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耕地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需要大力加强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而现实中耕地保护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优质耕地流失速度惊人。而且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只有2亿亩左右,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
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将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今后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此外,职能部门应逐步建立耕地保护数据库,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系统的互连互通和数据的网络传输;建立耕地保护电子台账,健全耕地的图、表、册等档案资料,切实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逐级落实到地方政府、村组和农户。要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落实好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挂钩,建立补充耕地储备库和台账管理等制度;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年度计划指标分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耕地后备资源状况、补充耕地潜力等因素;要防止和杜绝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
三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不得占用。
十八亿红线
十八亿红线— 徐绍史“第22个全国土地日“(2012年6月25日)强调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今日在出席“第22个全国土地日”纪念活动时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比以往更加繁重,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徐绍史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耕地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是土地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而如何立足国内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土地管理的神圣使命。18亿亩耕地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多年来,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徐绍史强调,在“三化”同步快速推进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乡格局都在发生而且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在不断赋予我们新的需求,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比以往更加繁重,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不仅要“守住红线”,而且还要“建好红线”,只有这样,才能以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