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作者用独有的视点和颇具现代意识的言语,拓展出他多年以来徘徊在古老而神奇的西天圣土上的心路历程。此书为读者提供了感悟西藏的另类文字,人们在阅读中将会抵达一个美丽的境界。
凌仕江,七十年代生于四川自贡。一个用灵魂贴着西藏地平线独语的写作者。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九届作家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青联委员。从上世纪中开始文学创作,以西藏为文化背景的系列散文崛起于文坛并引人注目,作品发表于《青年作家》《解放军文艺》《中华散文》《北京文学》《文汇报》《大公报》《羊城晚报》《江南》《十月》《散文》《美文》《天涯》等,并常被《读者》《新华文摘》《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和《当代文萃》等转载;大量作品被收入《大学语文》及各类选本数十种;已出版诗集《唱兵歌的鸟》,散文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西藏的天堂时光》《说好一起去西藏》等多部。曾获路遥青年文学奖、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日报散文一等奖、全国报纸副刊散文金奖、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等。
我的朋友凌仕江是一位因描摹西藏的蓝天而名声大噪的作家。他曾说过:“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在令人窒息的雾霾中,我曾把他的这段话输入手机,群发给天南海北每—个渴望畅快呼吸的人
著名作家张丽钧
西藏,是一个当你离开时,举不起手的地方。而有过长期西藏生活经验的凌仕江在多年以后,于红尘中将笔指向拉萨,告诉你一个神灵与人同居的世界。
著名作家王族
凌仕江笔下的西藏,绝不仅仅是那异域的风光、传奇的故事和离奇的民俗,更多的是那孕育在雪域中的理想,笼罩着孤独的执着,甚至深陷于困境中的追求,以及淹没于无奈中的浪漫.而这一切又在青春底色之上和基调之下。
著名作家诸荣会
十年前,在阴霾的成都冬日里,我被一本浸满阳光的书温暖了,我看到一个生命完成了他的涅槃,在蓝蓝的天上腾飞了。十年后,王者归来,他的天空更蓝!
著名作家王曼玲
我的朋友凌仕江是一位因描摹西藏的蓝天而名声大噪的作家。他曾说过:“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在令人窒息的雾霾中,我曾把他的这段话输入手机,群发给天南海北每-个渴望畅快呼吸的人
——著名作家 张丽钧
西藏,是一个当你离开时,举不起手的地方。而有过长期西藏生活经验的凌仕江在多年以后,于红尘中将笔指向拉萨,告诉你一个神灵与人同居的世界。
——著名作家 王族
凌仕江笔下的西藏,绝不仅仅是那异域的风光、传奇的故事和离奇的民俗,更多的是那孕育在雪域中的理想,笼罩着孤独的执着,甚至深陷于困境中的追求,以及淹没于无奈中的浪漫,而这一切又在青春底色之上和基调之下。
——著名作家 诸荣会
十年前,在阴霾的成都冬日里,我被一本浸满阳光的书温暖了,我看到一个生命完成了他的涅槃,在蓝蓝的天上腾飞了。十年后,王者归来,他的天空更蓝!
——著名作家 王曼玲
第一辑遥望雪山
遥望雪山
想去阿里走走
追梦上高原
呀拉索之歌
藏南看雪
林芝怀旧
老艄公
牧区的孩子
卓玛卓玛卓玛
远涉西藏
远古的碎片
我和小顿珠
第二辑比西藏更美的重逢在西藏
当兵在外
我在西藏等你
比城市更美的重逢在西藏
二十三岁的春天
老屋
心如莲花
徘徊青藏
阳光天堂
圣地的花
山在那里
西藏树下
第三辑心灵跋涉的远方
怀念老兵时代的爱情
荒诞的荒原
心灵跋涉的远方
山那边的村庄
消失的马匹
第四辑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说好一起去西藏
梦太软
三碗青稞酒的爱情
列兵的初恋
在世界屋脊的屋檐下
第三极的雪
与八廓街有关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人类应该回报天空
夕阳落在拉萨河上
那忧郁的经石
蓝色星球上的老鼠
上尉和一个夏天的背影
难以抵达的美丽
我的将军朋友
两个哨兵的生活
第五辑酷暑的鸟和夏天
在沉默中聆听
一个人的高原
索朗的小嘎乌
边地的月光
酷暑的鸟与夏天
【后记】读者评论
十年经典情怀,天天天蓝发现你
【编后记】
十年后,重逢西藏
十年后,重逢西藏
我从未踏足西藏,虽然那是一片我魂牵梦萦的圣土。好在有这些描写西藏的书,在字里行间游历和感受西藏,也算是一种自我满足。
两年前,我策划编辑了凌仕江的《西藏时间》,当时就被他笔下的西藏深深吸引并为之惊叹。西藏有许多面相,凌仕江却写出了最不容易看见的那一面。这不是一个人脚步匆匆走马观花路过的西藏,而是一个外乡人,用十六年的生命注视、探究、提纯和淬炼的西藏。西藏的坚忍和残酷他懂得,西藏的苍茫和温柔他也懂得。
两年后,我拿到《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的书稿将其再版,再一次领略到凌仕江笔下西藏的大美。这部十年前的作品,与《西藏时间》相比更增添了青春的意味。如果说《西藏时间》是一个沧桑男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男人的铁血和质问,热烈中包含着刚硬,安静时充满了自省,激情吞吐间仍不失约束和节制;那么,《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就是一位青葱少年。文字一如西藏永恒的蓝天一样纯净而有金石之声,情感仿佛清晨的冰雪,洁白、透彻、清新。这是他在懵懂年少时,阳刚脆烈的意气与西藏相互激发,喷薄而出的才情。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他终于成长为一位诗人,一位作家。
有多少人愿意并有机会,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全部献给西藏呢?十年后,趁着本书的再版,凌仕江和他的读者们得以再次致敬自己的青春。我们将原书稿重新做了编排,分成五辑,并收录了十年来热心读者对本书的评论。同时也感谢斯单巴、熊智锋两位画者特意为本书创作的插画。两位画者的笔锋或遒劲,或轻倩,加上凌仕江手写的配图文字,一个稚拙、坦荡、小清新风格的西藏顿时跃然纸上。这也是年少时的凌仕江心目中西藏的样子吧。
十年后,欢迎大家在凌仕江笔下的西藏中,与自己的青春重逢,也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
低头天正蓝
弹指一挥,光阴已去10年。
2003-2013是个重叠“3”的距离。如何度量这个距离?这之间,一个人到底走了多远?我有些茫茫然。如果用命运去量度他的文学之旅,除了莫名其妙的焦虑,可喜的是还有一片蓝得禅意的天空让他内心找到安宁,让他明白他是在那片安宁的天空下向着文学出发的,当时陪伴他上路的是宗教。
文学般的宗教将他引渡到一个没有伤害、没有争斗、没有暗算的天地间,使他内心获得了安宁的神丹妙药。
那些神丹妙药不是白色的颗粒状,也不是红色的圆珠心宝,更不是褐色的丹生地丸,它是一片任何武器都切割不了的蓝色天空。无论它是悲伤,或是失意,那片天都一丝不挂地裸露在窗前,像一面镜中的佛眼,看着自然万物的表情。我知道,它没有欺骗我。在我来之前,它就是这么蓝着的,在我走之后,它将依然这么蓝。
亿万斯年,它的蓝必将与一颗心融为一体。
西藏的天有多蓝,我的心就有多蓝。
猛一回头,我从正式出版第一部散文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到2013年已10年了。乍一想起,这多少有些令人恐惧。10年来,我都做了些什么?而这还不算我写作开始的时间。追忆最开始的写作,可能还要再加10年。在我调动想象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这样的情景只能让自己吓自己一场。
而布满文字的路上,太多的人们像粘在糖浆上的蜜蜂已不能自拔地陷入另一个迷人诱惑的世界。
我孤独地走在自己的路上,身无长物,两手苍茫。
20年,别人生个孩子都该上大学了。我写了些什么东西呢?光阴磨人,写字害己,真是难于启齿。可我还在写,也情愿执迷不悟,自己害自己,只是我的速度已经远不如年少时在纸上同文字飞奔。那时的少年是戴着中士军衔满脸忧郁的诗人,他常常站在长满三毛草的布达拉宫前的草地上,用45度视角仰望着俯瞰大地的神鹰。当阳光突破防线钻进脸孔稀释他的忧郁时,他还听到了神鹰之外的一些隐秘的声音。 10年前,他说出了天空的一些秘密,但西藏的很多秘密,他至今也未能说出。
回到千里之外的红尘,有人说他是个喇嘛。他笑了,很傻的样子。他学着都市人公务繁忙的样子,各种应酬也是与日俱增。于是,他尽力避开人群扎堆的饭局与酒场。但想避开谈何容易,尘世就是生活的场,该应对的还得应对,凡人谁不染尘埃呢,很多时候,他再也找不到西藏天空下的安宁了。
于是闭上眼,念“嗡嘛呢呗咪畔”。
神鹰飞来告诉他,好孩子,人群中刻意探寻来的秘密都是没有真实答案的,自然万物的来和去,自然有它的时间。
每每想起这句话,我的冥想总让我迟迟不敢下笔。有时候,白天思考过滤后的素材,大多被我弃置在黑夜里的写作之外,它们是被外来的喧嚣气流所破坏的日常生活素材,不是我内心真正的“神”的声音,真正值得书写的安静之神,一直都没到来。
我不是神,但我走向神。可我能等到它的到来吗?
伊凡·克里玛说:“写作是抵抗遗忘的方式。如果不把这些文字写下来,那些回响在内心里的声音和行迹可能就消逝了。是书写使它们汇集重现。”许多时候,我想我从西藏回到内陆都市后的生活,未能被写下的行迹是不值得书写的,在尘埃乱卷的城池里,我无法听见内心的回响,生活中无法修补的旧时光只能任随它们消逝了。伊凡·克里玛的作品我读得很少,就这几句却切中了我的写作症状。后来,我还读到伊凡·克里玛说的另外一句话:“写作是一个人可能仍然成为个人的最后场所。许多有创造性的人实际上仅仅因为这个原因成为作家。”这句话,让我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每每提笔,西藏就呈现在我的世界里。
只要低头,就看见蓝天映照的神的影子,它们坐满天空,投射大地,安抚生命中每一个日夜念想蓝天的人。
趁本书再版之际,我又重新沿着过去的文字情感走了一遍,某些地方进行了新的梳理,在此,向陪伴《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成长的所有朋友道一声—— 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