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善堂又名仙殿,位于福建省安溪城厢 砖文村。中殿供奉杏春真仙、 清水祖师,右厢房供奉礼钵法师神像,二楼供奉如来佛祖,观音大士。聚善堂的前身叫“引心局”,光绪庚子年(1900年),乡民在砖埕大丘田置銮坛,祈求医神下凡临坛,救世扶危。至1904年,由妙真禅师筹建聚善堂,广济众生,后由礼钵法师继之。
聚善堂几经兴废,几度修葺。后因近50年 间经久失修,屋盖破旧,椽朽栋损,墙壁剥落,有倾圮之危。近年,当地群众倡议重修,杏春真仙信仰远播海内外,在海外侨胞、台胞及乡贤的资助下,共襄善举,1972年,由谢音润,法号释忠桔,筹资修建,加层,修葺,古迹焕新。新建宫堂为二进,两层建筑,进深面阔各三间,红砖、青灰石、琉璃瓦,颇具地方特色。歇山式屋顶,双龙戏珠、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宫堂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为二进 三间张、上下落加过水的二层楼阁之宫殿式结构,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翘脊飞檐,雕梁画栋,镂刻堆剪,金碧辉煌。
“聚会登科山灵万古,善兼子午石奠千方。”现聚善堂二楼大门石框对联,及左龙右虎的石雕门屏就是最早建庙保留下来的。庙宇清静,香火旺盛。庙宇的前埕有一口古井,叫明圣井。井沿刻有:“光绪甲辰年桐月(1904年3月)建堂,荔月(6月)开井。”历经一百多年的古井,至今井水依然清冽甘爽,源源不断,滋养着一方乡人。
相传,每年的八月初一,是仙公的生日,水井在那天会漫过井沿。后来建庙时,提高地面位置,水井沿边也随着加高。而且当时要入庙挑饮此圣水,还有许多禁戒,在井沿上如今依然写有:“不准外人挑饮此水”。
古时聚善堂求签许愿 灵验非凡,吸引四方善信纷至沓来,焚香拜佛,求签许愿,香火极盛。“佛生日”举行的佛事甚为壮观。佛座下,一字形排开数名身着红袈裟、头戴黄僧帽的和尚, 神情肃穆,双眼微闭,轮流颂读经文。每逢颂读至高潮处,鼓钹齐鸣。堂中香烟缭绕,善男信女虔诚朝拜。
礼钵法师十六岁受皈戒,入佛门,其师弟礼锡法师。后来聚善堂因水灾倒塌,礼钵法师不远万里,数次远赴南洋筹措资金,重建聚善堂,现在庙宇后落的底层就是当时礼钵法师筹建的,重建时更改坐向,往后移数米,明圣井原在庙宇的深府埕内,现正处于庙宇的前埕。
此后,礼钵法师还在魁斗大岩山筹建聚善堂分炉清风洞。1941年,礼钵法师住持清水岩,筹资修缮清水岩,恢复寺貌,事迹甚丰。如今在清水岩还筑有礼钵塔纪念这位大师。
杏春真仙灵应显赫,分灵众多,其中为 大岩山清风洞最为著名,有楹联描述:聚善堂中神与圣,清风洞里佛是仙。
“杏春真仙,懿著,赈困扶危,渡人唤醒。著有仙示药签,普度众生,闻名遐迩。善男信女,争相祈祷。”在庙内的显眼位置,摆放有大大小小签桶,几百方药签。药方写的药材都是中草药。解放前,农村的卫生条件很差,没有医院,很多乡人遇到小病小灾,都会到庙里来求签,然后拿着求到的药方到药铺里抓药。
求取药签治病是古时医药不发达的年代,民众寻医问药的途径之一。那时,庙宇四时香火鼎盛,经久不衰。堂内的签筒和签是免费的,求签者跪在堂前,心中默默祷告,不断摇动签筒。一事一签,信徒记下签的号码,现场请药签师傅解签。
曾有医学专家研究过药签,认为大部分药签为后人集古代成方和民间常见验方,以民间崇拜信仰极深的神的名义而设置。中药剂量较轻,药性和顺,没有剧烈药方。药签师又大多深谙药性,兼通药理,配药时,又有意识地询问病情,及时调整药方药量。而且,俗信药签是在神明的恩准下求得的,患者深信药方是灵丹妙药,对药方充满信任,也就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因此,药效颇佳。但如今,人们都以民间信仰、民俗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
聚善堂还留存有建堂时部分药签的木刻版,由樟木手工雕刻,每块版正反面均刻有药方,难得一见。民国乙亥年(1935年),聚善堂遭受水灾,又逢战争时期,地方丧乱,药签木刻板大部分失散,其善编散失无存,现存有示事灵签,男科、妇科、小儿科、外科、内科、眼科、咽喉科等药签诗,由谢音润搜集编成册,以备后人研究。
聚会登科山灵万古,善兼子午石奠千方。
仙界恩光同日月,殿堂景淑是蓬瀛。
仙家聚处无埃染,殿宇善坛有梵音。
聚会众生登乐国,善分群类渡迷津。
聚善堂中神与圣,清风洞里佛是仙。
聚集仙神方妙引,善兴佛法印真心。
聚鸾引凤书妙宇,善马心龙多真图。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