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属防胡区,1958年属防胡公社,1960年设张里公社,1962年复属防胡公社,1974年析置张里公社,1983年改乡。[7]
1997年,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3.1万,辖张里、丁寨、徐寨、何寨、祁寨、吴寨、马楼、陈后楼、八里陈、王竹园、朱前楼、朱双楼12个行政村。[7]
2005年,面积60平方千米,166个村民组,总人口36000人,下辖王竹园村、八里陈村、陈后楼村、朱前楼村、朱双楼村、马楼村、丁寨村、祁寨村、徐寨村、吴寨村、何寨村、张里村12个行政村。[1]
张里乡万亩雪松产业鸟瞰图
张里乡种植雪松始于2016年底,当时经河南省农业大学专家检测土壤后,发现张里乡的土质、气候特别适合雪松生长,在返乡创业人士的带头下,该乡开始了雪松的种植。该乡成立了淮滨县雪松特色产业“党建联盟十产业联盟”,雪松产业快速发展,通过链接党员、贫困户,扩大土地流转,增加规模效益,打造“河南省万亩雪松之乡”,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丰收。截至2019年,已形成梯次规模效应,并全面进入销售环节。[8]
张里乡农户红薯热销图
张里乡是淮滨县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大乡,红薯作为当地一项农业主导产业,已成为张里乡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9][10]同时兴起了双孢菇、生猪、黄牛、山羊、狮头鹅、香蕉红薯、南瓜、猫爪草、艾草、楸树、构树等十多项产业。[5]
张里乡龙港工程沿岸生态廊道风景图
龙港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港渠,于1974年建成,一直是该乡联结东西水系的纽带、发展农业生产的命脉,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多年来疏于管理,变成了一条污染严重的臭水沟。
2019年以来,以龙港清淤为轴线,疏通了龙港工程11.8公里;实施了渠桥管涵配套,畅通了水系工程53.8公里;治理改造了各村组大塘和水沟1000余个。同时,以龙港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沿岸栽植了风量树和产业林,打造了龙港沿岸生态廊道1200余亩。[5]
张里乡以“四手”齐抓为着力点,立足优势产业,大力开展整村土地流转工作,走出了一条土地增效与农民和合作社增收的共赢新路子。
搭建平台,确保工作“有抓手”。依托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和合作社牵线搭桥,搭建流转平台。同时,抽调5名工作人员,专职为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合同指导、农业项目规划等服务,引导农户自愿、依法、有序流转土地。
宣传发动,引导农户“愿放手”。算好一笔账,明白一群人。该乡组织宣传队,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群众算清土地流转前后产出投入的对比,用事实说明土地流转的好处,让农户真实感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惠和效益。
政策激励,支持大户“敢接手”。该乡从信贷协调、技术服务、环境保障、农业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帮扶,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流转基地、示范点、流转大户倾斜,引导大户抢抓机遇,借力发展,激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再创业。已建成1000亩以上土地流转精品园。
保障就业,促进双赢“有联手”。对无特长或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引导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用工合同,已有100多名本村群众与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务工合同,既解决了农民再就业问题,又解决了业主用工不足的问题。
张里乡因势利导,积极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工作,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一、土地流转规模化。全乡涌现出100亩至1000亩以上规模流转大户10户;
二、主体多元化。从农户之间的相互流转,逐步向个体工商户、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流转转变。
三、形式多样化。从过去单一的转包和互换,逐步转变为转让、转包、入股、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拓宽了农民的致富路,使他们的收益明显增加。
张里乡党委高度重视“新农合”筹资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做到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措施位。 一、张里乡2012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动员大会,全体班子成员、二级机构负责人、全体村医生及全体村干部参加了大会。大会传达了上级文件精神,安排布置我乡“新农合”筹资工作。同时,村级也迅速召开动员大会。
二是利用悬挂过街横幅、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单、出动宣传车、电视字幕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农合”的意义、筹资办法及标准。通过宣传,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组织到位。
一是成立张里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征收组、督导组、信息组,各小组分工负责,通力合作。
二是各村也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新农合”筹资工作小组,抽出专门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三、措施到位。
一是制定了《张里乡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实施意见》,对“新农合”筹资原则、标准、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是成立三个督导组,加强督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将“新农合”筹资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年底对各村进行考核时,将该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
四是整合部门力量,各部门互相配合,各司其职,不得推诿扯皮,否则,将追究相关部门领导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