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旦

程文旦

中文名 程文旦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程文旦,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结构化学杂志编委,厦门大学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1年10月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1月至今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1987年5月至1988年5月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1990年7月至1991年10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为美国密执安理工大学物理系访问研究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合理制备和性能表征、电子结构计算、非线性光学响应和光致发光过程的理论模拟,近期特别兴趣的是宽带发射、中远红外倍频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实验和理论探索研究。作为项目完成人之一,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和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各一项。自1981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5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有25篇单篇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H因子:14)。作为项目课题组长已申请发明专利12件(其中公开5件,授权1件);作为课题负责人近5年正在承担或已完成的有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福建省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国家基金面上等项目。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被邀请为JACS,JPC,PRB等刊物的审稿人。已培养博士毕业研究生11名(其中2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人获得冠名奖),博士后出站2人,硕士毕业研究生10名,2006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7年8月被福建物构所聘为二级研究员。

代表性论文

[1] Wei-Long Zhang, Wen-Dan Cheng,* Hao Zhang, Lei Geng, Chen-Sheng Lin, and Zhang-Zhen He, “A Strong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Material Cd4BiO(BO3)3 Originating from 3-Chromophore Asymmetric Structures”,J. Am. Chem. Soc. 2010, 132, 1508–1509.

Dan Zhao, Wen-Dan Cheng,* Hao Zhang, Shu-Ping Huang, Zhi Xie, Wei-Long Zhang, and Song-Lin Yang,“KMBP2O8 (M = Sr, Ba): A New Kind of Noncentrosymmetry Borophosphate with theThree-Dimensional Diamond-like Framework”,Inorg. Chem. 2009, 48, 6623–6629。

“A periodic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halides encapsulated in SiC nanotubes”S.-P. Huang, W.-D. Cheng,*J.-M. Hu, Z. Xie, H. Hu, and H. Zhang, J. Chem. Phys. 2008,129, 174108-6.

Wen-Dan Cheng,* Dong-Sheng Wu, Juan Shen, Shu-Ping Huang, Zhi Xie, Hao Zhang, and Ya-Jing Gong, “Molecular Cluster to Bulk Material: Oxime Moieties Arrangement-Dependent Optical Properties of Metal-Containing Hydrogen-Bonded Dimers [C12H12N4O2AgPF6]2 and [C28H28N6O3AgPF6]2”, Chem. Eur. J. 2007, 13, 5151-5159.

Wendan Cheng,* Juan Shen, Dongsheng Wu, Xiaodong Li, Youzhao Lan, Feifei Li, Shuping Huang, Hao Zhang, and Yajing Gong , “Electronic Origin for Enhanced Nonlinear Optical Response of Complexes from Tetraalkylammonium Halide and Carbon Tetrabromid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s of Intermolecular Donor–Acceptor Dyads”, Chem. Eur. J. 2006, 12, 6880 – 6887.[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