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品牌 科学出版社
页数 514页
书名 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作 者: 郭贵春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030228307   开本: 16开   定价: 7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 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重点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由11个专题组成,涉及 数学哲学、 物理学哲学、 生命科学哲学、 复杂系统科学哲学、 认知科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科学隐喻、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 社会建构论、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科学技术的元伦理等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本书是目前国内科学哲学界全面而系统地阐述科学哲学专题的一本重要论著。   本书选题处于科学哲学前沿,涉及面广,适合科学哲学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和爱好者阅读。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当代数学哲学中的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当代数学哲学发展趋势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哥德尔的 柏拉图主义概念实在论与抽象直觉   一、哥德尔概念实在论的核心假定   二、诉诸直觉论证和不可或缺性论证为概念实在论辩护   三、 现象学方法有利于概念意义的澄清   四、哥德尔概念实在论遗留的问题   第三节 奎因的 实用主义实在论与不可或缺性论证   一、不可或缺性论证——质疑与辩护的概述   二、前提(1):抽象数学对象的不可或缺性   三、前提(2): 整体主义确证论   四、前提(3)、前提(4): 本体论承诺原则与奎因的自然主义   五、结论   第二章 当代 物理学哲学问题研究   第一节 物理学哲学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三节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第四节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第五节 定域性与非定域性   第六节 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第七节 实体性和关系性   第八节 未来物理学哲学的研究重点   第三章 生命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第一节 生命科学哲学研究概述   一、生命科学哲学的兴起   二、生命科学哲学中的两种理论倾向   三、 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当代若干生命科学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第二节 功能解释与生物学的 自主性   一、生物学中的功能解释和功能规律   二、定向组织系统与功能规律的还原   三、 生物系统的复杂性与还原的困难   四、决定论、自然有限论与生物学的自主性   第三节 人类 基因组研究的价值和社会伦理问题   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   二、 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的价值   三、人类基因组研究涉及的主要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四、基因密码的 归属权   第四节 关于 克隆人的 哲学思考   一、克隆人引起的恐慌和担忧   二、为什么人们要反对 生殖性克隆人?   三、生命伦理原则与生殖性克隆人   四、生命伦理原则与人类 治疗性克隆   五、人类治疗性克隆的伦理规范   六、进一步的思考   第五节 数字生命的哲学   一、数字生命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数字生命研究的意义   三、数字生命的真实性   四、数字生命实在性的理论论证   五、 哥德尔定理与数字生命   第四章 复杂 系统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系统突现动力学的探索   一、系统整体突现的基本特征及英国突现主义对它的 静态分析   二、突现的 微观动力学   三、突现的 宏观动力学   四、结论   第三节 论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和 认知能力的界限   一、论信息的不确定性   二、论信息的不完备性   三、论计算的极限性   第四节 基于元胞 自动机模拟对突现的推理   一、 突明   二、模拟与通过模拟推出突现   三、在 生命游戏中模拟推出“生命 有机体”的突现   四、蚂蚁修建的公路   五、生命的自我复制   六、突现的模拟可推导性的性质与条件   第五节 系统科学研究社会合作的几种进路   一、协同Z学进路   二、结构 功能主义进路   三、 博弈论进路   四、复杂系统科学哲学的未来展望   第五章 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第一节 认知科学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历史上的认知:从 认知哲学谈起   第三节 从思辨到实验:认知的哲学   第四节 认知 科学模型及其哲学意蕴   一、 符号主义模型   二、 联结主义模型   三、涉身心灵:从身体哲学到交互隐喻   第五节 小结与反思   第六章 心理学哲学问题研究   第一节 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一、“心理转向”的动因   二、“心理转向”的本质特征   三、“心理转向”的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的自主性   一、自主论与 还原论   二、心理学自主性的基本原则及其理论依据   三、围绕心理学自主性问题展开的几点争论   第三节 意向 心理现象的 自然化说明   一、基于 物理主义的意向性说明及其理论困境   二、基于生物学的意向性说明及其理论意义   三、意向内容自然化的生物 目的论方案   第四节 意向解释的内涵及特征   一、意向解释是比物理解释更高一层次的解释策略   二、意向解释的过程要诉诸一定的意向法则   三、意向解释是一种“给出理由的解释”   四、对意向系统的合理性预设是进行意向解释的一个基本前提   五、意向解释的作用是在与语境的相互关联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的   第七章 科学隐喻   第一节 引言:科学隐喻的凸显   一、科学隐喻:从遮蔽到凸显   二、科学隐喻研究的 滥觞   三、科学隐喻研究的兴盛   四、科学隐喻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五、隐喻分析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案例   一、数学隐喻   二、物理学隐喻   三、化学隐喻   四、生物学隐喻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本质   一、科学隐喻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科学隐喻产生的形式表现   第四节 科学隐喻的内涵   一、“科学隐喻”的提法   二、科学隐喻、文学隐喻与哲学隐喻   三、科学隐喻的特质   四、科学隐喻的类型   第五节 科学隐喻的运作机制   第六节 科学隐喻的关联   一、科学隐喻与科学类比   二、科学隐喻与科学模型   第八章 自然主义与自然化 认识论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中自然主义与自然化认识论的演化与嬗变   一、历史语境中的自然与自然主义   二、自然主义的源起与嬗变   三、自然化认识论的缘起与发展   四、小结   第二节 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理论 旨趣与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理论旨趣   二、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存在的困境与矛盾   三、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终结与出路   四、小结   第三节 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与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   二、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存在的困境与矛盾   三、小结   第四节 协同与回归:自然化认识论研究纲领的重建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终结与出路   二、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拓展与约束   三、协同与回归:自然化认识论发展的可能之维   四、结语   第九章 科学哲学与社会建构的冲突及其出路——自然、社会与实践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建构   一、 社会建构主义   二、科学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两极相通——从科学哲学到社会建构   一、 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二、后实证科学哲学与社会建构主义   第三节 社会建构对科学哲学的挑战   一、以对称性取代合理性   二、以自然主义取代规范主义   三、以发现的语境取代辩护的逻辑   四、以社会磋商取代实证划界   第四节 走向综合——消除自然与社会的两分   一、双方误解的根源——自然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   二、走向综合——消除自然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章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   第一节 导言   一、Gender取代Sex   二、女性主义的 科学观   第二节 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   一、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基本主张   二、从“弱 客观性”到“强客观性”   三、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对知识的构想   四、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节 女性主义 经验论科学哲学   一、女性主义经验论对“坏科学”的批判   二、情境经验论   三、女性主义经验论对“好科学”的构想   四、女性主义经验论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第四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   一、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契合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判   三、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第五节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评价   一、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三个流派的异同   二、女性主义科学观与传统科学观的异同   三、科学的客观性与普适性存在吗?   四、女性主义科学存在吗?   第六节 结论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元伦理问题   第一节 关于科技的元伦理   一、什么是科技 元伦理学,为什么需要?   二、科技的“ 善恶”   三、科技的“责任”   四、科技的“公正”   五、科技的“代价”   第二节 从元伦理看科技的善恶   一、技术的种种善恶含义   二、技术善恶的性质   三、如何评价技术的善恶?   四、人的善恶与技术手段之间   第三节 两种技术善之间的伦理选择   一、技术的两种善:避苦与增福   二、实现技术善:避苦重于增福   三、选择的复杂性   第四节 两种“主义”在 科技伦理代价上的张力   一、对待科技伦理代价问题上的两种立场   二、选择的困境及其根源   三、两种 视域对代价的整合性分析 [1]

编辑推荐

《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序言

怎样认识、理解和分析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是我们把握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推进它在可能发展趋势上获得进步的重大课题,有必要将其澄清。

如何理解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出了一部书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书中有作者明确地讲:“科学哲学不是当代学术界的领导领域,甚至不是一个在成长的领域。在整体的文化范围内,科学哲学现时甚至不是最宽广地反映科学的令人尊敬的领域。其他科学研究的分支,诸如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史及科学文化的研究等,成了作为人类实践的科学研究中更为有意义的问题、更为广泛地被人们阅读和论争的对象。那么,也许这导源于那种不景气的前景,即某些科学哲学家正在向外探求新的论题、方法、工具和技巧,并且探求那些在哲学中关爱科学的历史人物。”①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科学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视角上地位的衰落。而且关键的是,科学哲学家们无论是研究历史人物,还是探求现实的科学哲学的出路,都被看做是一种不景气的、无奈的表现。尽管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科学哲学在近30年的发展中,失去了能够影响自己同时也能够影响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的研究范式。因为,一个学科一旦缺少了范式,就缺少了纲领;而没有了范式和纲领,当然也就失去了凝聚自身学科,同时能够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能力,所以它的示范作用和地位就必然地要降低。因而,努力地构建一种新的范式去发展科学哲学,在这个范式的基底上去重建科学哲学的大厦,去总结历史和重塑它的未来,就是相当重要的了。换句话说,当今科学哲学是在总体上处于一种“非突破”的时期,即没有重大的突破性的理论出现。目前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欧洲大陆哲学与大西洋哲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之间的彼此借鉴与交融;常规科学的进展与一般哲学解释之间的碰撞与分析。这是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必然地要出现的一种现象,其原因就在于:第一,从20世纪的后历史主义出现以来,科学哲学在元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重大的突破,缺乏创造性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