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

地耳草

被子植物门
山茶目
果期 6-10月
中文学名 地耳草
分布区域 产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亚目 山茶亚目
亚科 金丝桃亚科
金丝桃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地耳草地耳草(4)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45厘米。茎单一或多少簇生,直立或外倾或匍地而在基部生根,在花序下部不分枝或各式分枝,具4纵线棱,散布淡色腺点。叶无柄,叶片通常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2-1.8厘米,宽0.1-1厘米,先端近锐尖至圆形,基部心形抱茎至截形,边缘全缘,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但有时带苍白色,具1-3条基生主脉和1-2对侧脉,但无明显脉网,无边缘生的腺点,全面散布透明腺点。

花序具1-30花,两岐状或多少呈单岐状,有或无侧生的小花枝;苞片及小苞片线形、披针形至叶状,微小至与叶等长。花直径4-8毫米,多少平展;花蕾圆柱状椭圆形,先端多少钝形;花梗长2-5毫米。萼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5.5毫米,宽0.5-2毫米,先端锐尖至钝形,全缘,无边缘生的腺点,全面散生有透明腺点或腺条纹,果时直伸。花瓣白色、淡黄至橙黄色,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宽0.8-1.8毫米,先端钝形,无腺点,宿存。雄蕊5-30枚,不成束,长约2毫米,宿存,花药黄色,具松脂状腺体。子房1室,长1.5-2毫米;花柱(2-)3 ,长0.4-1毫米,自基部离生,开展。蒴果短圆柱形至圆球形,长2.5-6毫米,宽1.3-2.8毫米,无腺条纹。种子淡黄色,圆柱形,长约0.5毫米,两端锐尖,无龙骨状突起和顶端的附属.物,全面有细蜂窝纹。花期3-月,果期6-10月。[2]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至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的夏威夷;在中国分布于辽宁、山东至长江以南各省区。生长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田边、沟边、草地以及撩荒地上。[2]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生长于地势向阳,比较潮湿的冷沙土或黄泥土。

繁殖栽培

繁殖方法

地耳草用种子繁殖。8-9月,果实由青变褐,就可采收全草,晒干抖出种子,除去灰渣备用。9-10播种。把地翻挖,软细整乎,开133厘米宽的厢,按行距23.3-26.6厘米,窝距约16.6厘米开窝,窝深不超过3.3厘米,窝大底平,每亩用种子150克,与火灰和人畜粪水充分拌匀,撤在窝里。地耳草地耳草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苗出齐后,扯草一次,并施人畜粪水提苗,以后注意及时扯草。第二年的3月和5月,各再浅锄除草、并施人畜粪水二次。为了经济利用土地,小春可在厢的一侧种一行胡豆,大春可在厢的另一侧种一行玉米或高粱,间作后对地耳草的管理,可与粮食作物同时进行。

收获加工:地耳草在播后第二年的7-8月收获,留种的可以稍迟。扯起全草,抖净泥土,拣去杂质,捆成小把,晒干即成。地耳草用篾包包装贮运,放通风干燥处,防受潮发霉。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治湿热黄疸,泄泻,痢疾,肠痈,肺痈,痈疖肿毒,乳蛾,口疮,目赤肿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2][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