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愚

杨守愚

中文名 杨守愚
出生日期 1905年3月9日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姓名:杨守愚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5年3月9日

  国籍:中国

  时代:现代

  籍贯:不详

  民族:汉族

  身份:作家

生平

  身兼日治时期新文学作家与汉诗人双重身份,其学养过程包含台湾传统书房的儒学汉学基础,与日本引进的新式教育知识系统,在知识份子分层上,属乙未割台世代。

  为彰化汉诗社「应社」、「庆社」成员,除创作汉诗外,亦以中国白话文混杂大量台湾话文创作小说、新诗等新文学作品,陆续发表于《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化》等刊物。

  张恒豪,《无产者的挽歌——杨守愚集序》,《杨守愚集》(台北:前卫,1991。)分析杨守愚作品指出: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题材呈现出繁复的多样性,所关注的主题,有日本警察的残暴,蔗糖会社的剥削,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勾结,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呻吟,这些黑暗面和挣扎面,与新文学运动的反抗反封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它道尽一个苦难时代的悲情与希望。」

  咸认其创作与同世代作家赖和影响。

代表作

  《凶年不免于死亡》

  《捧了你的香炉》

  《一群失业的人》


文学经历

杨守愚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为清朝秀才,故从小于家学的耳濡目染之下,并受名师郭克明先生的指导。所以,虽然仅有“国小”文凭,但其汉学根基甚为深厚,故在台湾新文学开展期间,他不仅能以白话文创作,也能吟咏股诗词。1920年自彰化第一公学校毕业后,在书塾中教授汉文,由于喜好吟咏,曾参加彰化旧诗社“应社”及“彰化新剧社”,与和赖和、陈虚谷都是彰化旧诗社“庆社”的诗友。由于赖和与杨守愚为同乡的挚友,在赖和担任《台湾新民报》学艺栏编辑时,因为医务繁忙而分身乏术,幸赖杨守愚帮忙代笔修改定稿。于此段期间,杨守愚也同时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和几十首新诗,而成了台湾新文学“摇篮期”及“成熟期”以来中文写作最多产的一位作家。 

作品特点

杨守愚

       在三○年代加入“台湾文艺联盟”,并担任《台湾文化》撰稿人。杨守愚在当时不顾日人的禁止下开班讲授中文,而遭到日人驱敢。光复后,他中学教师检定合格,于彰化工业职业学校担任中文老师。纵观杨守愚的创作可以发现,由于他深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影响,他的作品的取材及主题呈现上,都与赖和有许多雷同之处,如对日人殖民政策的反抗、对农民阶级生活的描绘。不过多位论者指出,杨守愚的思考的广度上显然走的比赖和更远。他书写的主题集中呈现日据时期地主阶级与日本殖民者间的利益勾结,而对农民阶级尽行剥削、压迫的惨况,由此出反省一个社会结构性的问题。 

         黄武忠分析杨守愚小说中的特点,认为其对地下阶级人民生活境状的描写可分为三类:

       (一)地主与佃农间的纠隔;

       (二)失业者的悲苦;

      (三)小民的穷困三大类。而除了这样的面向之外,施淑于“在前哨─读杨守愚的小说”一文中指出:提供知识分子左倾现象的出现,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是杨守愚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总体而言,杨守愚的丰富创作不仅丰富台湾新文学时期启蒙阶段,更因其对阶级问题深刻的探讨,虽反抗性不及赖和强烈,却提供了我们极大的思索空间。

 

年表

1905年 本名杨松茂,三月九日生于彰化。其父为前清秀才,在其教导下,自幼熟读汉文书籍。 

1920年 彰化公学校毕业。 

1927年 因「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事件」被检举。 

1929年 首次使用「守愚」笔名,小说〈猎兔〉经赖和之手发表于《台湾民报》号。发表小说〈凶年不免于死亡〉于《台湾民报》。发表小说〈捧了你的香炉〉于《台湾民报》号。发表小说〈疯女〉于《台湾民报》。 

1930年 发表小说〈醉〉于《台湾民报》。发表小说〈谁害了她〉于《台湾民报》。以「静香轩主人」笔名,发表小说〈十字街头〉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颠倒死?〉于《台湾新民报》。发表随笔〈小学时代的回忆〉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新郎的礼数〉于《明日》第三号。 

1931年 发表民间故事〈十二钱又带回来了〉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过年〉于《台湾新民报》号。以「翔」为笔名,发表小说〈女丐〉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比特先生〉于《台湾新民报》。以「村老」为笔名,发表小说〈一个晚上〉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元宵〉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一群失业的人〉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嫌疑〉于《台湾新民报》。以「洋」为笔名,发表小说〈升租〉于《台湾新民报》。以「ㄚ」为笔名,发表小说〈开学的头一天〉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就试试文学家生活的味道吧!〉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梦〉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啊!稿费〉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爸爸!她在使你老人家生气吗?〉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决裂〉、〈罚〉、〈瑞生〉、〈断水之后〉于《台湾新民报》。发表小说于《台湾新民报》。张深切、赖明弘等八十三人筹组「台湾文艺联盟」,加入该组织。 

1935年 发表小说〈难兄难弟〉于《台湾文艺》。发表小说〈赤土与鲜血〉于《台湾新文学》。 

1936年 发表小说〈移溪〉于《台湾新文学》。民间故事〈美人照镜〉搜于《台湾民间文学集》、李献璋编。发表小说〈鸳鸯〉于《台湾新文学》。 

1937年 总督府禁止用汉文创作。 

1938年 加入古诗社「应社」,成员尚有赖和、杨雪峰、陈虚谷、杨笑侬、陈渭雄、杨云鹏、石锡勋、吴蘅秋、杨石华。 

1940年 小说〈扁鱼〉搜于《台湾小说选》、李献璋编,在印刷中被查禁。 

1946年 发表小说〈阿荣〉于《台湾文化》。 

1948年 发表小说〈同样是一个太阳〉于《台湾文学》。参加中学教师检定合格,入彰化工业职业学校,教授中文。发表随笔〈赧颜闲话十年前〉于《台北文物》。 

1955年 四月八日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评论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题材呈现出繁复的多样性,所关注的主题,有日本警察的残暴,蔗糖会社的剥削,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勾结,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呻吟,这些黑暗面和挣扎面,与新文学运动的反抗反封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它道尽一个苦难时代的悲情与希望。 

      杨守愚在他的作品中十分清楚的指出,地主之所以如此凶狠,农民之所以如此不幸,并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黑暗。……..残酷的阶级压迫,在杨守愚的小说中被描写成非常具体和生动。杨守愚已经注意到了,通过不幸者的命运,来展现那人吃人的社会中,人吃人的罪行。 [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