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鲨

长尾鲨

鼠鲨目
中文学名 长尾鲨属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长尾鲨科(Alopiidae)长尾鲨属(Alopias)5种鲨鱼的统称,以其大镰形长尾长得几达体长之半而闻名。广布于世界热带和温带海洋,以乌贼与集群性鱼类为食。先用长尾把猎物圈赶成小群,而后进行掠食。有时以尾击晕猎物,或击打水面以恐吓猎物。通常认为对人无害。著名的狐形长尾鲨(A. vulpinus)为体色深的大型种,可长达6公尺(20呎),见于大西洋及东太平洋。

长尾鲨的活动范围很广,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温带和亚热带海域都有它的踪迹。种类不多,我国只有3种,在南海和东海常见的是弧形长尾鲨和浅海长尾鲨(也有人称浅海狐鲛),还有一种称为深海长尾鲨,主要生活在外海深处。

长尾鲨的身体与其他的鲨鱼差不多,但尾巴往往超过体长,所以看起来特别醒目,故名长尾鲨。至于长尾巴的功能,以前一直是个谜,因而曾引起人们的许多猜测,据观察,长尾鲨遇到鱼群时,会用长尾狠命击水,借此发出一种可怕的声音,吓得鱼儿聚成一团,甚至失去知觉,这时长尾鲨才从从容容地享受,直到吃饱为止。

外形特征

长尾鲨。最长者可达4.5米,普通体长1.5米左右,一般尾部是体长之半。尾椎轴低平,稍上翘;尾柄梢侧扁,无侧突,尾基上方具 1凹洼,下方凹洼有时不显著。口弧形,具唇褶。眼圆形,小或中大,无瞬膜。喷水孔细小。鳃孔中大,最后2~3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牙三角形,侧齿头或有或无。第一背鳍位于胸鳍与腹鳍之间的上方或靠近腹鳍;第二背鳍和臀鳍都很小;胸鳍大。广泛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

长尾鲨科头小;吻短。口弧形,具唇褶。眼圆形,无瞬膜。最后2~3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第2背鳍、臀鳍很小。胸鳍大;尾很长,几乎达到身体其他部分总和的长度,稍上翘;尾柄侧扁,每侧突起。尾鳍叉形。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1属4种。广泛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均栖息于大洋表层,很少到500米以下的水中。群居,以表层鱼类为食。经常集群追逐洄游鱼群,追至后以尾击水,将鱼赶集中然后猎食。有时也到近海,但对人无害,却经常被人捕猎,主要是因为经济价值很高。肉质佳,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浅海长尾鲨全长雄性3.5米,雌性3.8米(台湾),(普遍认为雄性2.5米,雌性可能3.3米),前额突出。牙外侧具1~2枚小齿头。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北纬40度~南纬32度,东经34度~西经83度)。

生活习性

长尾鲨长尾鲨广布于世界热带和温带海洋,以乌贼与集群性鱼类为食。先用长尾把猎物圈赶成小群,而后进行掠食。有时以尾击晕猎物,或击打水面以恐吓猎物。通常认为对人无害。著名的狐形长尾鲨(A. vulpinus)为体色深的大型种,可长达6公尺(20呎),见于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肉供食用,皮肉、骨、内脏可制鱼油、鱼皮胶和鱼粉等。

长尾鲨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杀手,从牙齿到尾巴都能当武器使用,尤其尾巴更是其利器。一只长20英尺的长尾鲨可能有一半的长度在尾部。观察长尾鲨捕捉猎物的研究人员发现它会用长尾狠命击水,借此发出一种可怕的声音,吓得鱼儿聚成一团,甚至失去知觉,这时长尾鲨才会好好地享受,直到吃饱为止。

长尾鲨主要以远洋带鱼群,如扁鲹、鲔鱼及鲭鱼、鱿鱼及乌贼为食物。它们会追踪鱼群至浅水的地方。它们亦会吃甲壳类及海鸟。

生长繁殖

长尾鲨没有明显的生殖季节。受精及胚胎成长都是在母体内进行,即它们是卵胎生的。每胎约只有2-4头幼鲨,出生时幼鲨长150厘米,尾巴较幼。幼鲨在母体时是食卵黄的,并会吃其他未受精的卵。卵胎生,胎儿在子宫内有同种相残习性,一胎可产下至少2尾幼鲨,初生幼鲨体长可达96厘米。

长尾鲨较慢才达至性成熟。雄性大眼长尾鲨要到7-13岁才性成熟,而雌性则要8-14岁。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20年以上。雄性7~8龄性成熟,雌性8~9龄性成熟。卵胎生,胚胎是以卵黄提供营养,胎儿后期在子宫内吃其他的卵子。初生幼鲨体长1.2~1.5米。本科7~14龄性成熟,卵胎生,幼鱼在夏季降生。一胎产2~4尾幼鲨。

分布范围

长尾鲨的活动范围很广,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温带和亚热带海域都有它的踪迹。种类不多,我国只有3种,见于南海、东海南部及台湾。因常与弧形长尾鲨混淆,缺乏可靠记录。栖息于大洋中层,有时到近岸,可能进入环礁泻湖,深度0~152米。在南海和东海常见的是弧形长尾鲨和浅海长尾鲨(也有人称浅海狐鲛),还有一种称为深海长尾鲨,主要生活在外海深处。

种群分类

鲨鱼的种类很多,世界海洋能分辨出的鲨鱼种类至少有344种。

侧孔总目下属一共分为8目25科:

1.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有2科4属约5种,包括六鳃鲨科Heaxanchidae和皱鳃鲨科Chlamydoselachidae。我国仅六鳃鲨科Heaxanchidae1科3属4种。广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结构原始。鳃孔6~7个。眼无瞬膜或瞬褶。有喷水孔。背鳍1个,无硬棘,后位,具臀鳍;胸鳍的中轴骨伸达鳍的前缘,前鳍软骨无辐状鳍条。脊椎分节不完全,但椎体多少钙化,脊索部分或不缢缩。吻软骨1个。卵胎生。

2.鼠鲨目(Lamniformes):有5科,包括锥齿鲨科Carchariidae、剑吻鲨科Scapanorhynchidae、鲭鲨科Isuridae(鼠鲨科Lamnidae)、姥鲨科Cetorhinidae和长尾鲨科Alopiidae。我国有4科6属8种。鳃孔5对。背鳍2个,无棘;具臀鳍。眼无瞬膜或瞬褶。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4个不钙化区无钙化辐条侵入。颌舌接型,上颌仅以韧带连于头骨。。

3.虎鲨目(Heterodontiformes):仅1科1属8种。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各热带与温带海区。我国产宽纹虎鲨Heterodontus japonicus和狭纹虎鲨Heterodontus zebra两种。中小型鲨,长可达1.5米。体粗大而短,头高近方形。体具各种横纹或斑点。吻短钝,眼小,椭圆形,上侧位。鼻孔具鼻口沟。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5齿头;后部牙平扁,臼齿状。喷水孔小,位于眼后下方。鳃孔5个。背鳍2个,各具1硬棘,可御敌害;具臀鳍;尾鳍宽短,帚形。胸鳍宽大。栖息底层,食贝类及甲壳类动物。每次产卵2枚,卵具圆锥形角质囊,末端有长丝,借以固着于附着物上。

4.真鲨目(Squaliformes):有4亚目7科49属200余种,包括猫鲨亚目Scyliorhinoidei、皱唇鲨亚目Triakoidei、真鲨亚目Carcharhinoidei和双髻鲨亚目Sphyrnidae。我国有4亚目5科23属约60多种。背鳍2个,无硬棘;具臀鳍。鳃孔5个。颌舌接型。吻软骨3个。眼有瞬褶或瞬膜。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域,4个不钙化区域有钙化辐条侵入。肠的螺旋瓣呈螺旋形或画卷形。

5.角鲨目(Squaliformes):有3科21属约87种,包括角鲨科Squalidae、铠鲨科Dalatiidae和棘鲨科Echinorhimidae。背鳍2个,通常各具一棘;臀鳍消失。鳃孔5个,位于胸鳍基低前方。眼侧位或上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温水、冷水海区或深海。

6.锯鲨目(Pristiophoriformes):仅1科2属5种。体长可达4米。吻很长,剑状突出,边缘具锯齿。腹面在鼻孔前方具1对皮须。头颇平扁。眼上侧位。喷水孔大,位于眼后。鼻孔圆形,距口远。牙细小而尖,多行在使用。鳃孔5~6个。背鳍2个,无硬棘;无臀鳍。栖息底层,吻锯为自卫利器。食甲壳动物、蠕虫类及小鱼等。肉质优良。锯鲨属Pristiophorus,鳃孔5个,共4种。我国只有日本锯鲨Pristiophorus japonicus1种,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偶见于南海及朝鲜和日本沿海。六鳃锯鲨属Pliotrema,鳃孔6个,只1种,分布于非洲南部东南岸。

扁鲨

7.扁鲨目(Squatiniformes):仅1科1属约13种。体平扁;吻很短而宽;胸鳍宽大并向头侧延伸游离如袍袖,旧称袖鲛,西方俗称天使鱼或僧鱼;眼上位;口宽大,亚前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鳃孔5个,宽大,延伸至腹面 ;背鳍2个,无硬棘 。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东岸也有分布。我国有4种。为黄海和东海次要经济鱼类,在黄海产量较大,为渔业捕捞对象之一。东海产量较少,为底曳网兼捕鱼类。

8.须鲨目[5] (Orectolobiformes):有7科:长须鲨科Brachaeluridae、绞口鲨科Ginglymostomatidae、天竺鲨科Hemiscylliidae、须鲨科Orectolobidae、斑鳍鲨科Parascyllidae、鲸鲨科Rhincodontidae、豹纹鲨科Stegostomatidae。我国有3科5属10种。鳃孔5对。背鳍2个,无棘,具臀鳍。眼无瞬膜或瞬褶。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4个不钙化区无钙化辐条侵入。颌舌接型,上颌仅以韧带连于头骨。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鱼类。

保护级别

鲨鱼总数大幅减少——50年来下降了80%

因为鱼翅的价格不断提高,吸引着各地渔民争相在海中捕杀鲨鱼,致使海中生态出现不平衡,部分鲨鱼濒危。由于鲨肉价值很低,因此鱼翅渔业者在扑鲨后,仅割下鲨鱼的鳍部分,便将鲨鱼抛回海中以保持更多的空间存放价值更高的鱼翅。这些鲨鱼并不会立刻死亡,但会因失去游弋能力窒息而死,或者被其他鲨鱼捕食。部分关注动物及生态团体大力宣传请求大众不要吃鱼翅,主要原因不仅是捕杀鱼翅的过程残忍,更因为由此导致鲨鱼总数大幅减少——50年来下降了80%。据估计,每年全球有1百万条鲨鱼被捕杀,鱼翅的年产值达到12亿美金。也正由于牵涉庞大的利益,该行业倍受有黑社会活动介入的指控。

7成左右的鱼翅被汞污染

7成左右的鱼翅被汞铅污染,如果大量食用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威胁。鱼翅也并无特别的营养价值。事实上,近几年来,因为工业废水不断地排入海洋,每年进入海洋环境的石油高达两百万吨以上,使得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而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吞食了其他鱼类后,食物中的重金属也随之进入鲨鱼体内,积累下来,因此鲨鱼体内的重金属的含量会越来越多。三丁基锡是用于船体防污涂料中的一种化合物,在意大利沿岸海域捕获到的鲨鱼的肾脏内已发现这种化合物。在东地中海的几种鲨鱼物种组织样本中也已经发现镉、铅、砷等金属元素。而2001年,曼谷唐人街市场的鱼翅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7个含有高含量的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2倍。2008年,香港市场的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8个含有高含量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倍。而烹饪并不能去除水银或其他重金属的毒性。吃了鱼翅后,水银和其他重金属进入人体,难以被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积蓄下来,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生殖系统等,导致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一些禁止捕鲨的法律已经获得通过,不过对公海上的捕猎行为还约束甚少。美国通过了全面禁止捕杀鲨鱼的法案,但仅能限制在美国注册的渔船和美国领海上的行为。欧盟已同意加大禁止“割鲨鱼鳍”的力度,但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争辩说,特殊捕鱼许可证(允许割除鲨鱼鳍)的发放,使得欧盟的禁令难以卓见成效。[6] 鲨鱼必须整只进口而不能仅进口鱼翅部分。国际渔业组织也在筹划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禁捕鲨鱼的协议,但是对太平洋和印度洋还没有相应的禁捕计划。大量捕杀海洋生态系统金字塔顶端的鲨鱼,会导致大量中小型鱼类因失去天敌而数量暴增,从而严重打乱整个海洋生态平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