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中文名 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下辖 1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
流动人口 近0.5万人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下辖1个曼弄枫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1个南联山农场2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5万余人,其中曼弄枫村委会748户3335人,农场2811户5850人。[1]

其中一期面积1平方公里,1993年3月启动建设,1997年基本建成。一期项目以宾馆酒店为主,共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1.25亿元,吸引投资15亿元,建成星级宾馆酒店21家,年接待游客能力100余万人次。

二期即曼弄枫片区,以旅游功能为主、城市功能为辅,致力于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疗养体训、会议商务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曼弄枫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于2002年2月启动,截至2010年10月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35亿元,引进项目资金突破100亿元。

2011年,度假区管委会将三期规划纳入工作日程,规划中的度假区三期将以南联山农场为主,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优化提升一期、基本完成二期、启动开发三期”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规划,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度假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深化与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把度假区建设成为集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民族化为一体的山水城市和山水旅游度假区。

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党委、管委会对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展负总责,统一领导和管理度假区各项事务。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建设局(州规划局旅游度假区分局)、财政局、社会事业局、农垦局和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为投资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主要景点

民族博物馆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位于景洪市澜沧江东岸依山临江、环境优美的南联山半山坡,宏伟的建筑群面朝景洪城,三面被葱茏的天然林、橡胶林环抱。博物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概算1.55亿元,主要由国家和省政府补助支持,州政府自筹一部分。至2010年11月投资9000余万元的一期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2]

博物馆主展区分为5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勐泐回望———西双版纳历史帆影”,通过考古发现、汉文及傣文文献的记载,以及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做主,齐心协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西双版纳的光辉历程,讲述西双版纳历史沿革。第二板块为“和睦颂歌———西双版纳民族风采”,以单元形式展示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等13个世居民族相互交融又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第三板块为“雨林情韵———西双版纳自然掠影”,展示西双版纳地理、自然和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状貌。第四板块为“文化兴边———多民族的和谐家园”,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典籍与艺术遗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成果,以及能歌善舞的各民族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风貌。第五板块为“睦邻友好———开放活州的西双版纳”,展示西双版纳与湄公河流域国家源远流长的往来交流历史,顺应时代潮流,全面展开经济贸易、科技文化、跨境旅游等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生动局面。[2]

勐泐大佛寺

“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度假区一号公路止点至南莲山上,占地面积65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打造。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节日傣王就亲临寺院,举行大型法会,以纪念爱妃同时弘扬佛法。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该建筑在佛历2883年(即公元1848年,清咸丰年间)战争中被毁,距今已有169年。佛寺于2005年开始重建,于同年3月9日举行了大型的土地开光仪式,于2005年5月9日举行了盛大的大殿奠基开光仪式,在大殿施工时,挖掘出大量的银币、银盒、佛教法事用品等。佛寺于2007年11月3日一期工程竣工,竣工之时,邀请了海内外108位高僧为佛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州内外参加开光大典的各民族佛教信众达65万人之多。 占地面积400亩,佛寺依山而建,落差达122.8米,呈坐佛形,为国内外所独有。景区以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及佛寺活动为主线,巧妙融入到景观及建筑群体中,充分展示南传佛教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色彩。从万佛塔前广场俯视景洪市区,旖旎的热带风光尽收眼底。

自然资源

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犹如人间仙境,令人如痴如醉。她的神奇美丽,归纳起来就是四句话:

一、面积不大生态好 资源富集

西双版纳总面积仅为1.9万多平方公里,却保存着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原始风貌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之美誉。全州共有林业用地24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2%,森林覆盖率达63.7%,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区面积达402万亩。

在这片仅占全国面积0.2%的土地上,共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植物总数的1/6;有珍稀植物341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58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15%,还保留着第三纪前某些古老的植物20个属种)、药用植物1715种、油脂植物115种、香料植物52种、水果植物110多种、花卉植物4大类近100种,此外还有野生牧草和其他热带植物3000多种,是名符其实的“植物王国”。

境内共有陆栖脊椎动物539种,占全国的1/4。鸟类429种,占全国1/3,其中有45种仅见于西双版纳。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09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9种,二类保护动物90种。就鱼类而言,就有18科54属共100余种。亚洲象、印度野牛、金钱豹、白颊长臂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西双版纳动物的典型代表,其中亚洲象的种群和数量占全国80%以上。1994年4月10日,西双版纳被列为联合国与生物圈保护组织第10个地区。

二、人口不多民族多 文化独特

西双版纳全州总人口不足百万,但却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种世居民族,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34%,汉族占25%,其他少数民族占41%。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

漫步在大街上、集市里,身着不同民族服装,说着不同民族语言的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亲如一家,但各具特色。以傣族为主的10多种少数民族形成并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和村寨、民族节日、宗教和民族风情,构成独特而又多样的人文景观。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令人神往。哈尼族的“嘎汤帕节”、布朗族的“桑勘比迈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扩塔节”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的傣族“泼水节”更是让人乐而忘返。

三、旅游开发起步早 知名度高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西双版纳的美名,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己蜚声海内外。

八十年代初,西双版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州抓住机遇,依托州内两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热带雨林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产品,以傣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民俗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业,较早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02年,全州共接待国内游客246.58万人次,海外游客4.3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5.91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6万余人, 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仅次于昆明,居全省第二位。

全州共有东西南北7条国内外旅游热线,有景区、景点120多处,A级以上精品旅游景点10处,其中4A级景点3个(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原始森林公园),3A级景点2个(野象谷、热带花卉园),2A级景点3个(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猴山),1A级景点3个(曼飞龙笋塔、勐遮景真八角亭、打洛独树成林)。开通了中缅、中老旅游线路,正在建设水、陆、空并举的中、老、缅、泰四国旅游环线。

西双版纳州正围绕形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一核心,以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跨越为目标,倾力构筑“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三级旅游点、四条旅游主线,七大旅游产品”的西双版纳旅游新格局。

四、边境线长口岸多 区位优越

西双版纳国境线长966.3公里,是我国连接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枢纽,也是我国大西南和东南亚两大市场对接的结合部、窗口、前沿和基地。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州而过,一江连中、老、缅、泰、柬、越六国。从景洪顺江而下可直达缅甸、老挝、泰国,不久可直通柬埔寨和越南。州内现有景洪港、磨憨口岸、西双版纳机场等水、陆、空3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打洛,有6条主要过境通道直通老挝和缅甸,此外还有60余条边境通道。

西双版纳是我国进入东南亚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在西双版纳众多的口岸、通道中,磨憨口岸是中国与老挝的唯一的国家级口岸,现有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3省。省级口岸打洛,是我国与缅甸东部掸邦地区对接的重要口岸,打洛到缅甸景栋86公里,到仰光989公里。从打洛出境经缅甸景栋、大其力到泰国清莱300余公里,到清迈600余公里,到曼谷1000多公里。景洪港水运口岸位于景洪市江北岸,占地面积9.77万平方米,建有2个客运舶位,4个货运舶位,年客运量达150万人次,货运量40万吨,配套建成的关累码头,年吞吐能力货运10万吨,客运40万人次。从景洪港顺江而下, 70公里到缅甸、101公里到老挝、328公里到泰国。西双版纳机场航空口岸现已开通了成都、广州、上海、北京等9条国内航线和2条通往泰国曼谷、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航线。

突出的区位优势,使西双版纳成为四通八达的对外开放地区。国内外客商齐聚西双版纳,对外贸易红红火火,2002年,全州对外贸易总额达16.3亿元,经济技术合作1.33亿元。中国的牛、梨、苹果、大蒜等农副产品,轻工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西双版纳运往老、缅、泰等东南亚各国,泰国的热带水果、大米、海产品等,又从西双版纳纷纷发往内地,物流通畅,进出两旺。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西双版纳正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西双版纳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坚持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的基本思路,提升优化粮食、橡胶、蔗糖、茶叶等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旅游、对外贸易、热作开发、创汇畜牧、电力、文化等新兴产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配合上级加快建设昆曼公路、澜沧江——湄公河航道、航空专线、云电外送等四大国际通道,把西双版纳建成著名热带雨林旅游渡假区、自由贸易试验示范区、生物生态科研开发区、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展示区。

人文资源

西双版纳素有“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美誊。在这块被誉称为“勐巴拉娜西”的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各民族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同生共荣,共同创造了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独特鲜活的民族文化,如诗如歌,异彩纷呈,引人入胜,魅力无穷。

生态文化西双版纳各民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身和谐”为核心内容的西双版纳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西双版纳文化的内核,始终贯穿并深刻影响其他文化。

雨林文化西双版纳800万亩热带雨林,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它根藤交错,繁花似锦,野果累累,山菜茂盛。独特、优裕的生存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生态保护观念,形成了特有的雨林文化,造就和保护了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美丽的生态家园。

贝叶文化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让西双版纳傣族与贝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厅首次把文字刻在贝叶上,至今近两千年了。在漫长的历史中,贝叶像一叶神舟,驮载着傣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记述经文、历史、政治、制度等,形成了特色鲜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贝叶文化”。

歌舞文化西双版纳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歌舞丰富多彩,培养出了刀美兰、杨丽萍等著名舞蹈家。民歌主要有劳动歌、习俗歌、祭祀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儿歌、摇篮曲、新民歌、布朗族弹唱。舞蹈主要有祭祀性舞蹈、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山川河流、树林、飞禽走兽、日月星辰、花草虫鱼、狩猎采集、耕耘社交、婚恋丧葬等。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布朗族的弹唱,哈尼族的采茶歌舞,基诺族的大鼓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村落文化在绿树翠竹掩映下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等民族村寨,以独特的村落分布、宗教信仰、风情习俗、民族文化,充分展现了西双版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神韵。

节庆文化西双版纳节庆很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有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布朗族的“迎太阳节”。各民族的节日非常隆重,民族风情十分浓郁。

宗教文化西双版纳境内的宗教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傣族、布朗族群众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原始宗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西双版纳境内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不同类型的宗教,虽然有各自的传承历史和特点,但它们在历史上都和西双版纳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 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成为西双版纳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青文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有5万多北京、上海、四川、昆明等地的知识青年来到了西双版纳,到农场农村插队落户。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的年代,背井离乡,凭着一腔豪情,克服重重困难,为建设祖国新边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勇献青春成壮曲,笑洒热血谱新歌。知青文化的核心是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种文化激励了一代人,升华了一代人,为西双版纳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普洱茶文化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种植茶叶的历史有1700多年,有众多的古茶树,有的树龄达1700余岁。有六大古茶山,三个古茶庄,一条茶马古道贯连内地。普洱茶含有150余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延年、消脂、美容的神奇功效,深受海内外的欢迎。普洱名茶主要有普洱贡茶、勐海肾茶、大益牌普洱茶、竹筒茶等。

饮食文化西双版纳饮食风味独特,有糯米及糯米制品、竹子及竹笋制作的食品、剁生白旺与喃咪、独具匠心的烧烤、丰富的热带亚热带雨林野菜、绿叶包蒸与特色煮品、鲜花菜肴与昆虫美味。在加工工艺上别具一格,以“剁”、“腌”、“舂”、“包”为主。烹饪方法主要是“烤”、“蒸”、“煮”、“炸”。味觉上以咸、酸、辣、香、苦为主。西双版纳具有热情好客的饮食礼仪传统和文明卫生的良好饮食习惯。

服饰文化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服饰自然天成,用色大胆,色彩丰富,纹样新颖。“孔雀吉祥”的傣族服饰简洁大方、实用美丽。“神话满身”的哈尼族服饰,特色鲜明。“鲜花为媒”的布朗族服饰,式样古朴。美丽独特的基诺族服饰,做工考究。色彩鲜艳的拉祜族服饰,非常适应山区生活。“盘瓠裔胄”的瑶族服饰,更是别具一格。

民间手工艺文化西双版纳民间手工艺,主要有傣锦、银饰品、黑陶、竹藤篾工艺编织品、牛角制品、哈尼族乐器、拉祜族芦笙、缅玉珠宝、木雕、竹雕等。工艺品做工精细,质量上乘,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生态旅游

一、风景地貌

保护区境内地貌复杂,多姿多态,有低山、中山、丘陵、河谷和盆地等地貌。

勐养片中部的分水岭,部位起伏缓和,大部分山丘海拔为1100──1300 m。西部濒临澜沧江其干流和一级支流沿岸附近为深切、陡峻的山地。

勐仑片半数以上地区为海拔1000 m以下的低山岩溶地貌,东部因地下水的溶蚀和地一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上部起伏缓和,林林青翠,上有峰丛。下部切割很深而陡峻,石骨林立,山环水绕,洞穴处处。其上雨林保持完整,形成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的奇观。

勐腊片西部南贡山是一列断块上 的高地,南贡山的雷公岩海拔2007 m,是保护区内最高点,险峰兀立,幽深莫测。

二、风景水体

澜沧江干流流经勐养片西侧,最大流量在9月,为12800 m3/秒,最小流量在4月,为359 m3/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845 m3/秒,现可通行50—140吨机船。沿岸风光绮丽,保护区内为热带森林自然景观,区外有不少优美的人工橡胶林。景洪电站建成后江水沿南木养河临近大河边寨,其淹设线高程603米,在保护区范围内形成730公顷的水体。其中从江边寨面段水本面积约100公顷,水体周围有茂密的森林环境。

罗棱江是澜沧江的重要支流。在勐仑盆地发生一个大转弯,形成葫芦状的半岛(称葫芦岛)。水体秀丽,与保护区珠联壁全,相映成趣。

保护区境内有溪涧百条,流水淙淙,景色优美。

三、旅游气候

保护区地处热带北缘,常年无冬。境内各地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大体上800米以下为北热带气候,800—1500米为南亚热带气候,1500—2000米为中亚热带气候,海拔每增高100 m,气温平均递减0.51度。由于保护区处于海拔相对较高位置,又有良好的森林环境,因而具有比城镇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例如:勐养片的野象谷,最热月份的氚比景洪市平均约低4度,气候相对凉爽,不仅可以避寒,而且可以避署,开展旅游,四季皆宜。

保护区年降水量丰富,干湿季分明。6月至10月为雨季,约占年降水量的82%,11月至 年5月为旱季,只占年降水量15%至18%。冬春多雾,年雾日为115至145天,弥补了旱季水份的不足。年平均相对湿度达78%至88%,平均在82%以上。平均风速0.5至1.3M/秒。静风率为55%至72%,是中国著名的静风区。

四、森林植被

西双版纳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其主体当属保护区。据考察,保护区有高等植物4152种,占全国总数的14%,不同地质年代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常常结合在一个植物群落里。镶巅交错,异彩纷呈。森林面积萑214859公顷,占保护区土地总面积的88.9%,其中:热带雨林13920公顷热带季雨林3041公顷;亚热带常纱阔叶林180301公顷;落时阔叶林155公顷;暖性针时林42公顷;竹林14316公顷;灌木林2724公顷。

保护区的热带森林,茂密而多层次,上层为高大乔林。林内常见附生、半附生植物和绞杀植物,木质滕本植物丰富,具有板根、支柱根和所生根。勐仑绿石林游览区的石灰山季雨林中有一株四数木,树同40余米,有大小不等的板根9片,最长的一片延展14.4米,板翼最高的这8.5米,板根占地面积约400m2是发现的最大板根。在罗梭江及其支流沿岸,有较完整的以四数木为标志的原始石灰山季雨季林,板根比比皆是,分布在补蚌一带的望天树林面积361公顷,一林层望天树高达60m,树干笔直挺拔,竟高出二林层20多米,构成林上林的景观。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林,集中分布在勐养、勐仑、勐腊和尚勇片的沟谷地带,面积11220公顷,其中一株千果榄仁,树高52米,板根高9米,板翼宽2.5米,直立如屏。榕树常有许多支柱根,有的多达二、三十根,构成“独木成林”。热带林内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和超级大国茎生花植物很多,藤本植物在林层之间来回穿梭,高可过30余米。林中很多附生的花卉植物,天然组合成“空中花园”。此外,还有很多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如:望天树、桫椤;药用植物,如:砂仁、龙血树、萝芙木、美登木、嘉兰、;以及可供观赏的野生化卉,如:热带兰、刺芙蓉、大野牡丹、七叶一枝花和多种山牵牛等。

五、野生动物

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2167种,是中国热带野生动物的荟萃地。哺乳动物有102种,占云南总数的37.2%。占全国总数的19.8%; 灵长类、灵猫类和树栖啮齿类特别丰富。亚洲象除云南省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外,西双版纳是中国仅有分布区。据考察,亚洲象约有180头左右,占全省总数的93%;印度野牛500余头,占全国总数的97.4%,印支虎约23头。此外,还有白颊长臂猿、鼷鹿、爪哇野牛、豚尾猴、大灵猫、小灵猫、大斑灵猫、小齿狸、哈氏彩蝙、鞘尾蝙、红颊长吻松鼠、大竹鼠、大绒鼠等。

两栖动物有38种,占云南总数42%,主要发布在勐养片和勐腊片。其中双带鱼螈在中国仅一种,只分布在保护区内。此外,还有黑蹼树蛙,滇南臭蛙、刘氏扁手蛙等。

爬行动物共计63种,占云南总数43%。分布勐养片为最多。其中扁壳地龟、裸耳飞晰,平胸龟是本保护区特有种、臣晰、大壁虎、金花蟒为保护种。此外,还有金环蛇、盲蛇、西双游蛇、眼镜王蛇等。

鸟类有427种,占全国鸟类20%,占云南省总数40%。珍贵鸟类有绿孔雀、孔雀雉、原鸡、白鹇、犀鸟、鹦鹉、黑颈长尾雉和多种鹰科鸟类。

鱼类计100种,占全省鱼类总数60%。其中有5个特有种,特有率为全国之冠。除鲤科、鳅科等食用鱼十分丰富外,还有不少体态玲珑,色泽斑斓绚丽的观赏鱼类。

昆虫现已发现1437种,属中国昆虫类最多的地区。其中以古老的热带性白蚁种属组成最丰富。在森林中常可见到蚁 ,有的高达2.6米,底径达3.4米。蝶类种群繁多,计有172种。美丽的凤蝶、环蝶、斑蝶、蛱蝶均有分布。最大的金裳凤蝶展翅达150mm。

旅游信息

任何时间都可以去西双版纳,这里云南省内为数不多的一个没有冬季的地方,在最冷的1月,这里的平均气温是16℃,而最热的时候,平均气温也只有28℃。这样的气温使得西双版纳是个从来没有降过雪的地方,也个是长时间处于阳光下面的地方。西双版纳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所以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说法。

首府景洪市是一个充满着热带气息、民族文化和宗教色彩的魅力小城。11月至次年的4月到西双版纳旅行是最合适的,这段时间气温不高,也不冷,如果6—9月到西双版纳旅游就有机会尝遍那里的热带水果,便宜的让北方人大跌眼镜,真是妙不可言。5—10月进入雨季,不过这里的公路路况较好,所以还是挡不住这里的旅游旺季的到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