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前提。马克思根据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同时,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从价值上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这三部分价值是同每个生产部门、每一企业、每一产品的价值组成相一致的。
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每部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重要前提。
2、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和单个资本再生产运动相比,它不仅包含预付资本运动,而且包含剩余价值运动;不仅包含生产消费,而且包含生活消费;不仅包含资本流通,而且包含一般商品流通。因而,在单个资本再生产运动中,作为外部条件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即狭义的流通过程中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可以假定它们顺利而正常地实现。但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中,这些条件,却由外部条件转化为内部因素,成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解决资本家如何和从哪里取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如何和从哪里取得消费资料,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实现问题。而这两方面的关系,又是以实物替换为基础。从简单再生产来看,就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替换上,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如何替换上。在进行实物替换时,价值组成的各个部分也必须相应地得到补偿。只有实物上和价值上都得到替换和补偿,简单再生产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第一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去和第二部类相交换,必须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这样剩余价值即M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M/X代表);一部分用作积累(即M-M/X)。而积累又必须按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不变资本(以ΔC代表);一部分作为追加可变资本(以ΔV代表)。由于M有一部分留作本部类的积累,不能再和第二部类去交换,所以Ⅰ(V+M)>ⅡC。同样,第二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M也必须分为M/X、ΔC、ΔV三部分,留作本部类积累的可变资本部分也不能去和第一部类相交换,所以Ⅱ(C+M-M/X)>Ⅰ(V+M/X)。这两个公式正是表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有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这个物质基础。
4、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无论是简单再生产,或是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必须按一定比例,经过相互交换,才能全部实现。交换关系有三种情况,马克思称为三大要点:
①、ⅠC或Ⅰ(C+ΔC),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②、Ⅱ(V+M)或Ⅱ(V+ΔV+M/X),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③、Ⅰ(V+M)=ⅡC或Ⅰ(V+ΔV+M/X)=Ⅱ(C+ΔC),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总之,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都是按一定的比例实现的。这些比例关系就其内在联系来乍,主要有: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关系;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内含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等等。
5、社会资本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
社会生产,从不断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来看,简单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Ⅰ(V+M)=ⅡC。这个实现条件所体现的两大部类之间平衡关系的内在要求是:
①、价值平衡:第一部类当年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必须和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相平衡;
②、实物平衡:第一部类当年生产的相当于新劳动量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二部类已消耗掉的相当于旧劳动量的生产资料相平衡;
③、价值和实物之间的平衡:第一部类当年购买消费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二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第二部类当年购买生产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一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
由这个最基本的实现条件,还可以导出其他实现条件,即: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这两个实现条件各自也都包含着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以及价值和实物之间平衡的内在要求。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方面。所谓价值补偿,就是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如何出卖,实现其价值的问题。所谓实物替换,就是资本家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成为社会资本再
(1)只有把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全部销售出去,预付资本的价值得到补偿,才有可能去重新购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只有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买到,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价值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销售商品,收入货币;实物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付出货币,购进商品。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平衡在实践当中就是收支平衡。马克思把这个叫做货币回流规律。因此,也可以说货币回流规律是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收支平衡在再生产公式中表现为纵横平衡。通过纵横平衡这一现象可以把再生产公式演绎为再生产平衡表。从而可以把再生产公式不能包容的n 多个分部类的收支平衡反映出来。是对再生产理论的一大发展。
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探讨。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迪厄提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
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以微观和宏观的联结为切入点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研究社会结构。科尔曼指出:“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 科尔曼由此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是某些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存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这三种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无形的,它们三者之问可以转换。社会资本的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等。
林南(Nan Lin)通过对社会网的研究提出社会资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林南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所谓资源在林南看来,就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占有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 他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指个人拥有的财富、器具、自然禀赋、体魄、知识、地位等可以为个人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指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这种资源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个人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林南又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资源仅仅与社会网络相联系,而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林南定义社会资本时强调了社会资本的先在性.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人们必须遵循其中的规则才能获得行动所需的社会资本,同时该定义也说明了人的行动的能动性,人通过有目的的行动可以获得社会资本。
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在科尔曼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把其引人政治学研究中,从自愿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帕特南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认为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这一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加强。这种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所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本。在帕特南那里,社会资本是一种团体的甚至国家的财产,而不是个人的财产。帕特南强调,如果认识到社会资本是重要的,那么它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增加个人的机会上,而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社群发展上,为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留下空间。
所渭解释力指社会理论对社会现象解释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目前社会资本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纳克等人对社会资本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越高,国家的国民规范越明确,则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越高,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一部分主张“精英再生” 理论的学者指出:“那些在传统再分配体制下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精英们会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在传统体制下积累的社会资本,并将这些资本迅速转化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用的资源,从而使自己在新的社会中继续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还有一些学者如安海尔等对德国的作家群体的分层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作家们拥有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社会地位的高低。”
劳动就业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应用较早的一个研究领域。人们对社会关系网络在个人求职中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欧美等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较完善的国家里,人们在就业和求职过程中还是会更多依靠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求职者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得信息与帮助,从而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对雇主来说,使用社会网络寻找雇员可扩大雇佣范围,保证员工质量。
卜长莉在其《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中就社会资本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的网络联系可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内部网络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外部网络主要指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网络这一关系性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员工之间、企业之间的信任可以提高参与合作的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质量,影响合作的结构。” 。也就是说,信任的程度能影响企的规模,信任也能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帕特南指出,公民对于公共事物的参与有助于产生自发的社会网络组织及成员间的信任和规范,这是市民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社会资本。其他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以社会参与行为和自愿连属组织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是市民社会的基石,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会参与和自愿组织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而且可在自发形成的组织活动中自然体验到民主的程序和实质。”
许多研究者注意研究了社会网络在科学积累与新思想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指出,科学知识的积累就是新的科学思想在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网络联系中进行的。“这种非正式联系或网络被称为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 的存在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中的社会资本存量,它为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提供了前提,从而有利于科学与技术创新。
科尔曼曾指出,在传统社会中,儿童的成长过程会受到家庭和邻里人的关注,这些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社会资本。但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父母工作压力不断增加,邻里人际关系逐渐淡漠,儿童所获得的社会资本越来越少,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许多学者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对子女关心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学业成绩的高低和在学校里表现的好坏,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学者对农村的社会资本存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的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越来越少,农村的人际关系观念逐渐淡薄,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越来越少,农村的社会资本不断流失。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团结,对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非常不利。
虽然社会资本再生产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社会资本再生产也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
1.外部困境:现代越来越个体化的社会使得社会资本的形成愈加困难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行为越来越理性化(功利化),使得人际关系趋于淡漠,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大都建立在能否获利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团体、社会、国家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就难以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由原来联系较为紧密的血缘集体中,正在转移到高度集中化的和越来越城市化的国家集体中。随着这种转移,单个人就越来越脱离了原先密切的、地域性的血缘和庇护群体。在庞大的、高度集中和不断城市化的国家里,单个人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依靠自己谋生立业。“人们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为自己做出决断。”
此外,个人也越来越多的占有着可供支配的、可利用的资源,人们不愿建立社会资本;当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流动增加也使得人们不愿在某个地方对社会资本做过多的投资,人们只是在必要时才对社会资本进行短期的、功利性的投资。
总之,现代越来越个体化的社会使得社会资本的形成非常困难,这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外部困境。
2.自身困境: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社会资本概念来自经济学,而经济学大都是从是否获利或是否增值的角度来谈论资本。因此引入社会资本以后,人们仍然会在这样的意义上来使用社会资本,这在微观层面上是比较普遍的。微观社会资本经常被用来指能为行动者带来收益的、持续稳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强调的是个体对有意投资的关系资源的利用。
经过社会资本概念的拓展,虽然社会资本不再仅指能为行动者带来收益的、持续稳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它甚至上升到了社会规范、文化、信任及社群、团体发展的层面上,但是这样一个来自经济学的概念总会关注社会资本的经济功能。从现有的文献的题目与主题上来看,大多数关注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社会资本的含义已经超越了钱与物的范围,但人们还是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总体来说,社会资本是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有其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困境。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也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然是全国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
另外,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必须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同时,又要合理安排货币资本的结构,否则就是对货币资本积累的浪费。2008年第一季度,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一些经济问题有所凸显,比如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居民消费价格受灾害等影响上涨较快等。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针对这一状况,央行2008年以来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2个百分点,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长明显放缓,3月末余额同比增长14.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万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含了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分析,在社会再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按照比例协调发展。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过分地强调积累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然而过分强调消费,就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缺乏。2008年度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过热的投资需求就有所缓解,居民的存款有所上升。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6617亿元,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所以,应当给积累和消费一个合理的比例,使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国家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比例的协调,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例如,纠正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的经济状况时政府可以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当积累率过高而消费不足时,可以增加政府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付支出。政府可为个人、企业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而当消费率过高而积累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政府投资和加强税收征管来予以调整。而各类消费比例的安排要做到合理,确保在生产规模扩大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过去的经济发展是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致使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基金较大,而在文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投入不足,有大部分社会成员无法负担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十七大强调经济发展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国家在安排财政资金时,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弱势群体的生活负担。同时,制定合理的税制,缩小居民贫富差距,提倡培养中产阶级。
前文提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则是按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的,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要使得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该协调好三大部类产业结构。
结构性问题也正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比如近年来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投资,投机买房者的炒房行为和房地产商大兴商品房建设不仅刺激了住房需求非理性增长还使得房价由于哄抬而不断飙升,因此,随后中央出台的各项针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以及银行金融体系对于房贷市场的压制政策,都是出于压缩热势,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上是远高于高科技产业。虽然改革后这一现状有所扭转,但仍不容乐观。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等发展较弱。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改进传统重工业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发展的节能、节材、低污染,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基础产业中,尤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总之,是要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