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岭乡位于 偃师市北部的邙山岭上,东接山化镇和 巩义市 康店镇,北部、西部同 孟津县接壤,南连 城关镇和 首阳山镇。邙岭乡地处丘陵,水资源缺乏。境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邙山上自东向西有舜帝庙、奶奶庙、祖师爷庙,邙山主峰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墓,赵坡村的曹丕墓远近闻名。光上路(光明-上古)横贯全乡东西,牛新村、杨庄村、东蔡庄村均有公路与偃师市北环路连接,“一横三纵”的公路网连接着207国道、310国道,乡政府所在地有连霍高速公路 偃师出入口,交通极其方便。
杨庄、赵坡、丁门口、 西蔡庄、 东蔡庄、兰庄、省庄、刘坡、牛庄、牛新、古路沟、申阳、吉沟、周山14个行政村。
410381201:~200杨庄村 ~201赵坡村 ~202丁门口村 ~203西蔡庄村 ~204东蔡庄村 ~205兰庄村 ~206 省庄村 ~207刘坡村 ~208牛庄村 ~209牛新村 ~210古路沟村 ~211申阳村 ~212吉沟村 ~213周山村。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1969年设邙岭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刘坡、赵坡、丁门口、西蔡庄、东蔡庄、兰庄、省庄、杨庄、牛庄、牛新、古路沟、申阳、吉沟、周山14个行政村。
邙岭乡已形成了观赏农业、节水农业、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交相辉映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尤其黄杨远销十几个省市,被誉为“中国黄杨第一乡”。梅花鹿、貂、獾、狐狸、肉鸽等特色养殖逐步发展。
2004年度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70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128.82元, 财政收入达到46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34.14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9459万元,人均居民 储蓄总额2716.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00元。
邙岭乡是个以 农业为主的传统乡镇,而农业基础又相当薄弱。乡党委、乡政府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提出了以建立六大农业龙头基地为契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战略决策——依托丁门口、西蔡庄、东蔡庄养猪量大的优势打造养猪基地;依托东蔡庄、省庄、杨庄黄杨种植优势打造全国黄杨基地;依托东蔡庄村 双孢菇种植优势打造全市双孢菇种植基地;依托杨庄村家禽养殖量大的优势打造邙岭乡养禽基地;依托周山、吉沟、牛庄、申阳 红萝卜、 大葱种植优势打造邙岭乡“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依托古路沟、杨庄、省庄核桃种植优势打造邙岭乡小杂果基地。 为了做好这个惠及全乡人民的大事,乡党委、乡政府从一开始就把扩大六大基地建设作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要求各村、各单位都要围绕农业六大基地做文章,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促进六大农业基地的迅速壮大。
境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邙山上自东向西有舜帝庙、薄姬庙、玄武庙、冯王庙,邙山主峰首阳山的伯夷 叔齐墓,赵坡村的曹丕墓远近闻名。邙岭乡地势平坦,交通便利。310高等级公路横贯全乡东西,乡政府所在地有开洛高速公路偃师出入口。县乡公路遍布全乡,有7条 柏油路可连接310国道、207国道,交通极其方便。境内35KV变电站可充分保证工农业用电。邙岭 黄杨享誉半个中国。黄杨一年四季长青,是绿化环境的理想花木,是坡岭区农民发展花木生产的理想树种。近十年来,偃师市邙岭乡以省庄、杨庄等6个村为主,大力种植黄杨,种植面积达7000亩,成为省内外颇有名气的黄杨种植基地。邙岭乡种植黄杨效益高。黄杨幼苗定植一年后,亩销售额一般达3000—4500元,平均纯收入2000—3000元;二年生黄杨苗纯收入在4000—6000元。购进、销售渠道畅通。乡成立了果木 花卉公司,专门负责到全国各地购进、销售苗木,使黄杨种植基地与市场形成良性大循环,产销两旺,苗木销往20多个省市。
由于邙岭乡 养殖业较为发达,如何解决粪便污染便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道难题。2007年初,邙岭乡党委、乡政府科学地提出以发展户用沼气为切入点建设农村生态家园,探索“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 模式,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循环,展现生态经济的美好发展前景。 思路提出以后,乡政府 机关干部全员上阵分包到村,协调建沼气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出台措施确保这个惠及全乡群众的富民工程顺利实施。
第一,明确责任,制订考核制度。乡政府把各村沼气完成情况做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二,健全服务机构。利用4050人员和沼气建设技术人员成立了 沼气服务协会,在各村成立服务站,具体负责沼气建设的宣传、培训、施工、管理、服务等工作。第三,加强宣传,组织专题培训。乡沼气办组织印制 宣传资料24000份,分发到全乡农户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乡机关干部进行了专题业务培训。在各村,以村为单位对村、组干部、党员、重点户进行技术 培训。第四,对经济困难的建池户,乡政府采取帮带的形式动员全乡公职人员对每池给于100元~200元的扶持。
全乡户用沼气已完成1602座,21座中型沼气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全乡共有2765户农民用上了沼气,已占到全乡总户数的32.3%。这些沼气池投入使用后,使以前随意乱倒的人畜粪得到了有效利用,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减少了群众燃料支出,彻底改变了过去“大锅台+风箱”的传统做饭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乡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现实,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改变过去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 牧草、花卉“双万亩”基地,工业上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形成了塑料壁纸、机械加工、化工、制鞋、 建筑建材、木器家俱等支柱产业,开洛高速公路横穿全境,乡政府所在地——杨庄村有偃师境唯一的下站口,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已逐步建成了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和新开发区,形成了“一街四区”的合理 布局。投资210万元修建了丁门口村等七个村,共计1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新建沼气1466座并已全部投入使用,目前我乡沼气总量达到2419座,新安装 路灯200盏;栽植绿化苗木30万株;新增绿地面积500平方米;清运 垃圾8000方;完成了14个行政村养殖小区的规划工作,其中投资300万元,占地40亩,可容纳15家养殖户入住的牛新养殖小区正在建设中。
邙岭乡 省庄村地处邙山脚下,十年九旱,属典型的丘陵旱作区。根据这一特点,该村确立了以种植黄杨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黄杨新品种,成立花木协会推广新技术,黄杨种植快速发展。全村黄杨种植面积达到73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该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实施“龙头带农”。坚持“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 股份制的方式,成立了偃师市庆丰花木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年消化苗木价值1300万元。动员群众,组建黄杨种植专业协会,负责种植技术推广和营销 渠道的沟通,形成了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为壮大黄杨基地,增加群众收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注重“信息强农”。为提高黄杨知名度,该村制作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播放;投入大量资金制作了黄杨邮资封,利用邮政系统将信息传送到全国各地;建立全国黄杨信息交流、销售、服务平台——中国黄杨网,制作黄杨种植预测系统和 信息库,年发布信息2000多条,编发简报100多期,带动17户协会会员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销售500余万元,一系列得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该村的知名度,为打开产品销路、提高市场份额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坚持“科技兴农”。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林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修剪;-培育科技示范户,树立科技样板,典型示范;依托农民夜校,举办培训班和交流会,传授种植技术;引进推广雀舌黄杨、瓜子黄杨、独干黄杨等11个新品种,建立了新品种示范园和育苗基地,以新品种求生存,坚持产业创新、质量创新、数量创新、营销创新,真正实现“兴一业、富一方”。四是利用“品牌富农”。建立品牌,提高影响,以名牌促增收。省庄村在扩大黄杨种植面积的同时,注册了“北邙”农林产品商标,增加苗木附加值。在该村的辐射带动下,邙岭乡黄杨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黄杨产销基地,年销售额近亿元,占国内销售市场的85%,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真正起到“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示范作用。
黄杨产业的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省庄村的面貌,各项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省庄村抓住被确定为洛阳市示范村的良好机遇,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群干事创业的热情。投资280万元硬化道路14公里,彻底改变了群众的出行难题;投资12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公寓式敬老院;投资50余万元打420米 深井一眼,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 投资40万元,对全村的水网进行改造,使全村干群用上了放心水;建成沼气池500座,沼气入户率达65%,“畜—沼—花”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近七成农户用上洁净能源,全村行道树及庭院苗木四季绽绿,三季吐花,村庄气象为之一新。
邙岭乡卫生院始建于1969年,占地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拥有二层门诊楼一幢,病房十间,职工宿舍等建筑,拥有救护车,B超,心电图机,透视机,妇科光热治疗机,电动流产吸引器,尿十项分析仪等医用, 医疗设备,现有职工13人,其中中级职称三人,初级职称六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六人,承担着邙岭乡3.5万人口的医疗,防保工作。 院长,李建修男1967年7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支部书记,1989年9月洛阳商校毕业参加工作,先后任邙岭卫生院会计,副院长。1997年9月任院长兼支部书记至今,1994年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考,取得会计 职称;1999年度被评为卫生系统优秀院长;上任以来,自加压力,负重拼搏,艰苦创业,使邙岭卫生院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务收入连年增长,创建院以来最高纪录。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偃师市邙岭乡撤乡建镇,实行 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自此偃师市无乡建制,全为12个镇建制。邙岭乡于2013年8月30日举行了撤乡建镇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