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目

中文名 麻黄目
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学名 EphedralesDumort.(1829)
麻黄目
松纲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等干旱、荒漠地区。
亚界 绿色植物亚界
目录导航

介绍

麻黄目——EPHEDRALES

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状,稀为缠绕灌木,高5厘米至2.5米,最高可达8米(Ephedra altissima),茎直立或甸甸,分枝多,小枝对生或轮生,绿色,圆筒形,具节,节间有多条细纵槽纹,横断面常有棕红色髓心。叶退化成膜质,在节上交叉对生或轮生,2一3片合生成鞘状,先端具三角状裂齿,通常黄褐色或淡黄白色,裂片中央色深,有两条平行脉。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生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单生或数个丛生,或3一5个成一复穗花序,具2一8对交叉对生或2一8轮(每轮3片)苞片,苞片厚膜质或膜质,每片生一雄花,雄花具膜质假花被,假花被圆形或倒卵形,大部分合生.仅顶端分离,雄蕊2-8,花丝连合成1一2束,有时先端分离使花药具短梗,花药1一3室,花粉椭圆形,具5一10条纵肋,肋下有曲折线状萌发孔;雌球花具2一8对交叉对生或2一8轮(每轮3片)苞片,仅顶端1一3片苞片生有雌花,雌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革质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具一层膜质珠被,珠被上部延长成珠被管,自假花被管口伸出,珠被管直或弯曲;雌球花的苞片随胚珠生长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红色或桔红色,稀乃干燥膜质、淡褐色,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种子1一3粒,胚乳丰富,肉质或粉质;子叶2枚,发芽时出土。

分布区域

本目仅1科1属,约65种,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干旱、荒漠地区。我国有12种4变种,分布区较广,除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各省区外,其他各地皆有分布,以西北各省区及云南、四川等地种类较多;常生于干旱山地及荒漠中。

多数种类含生物碱,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于荒漠及土壤瘠薄处,有固沙保土的作用,也作燃料;麻黄雌球花的苞片熟时肉质多汁,可食,俗称"麻黄果"。

麻黄科

麻黄科Ephedraceae

小灌木或亚灌木。小枝对生或轮生,节明显,节间有细纵槽。茎的木质部内有导管。叶小,鳞片状,基部鞘状,对生或轮生于节上。球花单性异株。雄球花由数对苞片组合而成,每苞中有雄花1朵,每花有2-8雄蕊,每雄蕊具2花药,花丝合成一束;雄花外包有假花被,2-4裂;雌球花由多数苞片组成,仅顶端的1一3苞片内生有雌花,雌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革质的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l,具l层珠被,珠被上部延长成珠被(孔)管,自假花被开口处伸出。种子浆果状,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包围种子,最外面为红色肉质苞片,多汁可食,俗称“麻黄果”。染色体:X=7。

仅1属,约65种,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等干燥、荒漠地区。我国有16种,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已知药用15种。

本科植物为灌木或亚灌木;多分枝,小枝对生或轮生,绿色;单叶对生,通常退化为膜质的鞘;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有2-4裂的假花被,雌花有一个顶端开口的囊状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果实为假浆果状。

麻黄属——Ephedra Tourn ex Linn

麻黄属,因其植物形态和结构特殊,而在高等植物系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根据麻黄化石花粉在地层中的分布,已确证它是古老的植物。麻黄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主要在旧大陆和新大陆的干旱荒漠区,长期以来为人类开发利用。

本属分3组约40种,我国有2组12种及4变种。

模式种:双穗麻黄Ephedra.distachya Linn.

麻黄碱

本科植物含麻黄类生物碱。

本科植物多数含有生物碱,可以入药,其中最著名的麻黄(E.sinica Stapf)是重要药材。此外可以固沙保土,“麻黄果]]可以食用。传统上本纲植物属于裸子植物门,但比裸子植物进化,木质部有导管,孢子叶球有盖被,最新的分类将起单独列为一个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