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南谯区境为棠邑,秦汉三国时期,曾先后为全椒县、武城县、下邳国等,两晋时期属顿丘县,575年(陈太建七年)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南谯州。隋为新昌县,后改为清流县,为滁州治。明初省县入滁州,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为滁州直隶州。
1912年实行省管县,废滁州为滁县。古清流关
1993年1月18日,南谯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
1982年撤销滁县,改设滁州市。
1992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撤原滁州市,分设南谯、琅琊两区。
区政府初设在原滁州市政府所在地(滁城东大街125号)。
2007年5月31日,南谯区完成镇村两级区划调整工作。经过调整,全区18个乡镇、街道、管理区调整为8个镇、2个街道;152个村减少到74个;乡镇平均规模由1.5万人扩大到2.7万人,村级平均规模由1776人扩大到3649人。其中:撤销大王镇,设立大王街道;撤销施集乡,设立施集镇;撤销城郊乡,并入南谯街道;撤销黄圩乡、汪郢乡,并入乌衣镇;撤销三官集乡,并入沙河镇;撤销皇甫乡、常山乡,并入章广镇;撤销花山乡,并入施集镇。
2010年5月13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将南谯区南谯街道(4个社区、7个村,面积83.67平方千米,人口3.35万人)整建制划归琅琊区管辖,并更名为西涧街道,街道办事处仍驻西涧路1号;将琅琊区清流街道的银花东村、银花西村、新建、紫薇南路、湖心路、徐岗6个社区和花园、陡岗、红庙3个村(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8.145万人)划归南谯区腰铺镇管辖。调整后,南谯区由2个街道、8个镇变为1个街道、8个镇,面积由1242平方千米降为1187.11平方千米,人口由27.88万人增加为32.68万人;腰铺镇辖8个社区,10个村,面积112.98平方千米,人口10.74万人,镇政府驻地不变【6居3村实际划归龙蟠社区服务管理中心】。
同年,将南谯区沙河镇的三官社区和邓坝、新集、秋桐3个村(即原三官集乡行政区域,约35平方千米)划归琅琊区西涧街道托管。
南谯新貌南谯区位于滁州市东南部,南临长江,与南京市浦口区山水相连,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地处长江北岸,淮东要冲,东经117’50’至118’30’,北纬32’05’至32’36’。
南谯区地形全貌为丘陵地,自西北向东西倾斜,西、西北和西南属山区,约占52%,最高点是大柳镇的“北将军”山,海拔为399.3米,是全市最高峰。北部、东部、南部起伏较小,属丘陵缓坡地带,约占43%,东南圩区地势较低,约占5%。区境内有滁河、清流河,大沙河、小沙河等河流,中小型水库190余座,其中沙河集水库(姑山湖)为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有效灌溉面积38.4万亩。南谯风貌(4)
南谯区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摄氏15度,历史上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23.8度,最高气温摄氏41.2度。年均降雨量1031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549.5毫米,年最小降雨量589毫米。年无霜期21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
南谯区境内群山环抱,松竹叠翠,天蓝水清。有鹭鸟等珍稀动物,有琅琊榆、滁州水竹、油桐等珍稀树种,中药材达几百种。
南谯区有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及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古清流关遗址(已在开发),新石器遗址卜家墩,花山彩云洞等。交通(2)
全区拥有耕地70多万亩,山场39万亩,水面18万亩,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发展较快,盛产稻、麦、油菜,棉花。蔬菜,茶叶、水产、水禽、蔺草、板栗、杜仲等,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区,渔业致富重点区。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盛产的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史载于《本草纲目》,南谯茶在明代被列为贡品,席蔺革制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乳制品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南谯区已探明并正在开发的矿产资源有绢云母、石灰石、麦饭石、花岗岩、陶土、矿泉水等。其中绢云母矿石储量超亿吨,探明的储量已达3000万吨,储量大、品位高、用途广,极具开采价值。高品位石灰石储量丰富,可供大型水泥企业使用或用作优质石料加工。
2020年南谯区常住人口为348762人,与2010年南谯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7171人,增长50.59%,年平均增长率为4.18%。
2020年全区共有家庭户119504户,集体户7866户,家庭户人口为311556人,集体户人口为37206人。
202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85494人,总户数102388户。全区出生人口2763人,人口出生率9.78‰,比上年下降2.32‰;死亡人数1415人,死亡率5.01‰,比上年下降0.47‰;人口自然增长率4.77‰,比上年下降1.85‰。[7]
南谯区东与来安县交界,南与全椒县相接,北与明光市毗邻,东南和南京市浦口区相连,西部与肥东县搭界,南谯新区规划图在滁城周边的7个乡镇(办)与琅琊区紧密相连,全区总面积为1271平方公里,东西长60.8公里,南北宽56公里。南谯区下辖龙蟠街道办事处、大王街道办事处、乌衣镇、腰铺镇、沙河镇、珠龙镇、施集镇、大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
龙蟠街道
下辖红庙社区、花园社区、陡岗社区、新建社区、紫薇南路社区、湖心路社区、徐岗社区、银花东村社区、银花西区社区;
大王街道
下辖十八里店社区、石庙村、林楼村、大王村、荇塘村;
乌衣镇
下辖乌衣社区、锦绣湖社区、柯湖村、法华村、红山村、新华村、袁庄村、双庙村、白庙村、吕赵村、汪郢村、黄圩村、吴港村、大同村;
腰铺镇
下辖腰铺社区、担子社区、范桥村、二郎村、朱岗村、梅卜村、姑塘村、万桥村、东陈村;
沙河镇
下辖沙河社区、龙亭社区、新塘村、油坊村、白米村、草王村;
珠龙镇
下辖清流社区、珠龙村、北关村、陈王村、广卫村、木庄村、兴珠村、官塘村、三富村;
施集镇
下辖施集社区、孙岗村、井楠村、荣誉村、花山村、龙蟠村、丰山村、河东村、杨饭店村、明张村、大林村、李集村;
大柳镇
下辖大柳社区、横塘村、曲亭村、华严庵村;秀美南谯
章广镇
下辖章广社区、元松村、孟洼村、马厂村、胡集村、章广村、皇甫村、太平村、常山村、陆岗村、鸦窝村;
黄泥岗镇
下辖黄泥社区、张浦郢村、祝郢村、万郢村、唐庄村、广山村。
铁路
京沪铁路纵贯南谯区,京沪高速铁路在南谯区设滁州站,宁洛高速公路、滁马高速公路穿越南谯区。
公路
104、312国道及滁全、滁定、滁章、滁乌等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晴雨通车。水路有滁河,清流河直通长江,均设有港口、码头,距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南京新生圩2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50公里。
区委书记:姚志江[8]
区委副书记:王莹
区长:王莹(女)[6]
副区长:王长华、袁家华、宇庆忠、张燕(女)、赵开俊、孙宝林
主任:王良仁[6]
副主任:王良琪、付立新(女)、张思源、贾佳
主席:缪国武[6]
副主席:张青(女)、力月霞(女)、惠敬光、程学武、赵军
秘书长:李开阳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95.6亿元,下降2.7%;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为8.2:41.9:49.9。[7]滁州体育中心
2020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37.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13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1.9千公顷,稻谷种植面积22.9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1.7万吨,增长1%。全年肉类总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长1.1%。
2020年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73万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37.429万千瓦,电动机动力4.70万千瓦;全区拖拉机共22633台。其中,小型拖拉机21500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133台;拖拉机配套农具55900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600部;排灌机械20250台,联合收割机165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万吨,全年机播面积26.668千公顷,全年机收面积37.860千公顷。[7]
工业南谯风光
202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31户,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同比下降6.7%,民营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9.7%。分行业看,26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保持正增长,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53.6%、24.8%、24.5%。新增企业拉动作用明显。2020年新增4家企业,1-12月累计完成产值2.2亿元,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0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7]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3%,投资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6.9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7%。从行业看,全年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8.8%,完成工业项目投资下降23.8%。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5.1亿元,同比增长2.7%,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10.8万平方米,同比上升4%,当年商品房屋新开工面积175.9万平方米,增长35.5%;施工面积567.9万平方米,下降2.9%。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亿元,同比增长4.6%。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完成36.6亿元,同比增长8.9%。分消费形态看,全年实现商品零售61.4亿元,同比增长4.3%;餐饮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6.1%。在“双11”“双12”及促消费政策带动下,商品销售和餐饮收入增长较快。分城乡消费看,乡村消费增长迅猛,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亿,达11.4亿元,同比增长6.5%,快于城镇社消增速2.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两行业同比分别增长2.8个和3.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两行业同比分别下降10.2个和3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和旅游
2020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294.4万美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出口7141.3万美元,同比增长18.8%。
2020年,南谯区旅游业共接待人次超过186万,实现旅游总收入15.96亿元,恢复率达56%。年末全区共有旅游景点16处,旅行社7家,星级旅游饭店2家,星级农家乐8家。
财政和金融
2020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9.1%。全年完成税收收入16.7亿元,同比下降15.7%。全年完成财政支出29.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累计完成2亿元;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支出分别完成7.8亿、0.5亿和2亿元。
2020年,省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4家,其中8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6家企业在农业板挂牌。辖区5家担保和小额贷款新型金融机构总注册资本7.79亿元,全年发放担保、小额贷款10.1亿元。当年新增“政银担”业务8.92亿元,新增“税融通”业务1.21亿元。“续贷过桥”业务作用彰显,新增周转续贷过桥16.11次,金额4.83亿元,扶持企业98户。[7]
开发区
2020年全区行政区总面积为117770.15公顷。全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100%,年末境内森林面积46661.33 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40.5%,当年造林面积662.5 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 3561864.65立方米。[7]
2016年,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起,较上年减少3起;死亡人数7人,较上年减少2人。其中,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3起,较上年减少3起,死亡人数7人,较上年增加2人。全年没有发生1起工矿商贸安全生产事故。全年发生火灾事故70起,比上年下降2起,70起火灾事故没有发生死亡人数。
南谯区有计划、有重点腰铺镇安置小区地建设乌衣、腰铺、担子,使之成为全区重要经济增长点,乌衣镇被列入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全国乡镇企业合作示范镇。沙河镇、三官集乡正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并申请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乌衣、担子、腰铺、大王已成为环滁卫星重点乡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4年累计投入1.65亿元,高规格规划建设南谯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并实现“三通一平”,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南谯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119个,新增耕地13368亩,争取土地“挂钩”项目1400亩,在认真执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上,为该区储备了大量建设性用地。为94家已建企业报批土地2410亩,依法收回闲置土地423亩,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投入30万元,开通并改版南谯网站,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深入开展了“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评议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工商、税务、土地、物价、电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全区各乡镇实现自来水供给,其中大王、腰铺、乌衣、担子、南谯办等乡镇实现了直接从滁城管网接水。小城镇镇区内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慎区道路总长75公里,面积68万平方米。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网遍布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有16个乡镇架设了有线电视。
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达54家,净增11家,全年成功申报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家。2020年,全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为1535件和972件,同比分别增长14.4%和61.5%。[7]
2020年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00所,其中公办学校53所,含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中7所,小学15所 (另有3个教学点),幼儿园25所(其中省一类园1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所;民办学校47所,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新锐私立学校、海亮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碧桂园外国语学校、行远实验学校、滁州外国语学校附属苏滁实验学校、琅琊书院学校)、完中2所(十一中、新英中学)、高中1所(博世高中)、小学3所(十一中附小、新锐小学、阳光双语学校)、幼儿园35所。
2020年全区在校生总人数60494人,其中:小学生26398人、初中生11078人、普通高中生3431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726人,幼儿15861人。教职工4574人,其中专任教师3349人。[7]
2020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个,公共图书馆馆藏书籍总藏量11.85万册。广播电台1座,广播发射机功率0.05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100%。[7]
2020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24个,综合医院8个,中医医院2个,康复医院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15个农村卫生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门诊部、76个诊所、5个卫生所(医务室)。全区共有卫生专业人员1614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028张。[7]
2020年,顺利完成区级“五个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乌衣镇等镇、街道“三个一”体育设施建设完成率达63.6%。全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10余项,共有12000余人参加。圆满完成安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功会网球、迷你马拉松、柔力球三个比赛项目的承办工作,荣获“优秀赛区”荣誉称号。沙河学校等3所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称号,积极参加2020年安徽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等省、市级以上体育赛事17项,先后荣获省级赛事冠军1次、亚军9次、季军6次,市级赛事团体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个人冠军6次。[7]
南谯风光
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22元,比上年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49元,比上年增长8.6%。[7]
2020年,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8万人。全区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数11家,供住宿的社会服务年末床位数1622张。
2020年年末,全区共有916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136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
南谯区境内“南唐建关,以御北师”的清流关、因南唐大将皇甫晖驻军而得名的皇甫山、明代驻军的广武卫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清流关下方圆百里,曾为古战场之域。后周将领赵匡胤破南唐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关,遂克滁州,为建立宋王朝奠定了基业。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与明兵部侍郎卢象升部激战于清流关、珠龙桥、广武卫,兵马填沟委壑,珠龙桥下河水为之赤。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部合力于乌衣,大败清钦差大臣德兴阿、都统胜保。南谯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区域,南谯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挺进皖东,建立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境内是其主要区域之一。中共苏皖省委、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等抗日军政机关先后驻境内皇甫乡。刘少奇、张运逸、徐海东、罗炳辉、邓子灰等领导人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
1939年12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在皇甫乡瓦屋薛召开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当月下旬,新四军四支队在司令员徐海东指挥下,取得了周家岗战斗胜利,粉碎了日寇向路西根据地的第一次“大扫荡”。抗战时期,南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等抗日群众组织,送子参军、送夫参军,组建自卫队奋起抗日。
1938年(民国27年)3月,皇甫乡中共秘密党员薛宗元(薛慕柳)等去六安县寻找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后,中共安徽省工委派员到境内组建中共滁县特别支部,驻地花山,开展敌后抗日工作。民国28年,建立中共珠龙桥直属区委员会,直属中共苏皖省委领导。
民国29年2月,中共滁县委员会成立,同年3月成立滁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施家集),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结集重兵进攻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区境党员干部和地方武装力量虽然遭受严重损失,但始终没有停止战斗,民国37年初,在区境西部恢复党组织,开展敌后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作战,滁县先后出动民工5万余人次(主要为区境人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
1949年元月,区境人民终于迎来了彻底解放。南谯这一革命老区,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全区有562名英雄儿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在这块土地上英勇献身的烈士虽难以统计,但他们的丰功伟绩与伟大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南谯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新中国建立后,区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反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基层政权的建立使生产迅速恢复与发展,各届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业。其间虽有“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挫折和失误,但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止前进,境内的各项事业仍在曲折和艰难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拔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古郡南谯处处勃发盎然生机。
皇甫山:滁州市郊西北的皇甫山,因五代时期南唐在此抵御后周,留下很多传说与遗迹而闻名遐迩。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皇甫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众多游人,使之名扬省内外。皇甫山原来叫曲亭山,因南唐大将皇甫晖曾屯兵于此,称皇甫驻军山,后简称皇甫山。
卜家墩遗址:新石器时期的卜家墩遗址,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大王镇庵前村卜家庄,现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019年1月25日,南谯区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