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蹄盖蕨(15)宿蹄盖蕨,能育叶长15-55厘米;叶柄长20-25厘米,直径1.5-2毫米,基部褐色,被有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禾秆色,几光滑;叶片狭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9-12厘米,渐尖头,基部较阔,基部二回羽状,中部一回羽状,羽片羽裂,向顶部仅为羽裂。羽片或裂片10-12对,互生,斜展,有柄(长1-2.5毫米),基部一对近长三角形,长4.5-5厘米,宽约2厘米,短尖头或急头尖,基部不对称,上侧耳状凸起,下侧斜楔形,一回羽状。下基部小羽片羽状半裂,小羽片或小裂片约6对,彼此接近,斜向上,基部上侧1片最大,卵圆形,长约1.5厘米,钝头,基部近圆形,浅裂,裂片全缘,其余的小羽片同形,向上逐渐缩小,彼此以狭翅与羽轴相连,顶部小羽片几为全缘。叶脉下面明显,侧脉羽状,在耳片,小脉单一。叶干后草质,黄褐绿色,光滑;叶轴和羽轴下面疏被褐色线状披针形的鳞片。
宿蹄盖蕨(5)孢子囊群大,马蹄形或弯钩形,生于上侧小脉上,在主脉两侧各排列成不整齐的1行,靠近主脉;囊群盖大,同形,灰褐色,膜质,边缘啮蚀状,宿存。孢子周壁透明,有少数褶皱。
染色体数目n =40, 80。
生长于海拔1100-2500米的林下岩石缝中或溪边阴湿泥土上。
分布于江西(龙南、庐山)、台湾(新竹、南投、嘉义阿里山)、湖南(宜章、武陵山)、广东(英德,罗浮山)、广西(武鸣大明山)、四川(大相岭)、贵州(梵净山、江口、雷公山、印江)、云南(昆明、玉溪、新平、元江、双柏、大姚、永仁、武定、大理、邓川、漾濞、文山、麻栗坡、马关、元阳、西盟、镇源、景东、盈江)和西藏(樟木、聂拉木)。
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