湖上游船散尽,湖面冷冷清清。雨后,近水更绿了,莽苍的云气,正盘旋在西湖远处几点螺黛般的山峰上。此诗在意境创造上虽然有前人诗词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独到之处,那就是“听”雨。由视而听,由听再观。西湖雨景声色俱佳,更美丽动人了。
《孤山听雨》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凝炼精当,一些诗句颇有词曲语言的韵味。如“看云来远山,/听雨来远天”句,使全诗意境顿开。另外象“凉随着雨生了,/闷因着雷破了”句,“生”、“破”二字的运用,将两种感觉的变化以动态呈现出来,妙不可言。
现代文学家、作家朱自清《我是扬州人》:“俞平伯氏能融旧诗的音节入白话,……写景也以清新著,如《孤山听雨》。”
当代作家、诗歌评论家周良沛《中国现代新诗序集》:“这里,以词曲中常用的排比、对称,语言有节奏的运动,自有一种韵味。‘闷因着雷破了’这样的诗句,其中雷破、闷消的对比对衬构成的意喻,确实是‘凝练’、‘绵密’的。但是,这两者的句法是完全相似的,又不是意境的雷同,却又不能不说这样很容易使自己的抒情方式也成一种模式,同时,闻一多曾将诗人‘香只悠悠着只渺渺着’与前人‘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诗句比高低,而新旧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体,各自追求的艺术兴味也完全不同,自然无法作绝对的类比。”
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良运《新诗鉴赏辞典》:“这首《孤山听雨》语言相当凝炼,有些诗句颇有词曲语言的韵味,如“看云来远山,听雨来远天”,两个短句使全诗境界顿开。有的诗句写得相当传神,如‘皱面的湖纹,半蹙着眉尖样的’,将西湖拟人化了,似乎是西子不耐雨沐的情态。再如‘凉随着雨生了,闷因着雷破了’,一个‘生’字,一个‘破’字将两种感觉的变化以动态呈现出来。”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生于浙江德清。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诗作有《冬夜》、《西还》,散文集《杂拌儿》、《古槐梦遇》、《燕知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