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3]
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蒸汽层上层。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
夏日地表水在烈日下迅速蒸发,使空气湿度越来越大;高空的温度低于地表温度,因而水蒸气首先在高空到达饱和状态和过饱和状态;高空总会有一些灰尘,成为凝聚中心,使饱和蒸汽和过饱和蒸汽凝成细小的雾滴;雾滴足够密集时,就成为肉眼可见的白云;雾滴越来越大,白云就变成为乌云;乌云中的水滴继续变大,就变成雨滴;雨后空气的湿度变小,水蒸气重新回到不饱和的状态,乌云中的小水滴开始蒸发,体积越来越小,这样就使乌云变成白云;白云中的雾滴继续不断地蒸发,一旦全部汽化,白云就消失了,重新露出青天。[4]
乌云(10)云的厚薄决定了颜色。很厚的层状云,或者积雨云,太阳和月亮的光线很难透射过来,看上去云体就很黑,这就是乌云的成因。
从云的形成过程来看,乌云如果不是从别处飘来的,那就必定是由白云变来的。白云则不同,它除了可以从别处飘来或是由乌云变来以外,还可以在万里晴空的背景上突然“创生”。夏日地表水在烈日下迅速蒸发,使空气湿度越来越大;高空的温度低于地表温度,因而水蒸气首先在高空到达饱和状态和过饱和状态;高空总会有一些灰尘,成为凝聚中心,使饱和蒸汽和过饱和蒸汽凝成细小的雾滴;雾滴足够密集时,就成为肉眼可见的白云;雾滴越来越大,白云就变成为乌云;乌云中的水滴继续变大,就变成雨滴;雨后空气的湿度变小,水蒸气重新回到不饱和的状态,乌云中的小水滴开始蒸发,体积越来越小,这样就使乌云变成白云;白云中的雾滴继续不断地蒸发,一旦全部汽化,白云就消失了,重新露出青天。
乌云(3)天上的云总是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云主要是由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的,这是云形成的共性,但是水汽在凝结或凝华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云状,这是不同云形成的个性。
根据形成云的上升气流的特点,云可分为对流云、层状云和波状云三大类。对流云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和鬃积雨云,卷云也属于对流云;层状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层云;波状云包括层积云、高积云、卷积云。
根据云底的高度,云可分成高云、中云、低云三大云族。然后再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和成因可将其划分为十属二十九类(见表1)。它们主要是:
低云
乌云(3)包括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五属(类),其中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由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米以下。大部分低云都可能下雨,雨层云还常有连续性雨、雪。而积云、积雨云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混合组成,云底高度一般也常在2,500米以下,但云顶很高。积雨云多下雷阵雨,有时伴有狂风、冰雹。
层积云 | 层云 | 雨层云 |
积云 | 积雨云 |
中云
包括高层云、高积云两属(类),多由水滴、过冷水滴与冰晶混合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有雨、雪产生,但薄的高积云一般不会下雨。
高层云 | 高积云 |
高云
乌云(3)包括卷云、卷层云、卷积云三属(类),全部由小冰晶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高云一般不会下雨,但冬季北方的卷层云、密卷云偶尔会降雪。[5]
卷云 | 卷层云 | 卷积云 |
各种云体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有很厚的满布全天的层状云,孤立数处的积状云,最高最白的卷层云,个体小布满天空并且像鱼鳞一样的卷积云,呈波浪状连成一片或棋盘状交织的高积云。
按形态分,云的分类如下表所示:
低云 |
积云 |
Cu |
淡积云 | Cu hum |
碎积云 | Fc | |||
浓积云 | Cu cong |
|||
积雨云 |
Cb |
秃积雨云 | Cb calv | |
鬃积雨云 | Cb cap | |||
层积云 |
Sc |
透光层积云 |
Sc tra |
|
蔽光层积云 |
Sc op |
|||
积云性层积云 |
Sc cug |
|||
堡状层积云 |
Sc cast |
|||
荚状层积云 |
Sc lent |
|||
层云 |
St |
层云 |
St |
|
碎层云 |
Fs |
|||
雨层云 | Ns | 雨层云 | Ns | |
中云 |
高层云 |
As |
透光高层云 |
As tra |
蔽光高层云 |
As op |
|||
高积云 |
Ac |
透光高积云 |
Ac tra |
|
蔽光高积云 |
Ac op |
|||
荚状高积云 |
Ac lent |
|||
积云性高积云 |
Ac cug |
|||
絮状高积云 |
Ac flo |
|||
堡状高积云 |
Ac cast |
|||
高云 |
卷云 |
Ci |
毛卷云 |
Ci fil |
密卷云 |
Ci dens |
|||
伪卷云 |
Ci not |
|||
钩卷云 |
Ci unc |
|||
卷层云 |
Cs |
毛卷层云 |
Cs fil |
|
薄幕卷层云 |
Cs nebu | |||
卷积云 | Cc |
卷积云 | Cc |
比较笼统地说,云主要有三种形态:一大团的积云、一大片的层云和纤维状的卷云。
而科学上云的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让-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 Lamarck)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英国科学家路克·何华特(Luke Howard)于1803年制定的分类法为基础,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而这十大云属则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们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另一种分法则将积雨云从低云族中分出,称为直展云族。这里使用的云底高度仅适用于中纬度地区。(除英美等国外,世气组织与各国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层积云 | 层云 | 雨层云 |
积云 | 积雨云 |
高层云 | 高积云 |
卷云 | 卷层云 | 卷积云 |
低云 |
积云 |
Cu |
淡积云 | Cu hum |
碎积云 | Fc | |||
浓积云 | Cu cong |
|||
积雨云 |
Cb |
秃积雨云 | Cb calv | |
鬃积雨云 | Cb cap | |||
层积云 |
Sc |
透光层积云 |
Sc tra |
|
蔽光层积云 |
Sc op |
|||
积云性层积云 |
Sc cug |
|||
堡状层积云 |
Sc cast |
|||
荚状层积云 |
Sc lent |
|||
层云 |
St |
层云 |
St |
|
碎层云 |
Fs |
|||
雨层云 | Ns | 雨层云 | Ns | |
中云 |
高层云 |
As |
透光高层云 |
As tra |
蔽光高层云 |
As op |
|||
高积云 |
Ac |
透光高积云 |
Ac tra |
|
蔽光高积云 |
Ac op |
|||
荚状高积云 |
Ac lent |
|||
积云性高积云 |
Ac cug |
|||
絮状高积云 |
Ac flo |
|||
堡状高积云 |
Ac cast |
|||
高云 |
卷云 |
Ci |
毛卷云 |
Ci fil |
密卷云 |
Ci dens |
|||
伪卷云 |
Ci not |
|||
钩卷云 |
Ci unc |
|||
卷层云 |
Cs |
毛卷层云 |
Cs fil |
|
薄幕卷层云 |
Cs nebu | |||
卷积云 | Cc |
卷积云 | 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